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2月6日,总联络服务组相关人员与部分老同事,来到了厂老办公大楼,这里正在举行纪念册首发活动,大家笑容满面签字领取五十网庆纪念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未签字领取,就迫不及待,先睹为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同事手拿纪念册与总联络服务组领导亲切握手,感谢总组同志在春节前送给的新年礼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风采主持孟俊琳与线上百灵韦俊兰手捧纪念册合影</div><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高级工程师刘建平拿到纪念册激动万分,热情邀请纪念册编委签名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越战老兵林国军也早早来到现场领取纪念册,并与网庆风采主持人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赶紧打包快递,也要让外地的老同事及时分享网庆成果。</div><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庆老同事手捧纪念册,在马路上就摆开了合影阵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远在深圳的老同事,也在年前拿到了总组奉献的节日礼物。</p> <p class="ql-block"> “缘聚淝汽·五十网庆”淝河汽车制造厂(安凯)老同事进兵团五十周年欢庆活动纪念册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近两个月的紧张设计,当交付印刷厂时,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因为,这是第一次设计稿交付印刷。也是第一次为这样大型活动做印刷品。品质的好坏,心里确实没底啊!好在印刷成品后,当大家拿到精装的纪念册,面带笑容,争相合影时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p><p class="ql-block"> 感谢大家的鼓励!其实从设计上来看是不够完美的。从版面上来说,整体排版太满,不够大气,从色彩上来看,花哨有余,统一不足。虽然合影照片居多,且都是横构图,版面的变化受到局限,中规中矩,还是留有诸多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封面采用深红色的为背景,没有大红,朱红那么亮丽,也没有暗红那么沉闷。倒是与我们年龄相仿,一样的沉淀稳重,一样的有内涵。五男四女青工剪影,隐约显现那个年代年轻兵团战士风采。金黄色“缘聚淝汽·五十网庆”由前安凯股份公司总经理程桂金题写。白色文字直点主题与深红色形成强烈反差,非常醒目。一挥而就的50字样。隐喻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我们进兵团五十年啦!</p><p class="ql-block"> 封底鸣谢本次活动的赞助单位和个人,正是他们的无私援助,才使得这本纪念册顺利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无私捐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常人们写文章,都是深思熟虑后,拟出提纲,然后再娓娓道来。而我们这本纪念册,则是从网庆活动中把素材通通搜集来,再考虑怎么说这个五十年的故事。好在甦甦才女将搜集的素材做了个美篇,基本勾勒了纪念册的轮廓。更有晓光妙手点拨,归纳,提炼,点缀。整个带有文艺范的“索引”呈现出来,真的要感谢他们鼎力相助!</p><p class="ql-block"> 《序》一般都是请资深人士执笔。老厂长王一荃德高望重,非他莫属。一番谦让后,一蹴而就,洋洋洒洒千字文,确实精彩。“该文是以航拍鸟瞰的上帝视角,历史地,广角地,充满激情地,高屋建瓴地论述,扫描五十年前及以来淝汽的发展,雄起和淝汽人的心路历程,作者是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的”,(陶晓光)是一篇才气横溢的美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祝贺版,主要收集了大家对网庆活动的祝愿,有赋诗,有题词,有制作,更有热情的祝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淝河厂邮政出小全张啦!为了祝贺“缘聚淝汽·五十网庆”活动成功举办,想到用邮票小全张的方式来展现程斌的作品。有的同志认为人物和风景放在一起是否搭配,其实咱这不矛盾的。小全张的意思就是把全套邮票放到一起,纪念或庆祝某项大事而已,又无需编号,无伤大雅。</p><p class="ql-block"> 这次网庆活动的一大发现,程斌副厂长原以为他学企管,抓经济工作的,都没想到他退休后展现了绘画方面的才能,人物造型准确,神态怡然;风景线条豪放,透视关系准确。毫不犹豫安排了这样一个设计。</p><p class="ql-block"> 选登了网庆总组王茂信组长的一首饱含真挚情感的诗篇。王组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来都是认真踏实,勤勤恳恳,担任网庆总组组长一来,可谓是呕心沥血,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真是辛苦他了。这都出于对淝汽厂的爱!从诗篇中也可以看出来他对淝汽的真实情感。</p><p class="ql-block"> 网庆活动中,很多老同事积极参与,不乏有文采之人,有感而发,书写了大量诗篇,我觉得不把这些诗篇分享出来,一对不起这些积极参与者,二对不起观者。只是统计可能有所疏漏,有些精彩作品没有收录下来,在这里只能说声:抱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的风采” 在近四十天的网庆活动,主持人为了活跃气氛,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各显神通,各尽其能,可谓十八般兵器件件亮相,甚至拿出了吃奶的劲。特别是有的大佬,在成百上千人的大会上嗨起来都不打盹的,居然说主持网庆活动心紧张,腿发软。哈哈哈,说明很重视网庆活动,感觉责任重大啊!为了把这些默默奉献的主持人推向前台,也体现这次五十网庆活动的特色,老厂长提议设这样一个“主持人的风采”版面,但不知道大家觉得他们怎么样?有风采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芳华再现” 纪念册在开始策划时,就要求控制版面页数,尽量采用集体照,个人的照片少用,我就在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个人的风采呢,开始想到用个人头像,组成一个红心的形状,但是又想到过去老照片黑白照居多,都是灰色的,哪能形成红心呢,且做在单页上不够大气,做在中间又折坏了头像。于是有了这个创意,用青春活力的头像做成“芳华”两字,生活中,小女生名字带“芳”的不少,小男生,名字用“华”的也很多哦。以当年奋战的淝河岸边为背景。冉冉升起的红日代表风华正茂的我们。一幅彩色与灰色对比的视觉效果形成了。大家感觉如何?您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芳华”下面四个版,是从大家网庆活动中发出的照片中选取的,选用的取向是:一是集体照(控制版面页数);二是相对清晰一点的(用微信照片做印刷品,是业内人士不敢想象的)三是尽量照顾广泛性。如果这里没有采用您的照片,只能再次抱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四个版面主要选登了那个年代青涩,腼腆的老照片,都是灰色的照片所以背景就采用了比较艳丽,纯度比较高的红,绿,蓝,黄调子色彩,形成一种对比吧。也想表达我们的多彩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面人生 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上海,芜湖,安庆,合肥来到兵团,带着美好的憧憬,带着远大的理想。踏上了书写人生路。照片中选用了上海知青风尘仆仆乘火车的情景。遗憾的是没有从鸠兹广场渡过长江,也没有从安庆双莲寺小学集中搭乘汽车一路颠簸北上的图片。</p><p class="ql-block"> 进兵团的第一课就是劳动锻炼,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白手起家,创造未来。烧砖,盖房,抬沙,修路。如果有淝河岸边抬沙石的图片那就更完美了。</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版面上有图片,有文字,版面才生动好看。本版非常贴切选用了亚平同志一篇“那年,也是这个季节……”的回忆文章,亚平同志也是学工科的,但是文笔也非常好,后来我懂了,他是安庆一中毕业的,安庆一中毕业的学生水平确实可圈可点。我相信要不是文革耽误了,他考“985”、“211”大学,估计都非常轻松。</p><p class="ql-block"> 第二篇文章是安庆另一位才子王硕斌写的小诗,王硕斌同志是电大文科班毕业的,打油诗张口就来,在网庆活动中发表了大量诗篇。本版的“淝汽人之恋”意境,立马把观者带到了那年淝河岸边,抬石子,挑黄沙,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兵团的兵” 进兵团都是热血男儿,都有一颗从军的心,兵团就是不穿军装的兵,除了完成早操训练以外,最爱的就是摆弄枪支,操纵高炮。这是进兵团比较有特色的训练,必须要特书一笔。</p><p class="ql-block"> 敬熹同志为了美化本版面,主动请缨,为本栏目撰文,谢谢他!本来就是学文科的,也是感恩淝河厂培养了他,薛老师从车间锻炼后,被抽调到厂教育科工作,大家热情的称呼他“薛老师”,我也调侃他薛老师不仅改作业,也动笔写作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厂办医院,是当年厂办小社会的一个缩影,可见当时的条件是多么艰苦,远离市区,有个急性疾病,连送市里都来不及啊!当时的厂医院水平还是不错的,简单的外科手术不用急送市区都可以解决的。有些科室,如眼科,在市区都是有名的。</p><p class="ql-block"> 在搜集的照片里,其中有一张《山里采药》图片,令人耳目一新,在现代医院里想想都不可能,背后的故事一定非常有趣,于是约稿王根元同志,把当年的采药故事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医疗条件是何等艰苦,医院无奈的求全,那就必须一切靠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岗位成才”是想表现当年青工的价值取向。比学赶帮,岗位练兵,尊敬师长的现象在青工中处处可见,每年年终的表彰大会上,劳动模范,生产标兵,先进工作者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技术中坚”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当时的技术力量基本都是老一代大学生,当时水校毕业的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力量了,我们这些青工进厂后,都是从实践中学,有些底子好点的,参加厂里举办的文化补习班,通过自我教育走向了技术岗位,成为了淝汽厂产品更新换代的“中间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求学求知”版块主要是谈教育的,也就是职工教育,当年厂教育科功不可没。各种补习班,提高班,7.21大学,电大文、理科班应运而生。对当年那批渴望求知的青工来说非常需要。厂领导高瞻远瞩,教育科不辱使命,为淝河厂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据说当年就“转干”这块,参加市里统考,在企业这块名列前茅。所以纪念册里是值得大家回顾,感恩的。</p><p class="ql-block"> 本版没有文字介绍,显然是缺了点什么,于是想到石金峰老师,金峰老师在教育战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主要是带数学课程,退休后对古文学感兴趣了,网庆期间也发表了不少诗篇。知道他是个热心人,约稿与他一定没问题,还不错很给面子。有人说我:死缠烂打,文科生忽悠数学老师写诗。哈哈哈,管他呢,目的达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 </div><div> 延续上页,展出了男女个人学习场景照片。同时那是为了检验学习成果,教育科协同其他部门一起经常举办知识竞赛。</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 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工会,团委,宣传科,三大部门担任了知青业余文化娱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当时也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三大部门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稳定职工队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 有文艺表演天赋的,参加文艺演出;有器乐才能的,参加厂乐队排练,当年淝河厂的乐队,中西结合,黑管、小号、拉斯管,管声浩荡,提琴、胡琴、手风琴琴声悠扬。可谓阵容强大,每周都自觉进行排练,为排练大型剧目奠定了坚实基础。</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 样板戏《沙家浜》在淝河厂可谓家喻户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咱这代兵团人的骄傲啊!</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div><div><br></div><div> 体育活动也是青工下班后的首选项目,淝河厂离市区遥远,省,市运动队退役的队员都不愿意来,自娱自乐呗。工会,团委每年组织的体育比赛项目不断,篮球、足球、排球,球场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象棋、围棋、桥牌,赛场上兵来将挡,杀机无限。<br> 淝河厂球队在合肥市不怎么样,在机械系统也还算是强队呢,足球83年拿合肥市亚军。我们围棋,中国象棋和桥牌都是合肥市甲级队,在赛场上谁都不愿意碰见淝河厂队啊!像排球,游泳,乒乓球等项目,经常代表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南京军区比赛呢。</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家立业”版块是从一张照片联想出来的,主要想表现那个年代的知青,从进兵团“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谈恋爱”的三不准,到后来成家立业的故事。十六、七岁就在一起生活,学习,劳动。不经意之间就能擦出爱情的火花。男亲女爱是人之常情,相濡以沫也是客观规律。</p><p class="ql-block"> 展示的结婚照都是网庆中随机选用的,没有代表性,但是其中一张结婚照,很现实反映了当年兵团女青年的恋爱观,本身来兵团就是怀揣着一颗当兵的心愿。崇尚军人是当年的主旋律。有句话“吃菜要吃白菜心,找爱人要找解放军”就是这样来的迈。找不到穿军装带帽徽的,就找兵团战士咯。这个队伍还是相当稳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弟教育”版块也是成家立业的延续。同时也是当时企业办社会的一个缩影。成家了,有子嗣了,教育成了问题,稳定职工队伍,学校教育不能少。有外调的教师也有自己培养的教师队伍。淝河厂子弟小学也有不错的成绩单哦。</p><p class="ql-block"> 淝河厂子弟小学曾经在“安徽画廊”举办少儿书画展,当年可是轰动一时啊!开幕式当天人头攒动,好评如潮,也为远离市区的淝河厂争得了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火红年代,千英造车”的第二部分中的“发展历程”,用了三大版面,简要的介绍了,当年淝河厂从做汽车配件到生产驰名中外的豪华大客车的发展历程。毕竟不是叙述厂史,只能概括地从淝河厂从生产汽车配件,如何立项开始生产载重车,再如何转型生产客车底盘,如何华丽转身生产大型豪华客车的一个过程。里面有很多生动的故事,也涌现很多优秀人才。凯斯鲍尔大客车的引进,毫不夸张地说:推动了中国豪华客车发展进程。</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 安凯股份公司成立,推动上市,与世界上最好的客车公司签约,然后派出优秀分子进行培训。</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 世界豪华客车落地中国,轰动成渝线,惊煞造车人。</div><div><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样优秀、有着远大前景的项目与领导关心和支持分不开的,安凯客车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称赞。国内很多大型活动都选用安凯客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 “火红年代,千英造车”从本版开始介绍当年通过三个月的劳动锻炼后,开始分配到各车间历史照片。金工车间是配件,底盘车间的前身。厂房低矮,设备陈旧,噪音大。条件相对艰苦。车钳刨铣磨,不是一身油,就是一身灰。储建宜的短文以亲身经历,叙述了“伟大车工”的感悟。</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 “设备精英”版块主要展示设备车间的人和事,设备车间是全厂机械维修主要车间。技术精良,设备一流。厂房高大,环境整洁。当年一些零星加工,都在该车间完成,所以称之为精英云集。下班时头昂得高高的,胸挺挺的,眼光都不平视的,哈哈哈,他们确实有高人一等的资本啊!</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 “锻钢铸铁”版块, 锻压,铸造车间是厂里最苦最累的车间,分配车间时都选择一些身体强壮,体型魁梧的青工到该车间。锻压车间空气锤震耳欲聋,铸造车间是粉尘弥漫。据说两车间飞出的麻雀都是黑的。可惜的是征集的老照片太少,那种艰苦的环境照片无法重现。所以俩车间各用了半个版。</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div><div><br></div><div> “淬火成钢”版块是表现热处理车间故事,车间虽然不大,但是领导别具慧眼,当年分配车间时,英俊潇洒帅哥,青春靓丽的美女,悉数囊括麾下。后来证明,他们不仅有靓丽的外表,也有丰富的内涵,从查华良和薛敬熹的“热和电的青春”诗篇中可见一斑。热电车间也确实走出很多人才,不服不行啊!</div><div><br></div><div><br></div> <div> </div><div><br></div><div> “钣压强悍”版块主要是叙述冷冲压和驾驶室车间的故事,在载重车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车间内噪音大,粉尘多,叮叮当当造成很多人耳膜受损。车架铆焊,涌现一个响亮的名字:“冷冲十八铆”。随着车型转型换代,冷冲和驾驶室车间工作性质发生了转变。亚平的“寻觅”写出了当年的无奈。但是故事的记忆还在,“十八铆”的精神永存。<div> 两个车间放在一个版面,主要是他们原来就是一个车间分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图片难觅。绝没有轻视的成分在里面,如有不到,可以吐槽!</div></div><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铁马出征”栏目主要是展示总装车间的内容,总装车间是整车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整车质量问题最后显现的一个车间。过去到年底厂领导就到车间来督战,嘿嘿!当领导的迈,不具体抓过程的,重要的是看结果哦。</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图文结合,这里就选用了爱民生产副厂长的一篇文章,爱民同志当年也是经常在总装车间督战滴,与总装车间员工很熟,文章中写到了“淝河人”非常贴切。淝河人非常淳朴,勤劳,重感情,不玩心眼。外面调入的人都能很快融入这个集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本版开始主要反映四个地区和车间线下常聚的镜头。有“沪上故事”、“庐州纪事”、“鸠兹逸事”和“宜城趣事”。都是表现四地区退休后的快乐生活。大家走南闯北,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说明淝河厂老职工都是非常重感情的,都有浓郁的怀旧情怀,都有较强的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现代化大都市,各项经济指标列举全国第一,上海下放知青都想定居上海完全可以理解,别说上海籍的老同事,就是其他地区老同事的子女都愿意到大都市去发展,据我判断,淝河厂在上海的老同事保守估计都有一个加强连。每次搞聚会活动都是熙熙攘攘,热火朝天。</p><p class="ql-block"> 上海版大部分图片都是出自才女朱甦甦之手,清晰,构图好。尤其是他们的合影不是站桩式的,非常自然活泼。当然,上海人本来就会打扮。</p><p class="ql-block"> 底图选用了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让观者一目了然。底色采用比较沉稳的色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州逸事”采用了四个大版面,合肥毕竟是总部迈,又是省会城市,外地朋友来的也多。刚进厂时大钟楼是合肥的标志建筑物,现在标志性建筑太多了,我选用了天鹅湖边的安徽电视台演播大楼,应该能代表合肥吧!</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线下聚会,合肥地区选择到皖南龙川去搞活动,近百人的活动组织的秩序井然,非常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鸠兹逸事”版块主要表现芜湖地区老同事退休后的欢聚场景。芜湖市,有安徽小上海之称,时尚之都。想当年芜湖地区来的知青,喇叭裤,卷头发比比皆是。可谓时髦得很啊!</p><p class="ql-block"> 芜湖市在安徽发展还是比较快的一个城市,在安徽综合指标能排在第二呢,所以很多老同志都选择回芜湖定居,退休后他们也是经常在一起相聚,推杯把盏,畅谈友情。五十年后又相聚在鸠兹广场。</p><p class="ql-block"> 版块中选用了支安妮的一篇《芜湖记忆》回忆文章,作者通过幼年的点滴见闻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眷念。没想到安妮同学舞跳的好,文笔也不差。</p><p class="ql-block"> 鸠兹青铜雕塑和老火车站钟楼也不知道哪个算芜湖城市标志,都用上吧,应该是地方特色蛮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宜城趣事”表现的是安庆地区的老同事退休后的有趣生活。安庆老同事70年进兵团时是148人,加上75年陆续进厂的估计也不超过200人。安庆地区青工是最后一批进厂的,当时先一步进厂的老战友打鼓敲锣热烈欢迎!可安庆老战友就像落难的秀才,一路颠簸,从南七大转弯心就凉了。进厂后也是异常低调。较合肥,芜湖知青一比差远了。</p><p class="ql-block"> 本版块选用了才子陶晓光的一篇诗词《舍不下的塔》振风塔那是安庆标志性建筑物,水塔那是淝河厂最高建筑物。作者将两塔作为联想,回味……</p><p class="ql-block"> 淝河厂安庆地区老同事陆续调回去不少,但是对第二故乡合肥却恋恋不舍,经常站在那塔望这塔。45年淝河厂大聚会后,安庆地区老同事又搞了46年太湖五千年文博园聚会,48年搞了寿县聚会,50年也搞了鹞落坪聚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本版开始记录了设备、总装、底盘,配件、冷冲和热电车间线下聚会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最美遇见”是表现设备营退休后的聚会情景。设备营在群主汪席华带领下,常聚长乐,可谓风风火火,热闹异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潇洒前行”是反映总装车间线下聚会活动的。他们也有很多热心人在组织活动,如:胡铁琦、王源国、郭维如、陈萍、王连敏等。不辞辛苦,热心服务。因为驾驶员多迈,还经常组织自驾游,线下活动搞得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衣带水”版块是配件和底盘车间线下聚会活动的集锦。配件和底盘车间本来就是一个金工车间迈,线下他们联合举办了宜兴聚会活动,皖南山区,太平湖畔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上海的翁雅婷、肖秉国,合肥的李宗保、朱敏聂等都是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还有一个上海,合肥两地常走动的特色项目,两地一走,感情全有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友情真”版块是冷冲车间线下聚会的情景再现。他们线下活动也不示弱呀,浙江长兴似乎是他们常聚地。所有聚会活动都离不开热心人的精心策划,王强、王伟青、刘胜兰等同志就是这些热心人,应该感谢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芳菲再现”版块是展现这次热电车间线下活动的集锦。原来他们都是小聚聚。这次借五十年网庆之际,热心人李方挑头,薛敬熹、王康明、张友霞、查华良、张国强等积极响应,在浙江长兴和岳西鹞落坪搞了两次较大的聚会。又是座谈会,又是联欢会,横幅都拉到28军军部去了。有人羡慕嫉妒啊!祝他们常聚常乐,开心到永远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夕阳红霞”版块主要想表现我们那代青工,五十年后的风貌。从一张张笑脸中可以看出,大家过得很滋润啊!为了表现夕阳红的效果,原本想征集一些鹤发童颜的照片的,结果是有的把亮相的机会让给别的同志,有的“塞为了漂亮,全部染成墨漆黑”。哈哈哈,只要你过得好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伦之乐”版块想表现老同事们“儿孙绕膝”幸福的晚年生活的,所以选用了一些带儿孙的照片,我们很多老同事很辛苦,为了儿孙甘当“带薪保姆”。虽然很累,乐在其中。上海老同事很洒脱,干脆带出去玩,老少同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寻趣阑珊”版面是想表现老同志退休后丰富多彩的业余爱好,有集邮的,有组织剧社的,有钓鱼的,有喜欢文学写作的,有喜欢摄影的,也有喜欢摆弄花花草草的,总之,只要健康!充实!快乐就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姿飒爽”是“寻趣阑珊”的延续,还是反映我们这代人退休后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淝河厂有一批爱舞蹈的组织了“一家亲艺术团”,爱锻炼的组织了太极表演队,上海的老同事还组织了模特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线上百灵 歌声嘹亮 ”这个版面是经志华同志提议添加的,他说网庆活动中,很多同志踊跃献歌,将网庆活动掀起一个个高潮,纪念册里应该有他们一席之地。说得非常对,总组各位一致赞同,于是百灵鸟们飞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原计划从网庆活动中选12位歌手的,上海,合肥,芜湖,安庆四个地区,每地区选三位,发一张歌手正在演唱的照片,再给他们做个简介,介绍原来在厂里的单位和退休后的业余生活。另外耽心会不会有人不愿意亮相,不愿意太高调。结果发现是我错了,我还是太保守了,有推荐的,有自荐的,后来增加到16位,最后又扩大到22位。有的歌手很重视,没有照片,现场拍,有的没有演唱照只好用PS成型,还有的认为线上百灵没有他会影响纪念册分量,哈哈哈,我也服了,那就上吧,林子大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两版,主要展示我们这批老同志退休后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退休后很多老同志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书画,在厂里用打铁的手绘出了新生活,由于版面问题,还有些书法,绘画作品没有收纳进来,再此向他们表示歉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考虑拼版问题,印刷成册的书画作品是两页,咱美篇不存在成本问题,所以多上了一页,在设计中有些作品没有征集上来,再此欢迎投稿!观者不介意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编后语”是志华同志代表总联络服务组执笔撰写的,志华同志也是非常低调的一个人,才不外露,但是情商非常高,总结啊,归纳啊小菜一碟,反正我是写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车过留痕 雁过留声”签名版是晓光先生策划的,五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代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成功与否,都会留下生活的烙印。于是我想用金石的手法,用篆书“车过留痕 雁过留声”八个字做个印章。无论你签名与否,印迹都在那。</p><p class="ql-block"> 纪念册是总<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联络服务组</span>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设计过程中得到广大总联组成员的帮助和支持,时近俩月,四议其稿。除了总联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参与讨论外,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老同事在背后支持着,他们是:陶晓光、王康明、薛敬熹、朱甦甦、石金峰、王硕斌……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老厂长、感谢茂信、志华、亚平、茂华、程斌等老领导的支持与鼓励!感谢席华、宗保、俊琳不辞辛苦的发放!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本人在拿到图片,文字材料后所做的设计构想,由于本人书读得少,水平有限,思路是否巧妙,都反应了真实的我,不到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