由手机依赖现象想到的

知庐小月

由手机依赖现象想到的<br><br> 作者 阴中南 2021年2月2日<br><br> 近日,教育部发出了《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强调中小学生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确实需要者,需提出书面申请,手机由学校统一管理。这个通知,旨在使中小学生减少浏览手机的时间和次数,以保护视力,进而摆脱手机依赖症。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生浏览手机的时间日益增多,导致视力普遍下降,“手机依赖”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为了引起社会关注与重视,中央电视台记者还专门采访了中国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分析产生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原因,并提供专业的建议与帮助。<br> 看完这则新闻,我颇有同感。从2009年开始,智能手机开始走向中国民众,由于运营商的大力推广,加上价格低、功能多,短短几年,中国社会就进入了全民手机的时代。手机已经高度融入了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海量的信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往来穿梭,也只不过是一瞬间。不可胜数信息软件给人们提供交流、展示、互动的平台。一切触手可及、一切近在咫尺,一切在人们的操控之中。但让我们始料未及的是:手机给我们带来极度便捷的同时,我们也被手机牢牢操控着,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其实手机依赖者何止中小学生?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都谙熟手机的功能,享受着手机的便利,体会手机着的乐趣;从大学教授、公司白领,到贩夫走卒,只要一机在手,便万事不忧。<br> 各位看官,试看中国人对手机依赖的众生相:大街上、商场里、公交车上,甚至在厕所里,到处可以看见低头看手机的人,原来手机不只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老年人也不落后,老眼昏花,并不碍事,将老花镜戴上又取下,取下又戴上,反反复复,也并不嫌动作单调,有的老人嫌手机上的字小,拿出放大镜对准手机仔细观看。一会儿,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咧嘴哈哈大笑,一会儿又如老僧入定一般面无表情。年轻父母由于几年前就已经成了“低头族,”便把这“特异功能”遗传给了孩子。各位看官请看:孩子牙牙学语时,便知道从父母手里夺手机玩了,三五岁的孩子,见了手机便不再哭闹。六七岁的孩子,已经相当可以熟练的玩手机游戏,眉飞色舞,自得其乐。父母亲哄孩子最好的方法便是给他一部手机,看着自己家那曾经“大闹天宫的孙猴子”,顿时静若处子,不仅长长吁了一口气,暗自窃喜:“宝贝儿,这会子真听话呀”,不仅免去难以管教的烦恼,同时,自己也可以掏出手机过过瘾了。一家人难得聚会,一阵寒暄过后,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将手伸到口袋里拿出手机来,开始多少有些难为情,不过用眼睛轻轻一扫,发现大家都低着头,互不答话,便会心一笑,心安理得的用手指刷着自己的手机屏幕。有时候,年轻的父母亲,有时发觉自己孩子成天盯着手机玩儿,也担心伤害眼睛,便劈手夺了去,孩子立即哭天抢地,泪流满面,甚至在地上打滚。有胆大的孩子甚至找爷爷奶奶面前评理。老人们迟疑的将目光透过老花镜镜片,看看哭闹的孩子,拿着自己手中的手机,不可置否地笑一笑,最多说一声:“这孩子,呵呵。”很快,手机重新又回到孩子手中,家庭气氛回归与和缓,大家相安无事。<br> 街道两旁的手机的商店,鳞次栉比,高音喇叭的手机广告震耳欲聋;各种名目的眼镜店与手机店遥相呼应,有的接到干脆叫眼镜一条街,有的眼镜店起名叫某某眼镜城。这几年,眼科医院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接二连三的开张,治疗近视的广告层出不穷,并且由城市辐射农村,田野边的破墙壁上,都不时可以看见“激光一扫,眼睛全好”的白底蓝字的广告词。文章写到这里,我真为教育部让青少年摆脱手机依赖症的举措叫好。<br> 不过,在当下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如何进行深度思考、如何处理好电子浏览与纸质书籍的阅读的关系、如何抵制庸俗、媚俗等娱乐化信息、如何回归经典著作的阅读研究与思考、如何培养高度自律自制的网络浏览习惯?进而摆脱手机依赖与网络成瘾现象,如何科学地利用、使用、运用手机,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是值得深思和重视的一个社会性问题,这个课题需要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多学科参与研究,需要全社会民众的认同、参与、支持与不懈努力,才有成效。摆脱手机依赖与网络成瘾,不是小事,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br>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