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齐国君王简介之八:齐武公

出来走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齐武公(前849年—前825年在位),西周时期齐国国君,姜姓,原名吕寿,齐献公之子,二十六年卒,子齐厉公吕无忌即位。武公十年(前841年),是为“庚申西周共和元年”,自本年起,中国历史始有准确纪年,在这之前,诸侯年代错乱,自《史记》亦不能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齐献公吕山(?~</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0, 0, 153);">前851</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齐国国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儿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0, 0, 153);">齐厉公吕无忌</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齐国国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女儿:周宣王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齐武公时代,哀、胡、献公三兄弟的权力之争暂歇,齐国重新认识到与周天子建立政治姻亲的优势,而且经三代之乱,齐国的国力开了倒车,尤其是隔壁的纪国虎视眈眈,齐国在齐鲁大地上的生存困境越发艰难,当年分封齐国到此地的目的,就是要震慑东夷地区,包括纪国等传统殷商旧族。周公的这种政治战略在数代而后取得突破,齐国与鲁国在东夷地区的经营,取得重大突破,齐鲁周边的小诸侯国,大多或依附于齐鲁,或屈从于周天子。齐鲁在这个地区也成为继殷商而后的权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与齐鲁大地相形而言,周天子的权威经数代而后,已经发生微妙的变化。此时是周厉王在位,这个天子是个很有想法的人,至于他究竟是不是暴君,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对周厉王而言,曾经在王城和姬姓贵族子弟中推行政治改革,这是基本上没有人持怀疑态度的。周厉王希望从贵族的身上争取更多的税收,从诸侯的分封上夺取更多的土地,周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重视专利和农业,本质上看就是要削弱诸侯贵族们的力量,而要强大天子的权力。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到周厉王时期诸侯国们大多已经形成割据势力,不单是经济上已经可自给自足,军事力量上也已经拥有自保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厉王推行变革,用力过猛,导致贵族与国人皆产生反感,便是发动史书中有名的国人暴动,驱逐周厉王,而行“共和执政”,权臣垄断朝政,周天子政令系出权臣,这即导致诸侯列国与周天子形成某种程度上的政治割裂。事实上当时周厉王只是被驱逐,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证明周厉王的天子之位被废除。当时逃亡在外的周厉王大概居住在晋国的某个地区,只是因为变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诸侯国君和贵族们都不愿帮助周厉王,这即导致西周出现天子不在都城,政令却从都城出的尴尬局面。周厉王变革国政之荼毒,即在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时的西周王朝没有名正言顺的天子,但是召公和周公所主导的共和执政,在历史上却为后世所称赞,说成是民主执政的起源,可是在推行嫡长子继承制的西周时代,讲究的君君臣臣,是有严格的伦理道德的。召公和周公即便是贵族中的佼佼者,是整个贵族圈层中最受推崇的圣贤,在率领国人驱逐周厉王这件事情上面,是会被认定为罪臣的。而且,在这段时间里的历史记载都是非常混乱的,到底是因历史久远典籍损毁所致,还是某些团队的蓄意所为,这很难说得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段时间的诸侯列国与周天子之间,已经渐渐滋生出某种矛盾,只是这种矛盾暂时潜藏在很深的湖底,直到数代而后才会爆发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齐国的齐武公经周厉王、周宣王时,齐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是逐渐在与周天子走近的。《列女传》载:“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这个姜后正是齐无武公的女儿,而且是史书中颇为贤惠的王后。书中所谓“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这个姜王后可能的确是个美人,才导致周宣王贪图美色而荒废朝政,而以姜后之贤,力劝齐武公勤于政事,这种见解就说明自齐武公而后,整个齐国的思想潮流是呈现拨乱反正的,是逐渐跟周天子正统的礼乐体系融合的,这或许跟齐武公之前的三代君主的混乱格局有关,齐人贵族认识到乱局对国家的破坏,乃至对贵族们利益的损害,会远远大于其他事情。于是他们才会在齐国渐渐有着彻底完全认同周天子礼乐体系的共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齐国通过与周天子联姻,周齐之间重新回归政治蜜月期,这是复兴古礼的好事情,当年西周的祖先们就有着姬姜联姻的传统,数百年传承皆为如此。周宣王为复兴天子权威,采取的方式也是四处征战,而齐国这样愿意服从调遣的诸侯国,自然就能为天子所用。周宣王命令召穆公率军征讨淮夷,共同出征的就包括齐、杞、莱等国军队,可见此时的齐国周边的殷商旧族和东夷旧族,很多都已经归顺周天子,即便周天子权力衰微,但各诸侯国联盟起来的军力,自然也是远远超过淮夷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战之后,紧跟着东夷的步伐,淮夷也彻底臣服于周天子。齐国在此战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也自受到天子之赏赐,为帮助齐人加强防御能力,周宣王派大臣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加强边境防御。这即证明,齐国当时的兵力尚且不强,而且可能面临的周边威胁并不简单,齐武公选择加强与周天子的政治联姻,或者跟随周天子征伐四方,其实无非都是希望努力摆脱齐国三代国君所致的乱局。但是,齐武公的这种努力,虽然取得很多成绩,可是最终并没有彻底解决国内的矛盾,此后数年,齐国的乱局还将发生,那又是什么样的一场内乱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