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第一宅 — 王家大院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有 “中国民间故宫” “华夏民居第一宅” 和 “山西的紫禁城” 之称。 王家大院是由</span>静升王氏家族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 “龙”、“凤”、“龟”、“麟”、“虎” 五瑞兽造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门上方的 “寅賔” 二字,据说是 “迎宾” 之意,又一说是讲究紫气东来之意,大门是东门,“寅賔” 是 “恭恭敬敬地,迎接日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大院门洞,旁边墙壁上挂着许多曾经在这里取景的电视剧和电影剧照。由大门口进来是一条长30余米、宽6米左右的石板坡道,沿着坡上来便是宽阔的马道。街右边是一溜三个大院的门口。院墙高大厚实,院门并不宽大,门口两端有石狮子,门边有拴马桩、下马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大院,又叫高家崖,是由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做官后修建的。院落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气势宏伟,功能齐备,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上匠心独具的砖雕、木雕、石雕,内涵丰富,有极高的文化品位。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 “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 的封建礼制格局。就连门楣的的高低都昭示着礼制文化的影子。据说弟弟王汝成比哥哥王汝聪官高一品,尽管如此,根据旧治兄为长,弟弟的门楣还是比哥哥的低一部分,但上马石比哥哥的高一个台阶,以示官高。</p><p class="ql-block"> 王家老二(王汝成)官居二品,虽比五品的哥哥官高钱多,但作为家居门面还是有长幼之分的,他的门楼并不比哥哥的高大奢华,只是门槛要比哥哥家的修的高。据导游说,越是富贵人家门槛就越高,这叫高门人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精美的雕刻工艺显现出当时的华贵之气。壁心雕刻的是狮子滚绣球,相传雌狮子和雄狮子在嬉戏玩耍时身上的狮毛会自然脱落团成中间的绣球,上面的小狮子便是从绣球中诞生,人们认为小狮子的诞生是很吉利的事情,所以老百姓常说,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同时狮子又是百兽之王,因此,狮子滚绣球又是权威势力的象征,起到镇宅辟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敦厚宅亦称乐善堂,红灯高挂,门楼高挑,这是王家十七世,刑部山东司郎王汝聪的住宅区。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雄狮身披绶带,脚踩绣球,示意好事不断;雌狮护抚幼狮,祝愿子嗣昌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是大户人家常见的影壁,此影壁是用江南特有的鱼子石雕刻而成,采用国画手法,用阴线刻出有山、石、水、舟、亭堂、楼阁、松柳和人物的江南水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乐善堂是老大的宅院,清朝官居五品。高高的院墙,悠悠的小巷,诉说着昔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院内的楼台亭阁数不胜数,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许多楹联中也渗透着长辈对晚辈的训诫和希望。比如:“缭绕梁云影护槐庭三树茂,悠扬羽曲音流汾水一源长。” 上联意思为歌声余音绕梁,先祖荫护三槐王氏树茂叶盛。下联的意思是羽调歌飘忽起伏,先辈的功德如汾水一样源远流长。 “铭先祖大恩大德恒以礼仪传家风,训后辈务实务本但求清白在人间”意思是训教子孙不忘先祖恩德,要以礼仪传家,保持人格清白,而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精湛,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宫灯型圆雕柱础石,柱础石的作用是负荷、防潮、兼装饰之用。上下分六个层次。第一层为鼓,鼓似天,钟似地,天园地方;第二层为袱锦,前途似锦;第三层为蝙蝠祥云,寓意福运来临;第四层为夔龙,镇宅避邪;第五层为尊鼎底座,寓意基业盛大;第六层为回纹,寓意富贵不断头。此创意之奇妙,雕技之精到,让人惊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 “三雕”,即砖雕、木雕、石雕,是整体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王家大院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窑洞组成而又分隔为四个小院的护堡院,窑洞夏凉冬暖,非常适合山西的气候、地理特点和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梭于门中门、院中院,期间各类匠心独运,内涵丰富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楹联,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这些雕刻艺术和楹联,见证了王家大院680年间的繁华和兴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三雕中,尤以石雕内容最为丰富。几乎每个庭院的房屋外墙壁上都有数块石雕,而尤以图画示人,内涵丰富,面面俱到,更多的画面是以忠、孝、礼为主题雕刻的。</p> <p class="ql-block">  正窑墙基石有五子登科、指日高升、飞马报喜、麒麟送子四幅石雕图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门槛,威武的雄狮,显示出深宅大院的气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布局的构思独特,结构合理,“三雕” 艺术精湛。院内,随处可见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兽吻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构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独具匠心。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与此同时,绘画、书法、诗文熔于一炉,人物花卉、禽兽汇于一体,姿态秀美,是晋中民居中的一处奇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朝解缙说 “门前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现在看到的是堪称一绝的养正书塾竹门石雕,绝对称得上是石雕之精品。顶部雕刻的是松竹梅岁寒三友,并且喜鹊跃然其上,主人希望孩子们通过十年寒窗考取功名引来喜鹊报喜,同时告诫孩子们要学习松竹梅的高风亮节。书塾一道门隐含了主人对后人的所有期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门框由上下左右四块青石雕刻而成,接口都巧妙地设计在竹节处,底部雕刻青石盘根,主人希望孩子们打基础时要扎扎实实,做人要踏踏实实。两边刻的是竹子,竹子是空心的,而且一节比一节高,主人希望孩子们学习竹子虚心向上,同时也希望孩子们的生活与事业象竹子一样节节高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养正书院,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书院没有华丽的装饰,显得朴实简陋,是个适合的读书的僻静之处。是主人修生养性,吟诗作对的好地方。还有夹院是上学的私孰,可见主人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的确王家有不少子孙从此走上仕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口的小动物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精致的中式庭院,会客大厅中堂的精美家具和陈列摆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现可考文字表明,拥翠巷(通称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锁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内之义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5年),拱极堡(通称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贞堡(通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间。视履堡(通称高家崖)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间。5座祠堂中仅存的孝义祠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庆九年(1804年),耗银3200两的戏楼台至今幸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乾嘉期间,王家人通过正途科考,异途捐保和祖德荫袭三条途径,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贡生、监生、生员125人。官职中有广西柳州知府、湖南宝庆知府、刑部陕西司郎中、山东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陕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贵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时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标志 康乾嘉期间,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节孝坊外,其余为功德坊、恤典坊、忠义坊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建筑规模宏大,有东大院、西大院、孝义祠三部分,总面积达34450平方米,相当于祁县乔家大院的4倍,为灵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仅是一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王氏家族,历经元明清三朝,由农及商,人丁渐旺,进而读书入仕,遂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而且辉煌了八代,延续了27世,历经了680年。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王家大院高家崖(哥)与红门堡(弟)的连接桥。</p><p class="ql-block"> 红门堡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它</span>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整齐排列,房屋建筑左右对称。登上高高的城墙,站在城门楼上,俯视城内建筑,中间一条龙鳞街为轴心的主干道,东西对称分布的院落,形成一个很规整的 “王” 字造型。同时以城门楼为龙头,龙鳞街为龙身,城墙上的亭阁为龙尾,寓意“龙”的这样一种造型。可见独具匠心的设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据说是用了54年的时间才竣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此中可见两边均为高高的围墙,中间是一条直直的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进来是二甲东巷,第一家就是德馨轩,为二十一世花翎盐运使衔王鸿翔的宅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德馨轩门内有石雕照壁,雕刻渔樵耕读四逸图,其构图完整,技法讲究,砍柴樵夫谈笑风生,打渔长者耐心等待,读书少年专心致志,耕地老丈一丝不苟,反映了农耕社会中最安逸的生活方式。四逸图上下还雕有葫芦、团扇、宝剑、阴阳板等器物,指暗八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马院位于红门堡二甲西巷,是王氏十六世孙王寅德的宅院。该院落特点为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四座院落主题各异,分别为加官、进禄、增福、添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红门堡南城楼,鸟瞰宏大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堡墙上看王家大院,宏伟的建筑令人震撼,但王家大院修复后对外开放的建筑群,仅仅是整个王家大院的不到四分之一,可想而知当年的王家大院是有多大,足足25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15万平方米,还多出了1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城墙上从南向北顺势而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西面的城墙上看建筑群中这个小巷,它就是 “王” 字中间的一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大院最高也是“王”字最上面的那一横。古老的城墙稳健、平和、沉穆、浑朴,气度俨然古之君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屋檐设计上也是雕龙附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都如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高城墙四角设有亭阁,可兼备了瞭望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城中房间鳞次栉比,一眼望去,满是青灰色的屋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山而建的深具北方四合院特质的民居,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间勾勒出许多美丽的图画,石雕砖雕木雕的外饰内饰衬托出主人细腻的内心世界。两座院落一桥相连,构成龙凤龟麟虎之势,充分显示出它主人强大的思想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王家大院中,充分感受豪门大家的雄壮气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门堡正大门。高高的城墙、深深的门洞、厚厚的墙砖,仿佛是一个城市的墙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王家大院 “红门堡建筑群” 城墙门出来,迎面又是一幅巨大的造型威严、雕刻精致的照壁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孝义祠,</span>静升王氏家族五座祠堂中最小的一座,于1998年对外开放。位于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的南坡下临街处,为晋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义祠是在孝义坊的基础上扩建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上为旌表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而下旨为其修建孝义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后又于嘉庆元年扩建为孝义祠。祠堂坐北向南,分楼上楼下两院,总面积428平方米。院内一层有正窑三间,陈列静升王氏宗祠、王家坟茔模型以及记载王梦鹏一生孝行义举的立体雕塑。楼上正厅五间,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面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戏台,歇山顶,四角挑檐,平面呈“凸”字型,有元代戏台遗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 “莠民”,于是红门堡内便有一家先将祖院出卖。出卖后,异姓新主人不满于堡门楼上 “合堡同宗” 之匾,执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为 “合堡同德” 暂存。到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华,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间、面积达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仅以964两纹银,又易主他姓。再后来,当年合族引以为荣、奉旨为王梦鹏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面积为428平方米的孝义祠,也只以2000吊铜钱卖出。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王氏家族中当时资财还比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饮让,匆匆地将其在静升本土和晋南、晋中、石家庄、保定及京津一带的商号全部变卖处理,尔后举家南迁。自此,作为一方望族的王家,历经600多年的奋发与辉煌,终于销声匿迹,仅仅成为一方土地上的历史话题。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属于贫下中农所有。贫下中农居住期间,许多主体建筑,非但未遭破坏,且大部分还保持了原有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束了王家大院的游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参观游览了 “乔家大院” 和 “王家大院” ,除了欣赏我国 “晋商大院”、“官宦豪宅” 的气派和奢华,同时也更为我国古代工匠们的技艺和才华惊叹和折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