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之“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上)”

海春居士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处悬瓮山脚下的晋祠镇,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其母后邑姜而建。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 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素有“不到晋祠,枉到太原”的说法。 晋祠是依山傍水的绝佳之地,背负悬山,面临汾水,水上架汉白玉石拱桥三座。对面3间朱红门殿,单檐歇山顶,灰瓦琉璃剪边,3孔石雕拱券门。 匾额上的“晋祠”二字为陈毅元帅所书。 门前雄踞一对石狮。 水镜台是进入晋祠大门后的第一个景观,坐东朝西,是晋祠的戏台,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 台中悬挂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山西书法家杨二酉所书《水镜台》匾额。“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 戏台前两侧各埋有4个大瓮,两两合扣,通过声音共振形成4个“大音箱”,从而把声音传向较远的地方。 水镜台背面向东的楼上匾额为《三晋名泉》,是清康熙年间晋祠镇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 <h3>胜瀛楼位于晋祠中轴线南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明末清初风格。</h3> 胜瀛楼是达官贵人看戏前小憇喝茶的地方。 北阶上峙立吕宫撰《重修晋祠碑记》,为清顺治四年(1647年)立。 傅山纪念馆位于晋祠中轴线南侧,胜瀛楼西侧。原址为同乐亭,清乾隆二年(1737年)造建傅山纪念馆,主要展出傅山书法、绘画、著作等。 傅山(1607-1684年),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自称为老庄之徒,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传统。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有深刻的研究与阐发。 傅山纪念馆开馆于1990年。馆内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构形与装饰,是永久性陈列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br> 水镜台正西跨越智伯渠上的这座小桥名为会仙桥。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仙桥”。 罗洪先与大奸臣严嵩是儿女亲家,但他为官清正廉明,因得罪严篙而被罢官。有一日,他云游到晋祠智伯渠上的木板桥,受仙人点化,从此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会仙桥由此名声大噪。 过了会仙桥,就是金人台。据《太原县志》载,北宋元祐初年,晋水泛滥成灾,时人认为晋祠为晋水源头,应以金神镇之,方能止住水患,故筑“金人台”。 中央这座琉璃瓦小阁是明代建筑。 四角各立一尊高2米多的铁铸武士,也称“铁太尉”,十分威武。 四尊铁铸武士是我国北宋时期铸造艺术的杰作。 对越坊位于金人台以西,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对”, 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 <h3>“对越”二字,为明代书法家高应元书写,是晋祠三大名匾之一。</h3> 牌坊两侧是钟楼和鼓楼。钟鼓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钟楼内悬挂着“九九钟”,此钟高2米,重达9999斤。 鼓楼。 献殿位于对越坊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1955年照原式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风格。 献殿是供奉圣母邑姜的享堂,面宽3间,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在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独一无二,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元、明两代又有修葺,形制、结构保留宋代规范。 大殿正面8根檐柱上的木雕缠龙是宋式建筑现存孤品,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盘龙形态各异,艺术价值极高。 大殿正门两侧各有一尊护法神像。 这两位护法神就是《封神演义》中的方相、方弼,相貌凶狠,威风八方。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立意鲜明,书写雕刻精炼。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匾额。 圣母殿内,圣母“邑姜”曲膝盘腿,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正中。 左右两庑塑就了40多位侍者,均为北宋时期的作品,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雕塑,与周柏、难老泉并列,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左扭柏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像地下旋起的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的一根绳。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是我国现存惟一的一座古代十字形板桥,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古人有“圆为池,方为沼”之说,因池方而多鱼,故称“鱼沼”。 桥建于鱼沼之上,形同飞梁,故名“鱼沼飞梁”。 献殿北侧的八角莲池和松水亭。 八角莲池。 松水亭。 台骀庙位于圣母殿南侧,创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屡有修葺。 相传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水神。他是黄帝的五世孙,其祖先善制弓箭,而赐姓张,为张氏始祖。台骀左边是土地神,右边是五道神。 公输子祠,又称鲁班祠,位于台骀庙与水母楼中间。祠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之物。 公输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为能工巧匠,木工、石工、泥瓦工所使用的工具,均属他发明制作,被称为祖师。 水母楼。 水母殿前匾额《霑濡悬瓮》。 水母殿中祀奉柳氏坐像。 善利泉亭。善利泉名取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因地下水源变化,善利泉现在已成为一口旱井。 难老泉亭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60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 晋水发源于悬瓮山下,经难老泉流出。 立匾《难老》,是明末清初书画家傅山所题。 难老泉亭楹联:“昼夜不舍;天地同流” 。对联是清咸丰丙辰年(1856年),晋祠文人宁鹏年题书。上联借用孔子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含蓄地点出了泉水的活力在于永不停息。下联摘自《孟子·尽心上》“上下与天地同流”,把宇宙的运转和泉水的流动联系起来,意味着自然永恒,泉水日新。不仅切“难老”之题,而且予人以启发,大自然如此,人虽生命有限,亦应自强不息。 难老泉与周柏、圣母殿雕塑并列,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不系舟。 渠上曲桥。 汉白玉僧侣。 苗裔堂位于圣母殿左侧,后倚悬瓮山,始建年代不详,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 苗裔堂俗称奶奶庙,,也称“子孙殿”,是旧时老百姓祈求生子、延续香火的地方。苗裔堂内祀奉着众多母亲神像。 朝阳洞是傅山先生当年的隐居之地。傅山先生悬壶济世,卖药为生,并与诸多硕儒百姓深入交往。其时视疾、作画、对弈、沽酒、烹茶、交友、著书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留有“道士方才遗药价,还来沽酒醉山宾”等精彩诗句。 “晋祠周柏”是周初所植的柏树,距今逾三千年,位于圣母殿北侧(面对圣母殿的右侧),树身向圣母殿方向倾斜,因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 周柏共有两株。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两株周代柏树,阅尽晋阳沧桑,是中国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最具权威的见证者,更是古老晋祠历史文化发展的检阅者。 隋槐。周柏隋槐与难老泉、圣母殿雕塑并列,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一THE END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