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玄冬 木心

Lin若存

<p class="ql-block">——她坐在书房,一如坐在曾经的播音间。难以想象,配乐、编辑、朗诵、音控如何一人同步完成?!她觉得有瑕的翻书沙沙声,我却更觉有一种画面感:冬日 午后 静室 凝神的背影。</p><p class="ql-block">她说曾到乌镇,木心美术馆值得一去再去,所以读到此文就想到要送这份无形的礼物予我。木心说:“偶然,偶然,只有偶然是必然的。”我珍惜这样的缘份。</p> <p class="ql-block">计划外的乌镇行。起因是飞机上读到陈丹青《草草集》中有关木心的记载。木心的诗、文不是没读过,却在似懂非懂间,而书中记述木心最后时光的《守护与送别》令人频感哀痛, 《文学回忆录后记》及《漫谈木心》又恰助于对木心文思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书中曾提到木心一句话:“你们将来出去见名人,要见其人,不见其名。现在大家正相反呢。”陈丹青笔下,有木心授课中的狡黠、调皮,病榻上的无辜、失神,是天才也是孩子。或许这些记述正是帮助阅读者蔽其名、见其人。于是兄妹仨一合计,两地数人同到乌镇相见。</p> <p class="ql-block">玄冬、微雨,哥哥镜头里的西栅迷濛苍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一单孔小桥,一横开阔入水的埠头,延展处就是书中提及的“一顶桥” ——木心美木馆。</p> <p class="ql-block">2011年7月,陈丹青、陈向宏(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陪同木心先生选定了这一馆址,陈丹青受托担任馆长。美术馆聘请贝聿铭的弟子、美国OLI建筑设计事务所冈本博与林兵设计,内部景观由法国博物馆景观设计专家法比恩设计。全馆营建为期四年,三位设计人全程督建,直到2015年11月开馆。</p> <p class="ql-block">入馆售票处有简介,远观极简素朴的一个馆,在景区门票之外另需15元/张的入馆门票,或许众人已经习惯了博物馆、美术馆的免费参观,馆内观者廖廖。而于入过馆的我们,觉得这门票实在太便宜了。</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木心曾说:“我的美术馆应该是一个一个的盒子,人们可以听着莫扎特音乐从一个盒子走到另一个盒子。”</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全馆建筑坐北朝南,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p><p class="ql-block">美术馆清水混凝土外立面,采用了横向的不规则表层和均匀的混凝土本色,具有鲜明的贝氏风格。清水混凝土每一面要做的符合要求是蛮难的,当初为了这个外墙磨砺好久,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僵局。结果,在还没开馆的时候这个馆就得了一个美国的建筑奖。</p> <p class="ql-block">临终卧床期间,老人在谵妄中看了美术馆设计方案,喃喃地说:“风啊、水啊、一顶桥。”现在,这位诗人的话语迎门悬挂于美术馆前厅。</p><p class="ql-block">在一层的侧展视频厅,意外遇见一进西栅就分开活动的我儿和我姐的女儿,儿子压低声音的第一句话就是: “这是谁设计的馆呀?太震撼了! ”随后又将我引自一台有木心影音的视频前,帮我带上耳机,“听听吧,特棒! ”然后在这个馆里我们又碰上了三、四回,一个馆流连了近两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原因自然是这个馆的吸引力远超预期,西栅景区难怕只到这一处也是值了。</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因馆内光线及拍摄限制,我们拍照不多,就借些网上图片以作回顾。二号展馆的大型案桌与超长展柜,集中展示了木心七十二岁到八十三岁期间绘制的小型纸本彩墨风景画,是他晚年的成熟之作。</p> <p class="ql-block">打量绘幅规格,难以置信一位七、八十岁的老者竟然绘制如此细致细腻的画作。如今,地下层的一个多功能厅专门播映着木心画作的放大版。陈丹青约到林兵跟木心一起谈美术馆的设计时,木心当时84岁,已经很衰弱了,他没有多说什么,就说“你们去做,做完了来吓我一跳”。之后林兵又带了冈本来。木心只说了一个要求,“我一辈子没有机会画大画,你们想办法在美术馆帮我把我的画弄大”。木心生前所愿,他们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木心钟爱尼采,这一生的迥然独立与精神取向深受尼采影响。这是“尼采与木心”的特展厅。这两个展柜看上去像两口棺材。陈丹青在歌德席勒档案馆看到四个这样的展柜,是18世纪的原始展柜,他就把它拍下来,量了尺寸,然后告诉乌镇的木匠做出一模一样的来,结果他们真的做出来了。尼采的手稿就放在上面的柜子里。</p> <p class="ql-block">内景(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墙上所饰的是美术馆的鸟瞰(俯视)效果模型</p> <p class="ql-block">影视厅及旋梯</p> <p class="ql-block">地下室,咖啡座外,中庭水帘雨潺潺。</p> <p class="ql-block">楼梯,木质纹理清水混凝土墙面、隐蔽光源、内藏式扶手外方内圆,贝氏风格,处处匠心。</p> <p class="ql-block">展厅及多功能厅,安坐阶梯,目之所及是一面湖水和对面如莲花一般的大剧院,墙上展示的是放大9倍的狱中手稿,原稿字迹之纤密几难辨识(如下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狱中手稿》之一。七十年代初期,木心被数次单独囚禁,关押在积水的防空洞中。他以书写检查为由,获得纸笔,继续埋头于文学创作,写成六十六纸狱中手稿,每面近五千字,双面书写,计132页约65万字。他将手稿缝入棉裤,日后带出囚室。2001年耶鲁大学美术馆全部展出了这批手稿,并在芝加哥美术馆、夏威夷美术馆与纽约亚洲协会巡展。</p> <p class="ql-block">阶梯式图书馆。构想来自冈本博和林兵,因为他们见了木心以后发现这个人并不只是个画家,还是一个文学家、一个诗人。2013年他们看到《文学回忆录》之后,觉得必须设计一个特别的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窗外、美术馆后院,刘丹先生的枯山水,超然、孤绝。</p> <p class="ql-block">整整一面墙的书架,一些影响过木心的文豪肖像把单调的格子破开。上层摆放匡文兵(木心晚年的学生)买来的一千多本民国老版书,下面放木心的著作以及1950年代以来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陈向宏规定周围中小学的学生可以来这里免费参观、读书。</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的墙上,间或印刻着数句木心的话语,如诗如诉如游戏如叹息。他是在世间受尽磨砺的人,却又似从天庭自未来观看人间。</p> <p class="ql-block">陈丹青说:让这个美术馆变得特殊的还是木心本人。他既是文学家、是诗人、又是画家,同时还是作曲家。他自己说过一句很好玩的话,“在我身上文学家和画家谋杀了音乐家。”其实是他根本没有条件做一个音乐家,经历那么多政治迫害,坐过三四次牢。不能弹钢琴,手指都给砸断了。也没法作曲,更不可能发表。但他是个“文艺复兴”式的人,是一个全能的人。</p><p class="ql-block">又说:我没有经验,从来没有做过美术馆,而且,对我们本土发生的所有事情,尤其是一上来非常好的事情,我从来就比较悲观。我不觉得这件事情会长久、会一直好下去。我会努力去做,但是它能好多久我不知道,也不去想。只能是一年是一年、一届是一届,我把特展办好,把固定收藏维护好,就算尽了本分。将来怎么样,我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木心与陈丹青</p> <p class="ql-block">《文学回忆录》是五年中陈丹青听木心讲课的笔记,他有速写的功底,速记也是最全。</p><p class="ql-block">于他听课的感觉,一是无穷的愉快,一是智力“不支”。此外,木心自己裁剪制作衬衫、设计皮鞋、烧一手好菜,布置家居更是拿手好戏。陈丹青平时特别喜欢看木心不慌不忙一道道工序做菜的样子。他常感叹,这样无处不在的启发,根本无法效仿,因为渗透人格。</p><p class="ql-block">陈丹青无法想象没有遇见木心会是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珍贵的关系,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陈丹青</p><p class="ql-block">“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木心</p> <p class="ql-block">“风啊、水啊、一顶桥。”如今,这桥卧在天水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