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技巧的初步探讨

闻风37599034

<p class="ql-block">  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这是很久前看的一段解释现代诗歌的话,而在《文学理论》一书上对现代诗歌的描述则是: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我想,这里“最古老”的定义肯定是广义的,因这指向的诗歌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在我们国家发展只有短短数十年历史。然而就是这短短数十年,现代诗歌突飞猛进,取得了很可以骄傲的成果,其间诞生了许多杰出的现代诗人。</p><p class="ql-block">  按诗人何三坡在答记者问时的一句话说“中国的现代诗歌,已经进入盛唐时期。”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此间快速风靡的人群和热度,也由此可见,现代诗歌日新月异,正以最快速度和最高水平,爬向另一座更高的山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就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阐述几点,如果不够水平,还请诗友们多多包涵和支持。</p> <font color="#ff8a00"><b>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b></font><br>  <br>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br>  语言来自于生活,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br>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首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和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br>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br>  <br>  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br>  <br>  麻雀<br>  <br>  雪在大山下降落<br>  房屋蹲在雪地里<br>  屋顶上蹲着炊烟<br>  麻雀们打扮成<br>  秋天的叶子<br>  从树杈上落下来<br>  又顷刻间<br>  回到树上去<br>  <br>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和感恩。<br>  “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以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带来的巨大魅力。 <font color="#ff8a00"><b>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b></font><br>  <br>  凡是接触过文学的人,我们都知道韵律的意思。在古典诗词里,韵律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缺少了韵律,或韵律不整,那么古典诗词就不能叫诗词,最好的诗词也会失去看头。<br>  新文化运动后,在早期的现代诗歌里,诗人们对韵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细致。在早期现代诗歌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那些韵律和节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阅读轻快,优美,抑扬顿挫,也或干练,大气,醇厚,回味悠长。这些韵律和节奏的佳作,同时也是最好的朗诵作品。<br>  那么我们再回过来,带着节奏与韵律的品味,来欣赏先哲现代诗人的佳作。<br>  <br>  再别康桥(节选)<br>  <br>  ——作者徐志摩<br>  <br>  轻轻的我走了<br>  正如我轻轻的来<br>  我轻轻的招手<br>  作别西天的云彩<br>  <br>  那河畔的金柳<br>  是夕阳中的新娘<br>  波光里的艳影<br>  在我的心头荡漾<br>  <br>  软泥上的青荇<br>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br>  在康河的柔波里<br>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br>  <br>  那榆荫下的一潭<br>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br>  揉碎在浮藻间<br>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br>  ……<br>  <br>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韵律和节奏在作者把握下,诗人打开的叙说仿佛一湖水美丽的涟漪,带着清凉和透彻,渐渐荡开在读者面前。如果轻轻朗诵起来,就更有一番滋味了,那缓缓打开的美丽而恬静的物象“云彩,金柳,夕阳,新娘,……”,“轻轻的走了,轻轻地来了”,一幅幅春天碧绿的画面映入读者眼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真是温暖而心动,惬意而轻快,柔情并美妙,又仿佛一曲曲轻轻的歌儿,回荡在我们耳边。<br>  这也就是很多诗人以为的,现代诗歌,不仅是诗,更是一曲优美的歌儿。纵览诗人的作品,品味其完美的韵律和意境,我们才知道,现代诗歌,有着多么巨大的魅力,令人陶醉。<br>  而在数十年后的今天,现代诗歌翻越了无数个台阶。今天的现代诗歌完全是自由的,充满个性,它们大气,奔放,内敛,开阔,并无忧无虑。也就是说,在今天现代诗歌表达上,众多诗友也许抛弃了诗歌原本该具备的韵律,但节奏仍旧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个意义上说,节奏其实就代表了作品的一种气势,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格,如果节奏把握得巧妙,它将成为诗人们的一种个性,也可能由此诞生各类风格,形成百家争鸣。<br>   <font color="#ff8a00"><b>三、清新灵动法</b></font><br>  <br>  我们都知道,诗歌都是由每个细致的句子构成。这里的清新和灵动,指的都是句子的表达和结构。一个句子的构成,有许多种方式,在表达上,一般个人都喜欢用自己惯用的手法和个性来组织语言,有拖沓的,凝练的,清新和雅致的,也有繁琐和啰嗦的,诗歌水平和风格的差异,我想首先就是来源于一个人组织语言能力的差异吧。清新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是清爽和鲜活的组合。如果一个句子的组合或一首诗歌的表达能达到这点,给读者默默间送去清爽和鲜活,又怎能不令读者喜欢和动容?<br>  而灵动,则是指表达中蕴含一种无形的力量和动感,使陈旧的画面鲜活,使静止的物象跳跃,使暗淡的颜色明亮,甚至能令死去的物体重生!由此,我们可见灵动有多么巨大的作用,也由此可见,灵动的“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无言的力量。下面我们具体以诗来分析。<br>  <br>  冬日阳光<br>  <br>  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br>  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br>  轻轻跳下来<br>  游荡在房间里<br>  <br>  多么活泼的一群鱼啊<br>  它们穿金黄衣裳<br>  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br>  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上<br>  <br>  我静静的看着<br>  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br>  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br>  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br>  <br>  在这首精致而短小的诗歌里,我们能领略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带给我们的无比温暖与美好的感觉,浓浓的诗意贯穿其中。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新和灵动,此外画面感也特别强。在第一节“它们翻过墙壁,防盗网/翻过紧闭的玻璃,纱窗/轻轻跳下来/游荡在房间里”,在这我们看到了作者清新的语言,没有琐碎和繁杂,而“翻过”、“跳下来”、“游荡”等一系列动词又恰到好处,由远及近,引领读者的视线和感官,清清爽爽。<br>  在第二节,更是有一种意蕴的美感和动感,这里的冬日阳光被“默化”成一群群活泼的鱼,“它们穿金黄衣裳/它们游弋在凛冽的空气里/它们游弋在洁白的地板”,阳光本是安静的,甚至有静止之觉,而作者利用巧妙的比喻和叙说,令安静的事物游动,令安静的画面跳跃,由此,则不得不叹息清新和灵动的神奇作用。<br>  而在第三节,作者则又巧妙地升华了动感,将画面的动感继续拉伸,利用灵动的句子,轻轻向上跳动,“我静静的看着/仿佛寒冷的时光复苏/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呵呵,阳光普照万物,也普照每个人的心海,“仿佛那些欢悦的鱼儿,就/游弋在我温暖的心海里”,温暖的阳光变成一群金色的鱼,它们温暖而热烈的游进一个人的心房,也游进了读者的心房。如此温和与热烈,如此柔情与细腻,此情此景,又怎能不令人欢欣! <font color="#ff8a00"><b>四、拟人法</b></font><br>  <br>  说到拟人,我们都知怎么回事,而诗歌里的拟人,并不是单纯的比喻,如果是这样,那么诗歌就要丢失原本具备的诗意,语感和意韵。<br>  诗歌中的拟人法,是指将要表达的主题或物象形象的人物化,或借用人物的某些个性的特点来咏物,如果表达恰当,甚至能让虚拟的人和真实的物共成一体,借人咏物,以物喻人,取得的效果,自然不可比拟。<br>  下面我们来看看拟人法的神奇作用<br>  <br>  月光<br>  作者:何三坡<br>  <br>  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br>  树叶们在晚风中浮起<br>  月光在木门上涌动<br>  <br>  呵呵,读何三坡的作品,总有着更多的感动和喜悦。在这短短的三句话里,作者利用寥寥数字,干脆利落,打开了无数美丽的意象,尽管短小,读起来却余香满口,意韵无穷。“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很明显,这是用的拟人法了,因为月亮不是人类,更不会穿上属于女人的漂亮裙子。<br>  静夜。月圆。树叶晃动。月光洒落在木门上。伫立在夜色里的诗人,看到皎洁的月亮挂在上空,晕黄的月光慢慢挥洒下来,美得令人浮想联翩的月亮,此刻在诗人眼内,不是一个没有温度和情感的物体,而是一个温柔并优雅的女人。“你提着裙子从后山上下来”,什么的样的女人才会有如此的优雅和淡然呢?必定是温尔多情,必定是美到极至。<br>  由此,在诗人笔下,将一轮明月拟人化为一个无比温柔并优雅女人,带着不可言说的华美和宁静;同时,诗人在借人咏物的这一刻,又以物喻人,也就是说,在将月光比喻成的女人,同时又将女人升华成月光的无限境界,这里诗人又默默无声赞叹了天下女人,象月光般皎洁,纯净的女人,正好是艺术的最大升华。<br>   <font color="#ff8a00"><b>五、素描法</b></font><br>  <br>  说到素描,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下物体或人像,也可以是粗象的思维。那么,诗歌是用语言组合起来的,又怎么来用笔来绘画呢?<br>  呵呵,写诗时咱们不必借用铅笔,有时候,语言就是最好的铅笔,在我们的手中,利用意境和韵律,咱们可以描绘出一幅幅比铅笔和白纸更加美丽的画面。而且,这些画面里,不只有美丽,粗犷,细腻,或朦胧,还有图画作品所不能及的柔美,感性,优美的意境,诗意,以及打开的哲思,读起来余香满口,回味悠长。<br>  下面,我们在诗歌作品里来感受一下素描法的魅力。<br>  <br>  深秋<br>  <br>  广袤的大地<br>  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br>  灌木萧瑟<br>  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br>  <br>  清凉的风涌过来<br>  那些深黄的野菊花<br>  在舞动后<br>  打出轻轻的寒颤<br>  <br>  这里作者很明显使用了素描的手法,利用诗歌语言来绘画,极好地打开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幅秋天遍布山野的画面,还读到了这些画面里所有事物的美丽和诗意。“广袤的大地/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仿佛是一幅摆放在眼前的画面,背景是广袤的大地,这是远和大的视觉,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背景里的景物了“湖水搁浅。接近枯黄的草”,仍旧是背景里稍远一些的事物和景象,慢慢的,画面感在拉近:“灌木萧瑟/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于是我们看到了低矮的“灌木”,灌木旁有“狗尾草仍在翘首花白的等待”。这就是作者在第一节打开的画面。这个画面里我们还同时领略到了不少大自然真实的颜色:搁浅的湖水,枯黄的草,灌木萧瑟,狗尾草花白的等待。在绘画作品里,作者得花费大量时间和颜料来搭配制作各种颜色,而在诗歌素描作品里,则只需寥寥数语,便可达到画面所具备的大多感官,由此,又不得不再次赞扬文字的奇妙。<br>  <br>  在第二节里,我们能看到画面感的升华,以及思想艺术升华。原来作者要表达的不仅是一幅深秋的画面,还有更深刻的对大自然和植物不屈不挠的赞扬。“清凉的风涌过来/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在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那些深黄的野菊花”应该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了,在描叙众多暗淡的颜色后,作者最后指向的是一种“深黄色的娇嫩”。在深秋,万物枯涩,河水搁浅,唯有坚强而美丽的野菊花傲立在凛冽的环境里,即使“清凉的风涌过来”,骄傲的野菊花,也仅仅是“舞动后,打出轻轻的寒颤。”如果一个人,在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像这无名的野菊花一样骄傲和挺立,无视一切寒风冷雨,那么,这又该是怎样灿烂的人生风景! <font color="#ff8a00"><b>六、排比法</b></font><br>  <br>  感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写作手法。生活里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手法。所以也就不再解释排比的结构和意义。咱们具体来谈谈排比在诗歌里的作用,以及排比方法在诗歌语言里获取的力度与深度。<br>  我们都知道一首好的诗歌,不只是语言的诗意和表达的舒缓和清新,还需要一些思想和力度。在黑暗年代,有力度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针对现状以及对一种光明和良知的唤醒,比如鲁迅先生就曾留下“与其苟延喘息,不如从容燃烧”的有力名句,也因此而唤醒过千千万万民众。<br>  在和平的年代,咱们自然不必去呼唤光明,但对于生活里千千万万美好,善良,坚强,正义,宽厚而纯朴的人或事物,植物,咱们都可尽情赞扬,并歌颂,哪怕是一滴水,一根草,一缕金色阳光,都蕴含了无比的智慧和感恩,是完全值得我们去歌颂的。而在表达的力度上,排比不失为一个极度蕴含力度的方式。<br>  下面我们来通过海子的诗歌作品来鉴赏排比的魅力。<br>  <br>  故乡<br>  <br>  作者:海子<br>  <br>  在黑夜里为火写诗<br>  在草原上为羊写诗<br>  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br>  在思念中为你写诗<br>  <br>  这首名为故乡的短诗,呈现在读者面前只四个短句,四个排比。然而带给读者的却是不一般的力度和感受。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一点一点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细微,由弱及强,利用朴实的语言,极大打开了一种对故乡热烈的思念之情,同时又借用排比的叙说,热烈歌颂了思念中的故乡无比美好,此外还借用排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无比向往。<br>  <br>  “在黑夜里为火写诗/在草原上为羊写诗”,两个朴实的排比,却又不失大气和厚重,“在黑夜里为火写诗”,表达了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热烈,黑夜里原本潜伏了火焰,火焰却又随时能燃烧黑夜,驱除黑暗和寒冷,带给人们无比的热切和希望,这是这首诗歌的起笔,纵观分析可见作者的起笔多么热烈而高亢,却又含义深厚,大气凛然,由此带动读者进入下一个境界,“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在诗人这句由高亢到温和与深情的叙说中,无意中多了许多柔情,在诗人的表达中“草原”其实隐喻的是故乡,而“羊”,实际上是离开家乡的每一个游子;或者说这里也蕴含了一个无形的意境“故乡”,诗人虽已离开故乡,而美丽的故乡却又无处不存在于诗人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中,同时诗人要表达的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对美好家园的无比幻想。“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实际上诗人要歌颂的还是拥有草原的羊,有着多么巨大的幸福和快乐,而离开了草原,羊儿又会多么孤单和失落,——离开故乡的孤独的游子,有着多么的无助和思念?<br>  <br>  “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在思念中为你写诗”,这两句看似减轻气势的诗句,在一种无比思念和柔情中渐渐结束全诗。“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看似不可能的逆向思维,却在前两个排比的随后,并未减轻对故乡的渴望或思念之情的力度,而是利用另一种表白来加大了叙说的力度,这里的“北风”可隐喻成诗人远方的居住地,“南风”则为远方思念的“故乡”,在诗人逆向的风里,不仅有无奈距离的现状,还有游子在远方对故乡深深的渴望之情,以及从不曾减少和削弱的对故乡的热恋,包括对未来家园和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故乡,远在他乡的诗人,在深深眷恋中无比温柔远望你,“在思念中为你写诗”! <font color="#ff8a00"><b>七、隐喻</b></font><br>  <br>  简单的说,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然而,隐喻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很多时候能触动读者的心弦,带动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隐喻大体分三种:无形的隐喻、有形的隐喻、以及有形与无形结合的隐喻。<br>  我们知道,好的诗歌作品,必须具备一些内涵和深度,而隐喻又不失为诗歌体裁中一种能很好打开深度和内涵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br>  在上一个鉴赏作品海子的《故乡》中,我们其实就欣赏到了隐喻的魅力,那么我们再来通过托马斯的诗歌作品《农村》来领略隐喻的作用。<br>  <br>  <br>  农村<br>  <br>  作者:R.S.托马斯<br>  <br>  谈不上街道,房子太少了,<br>  只有一条小道<br>  从唯一的酒店到唯一的铺子,<br>  再不前进,消失在山顶,<br>  山也不高,侵蚀着它的<br>  是多年积累的绿色波涛,<br>  草不断生长,越来越接近<br>  这过去时间的最后据点。<br>  很少发生什么;一条黑狗<br>  在阳光里咬跳蚤就算是<br>  历史大事。倒是有姑娘<br>  挨门走过,她那速度<br>  超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br>  <br>  那么停住吧,村子,因为围绕着你<br>  慢慢转动着一整个世界,<br>  辽阔而富于意义,不亚于伟大的<br>  柏拉图孤寂心灵的任何构想。<br>  <br>  在国外优秀的众多诗人和诗歌作品中,我一向偏爱托马斯和他的作品。作为威尔士二十世纪最强硬,最纯洁,最持久的抒情诗人之一,他多次获得多种诗歌奖项,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br>  在上面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多处使用了隐喻。“倒是有姑娘/挨门走过,她那速度/超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这里的姑娘隐喻成“时尚”,也同时无形隐喻成美的概念和代名词。<br>  “那么停住吧,村子,因为围绕着你/慢慢转动着一整个世界”,这里诗人将村子隐喻成全世界,带动村子里所有人和物象转动。在这个诗歌作品中,诗人这样的隐喻思维新颖,也奇特,在一瞬间带动读者思想,简单,有力,而又让人不可思议。<br>   <font color="#ff8a00"><b>八、修辞的节制</b></font><br>  <br>  “修”,指修饰,“辞”,本意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修辞”是指在表达语言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尽可能达到更好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br>  我们知道,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诗歌有着与别的文学体裁不能比拟的细腻与柔情,所以更需要修辞的运用来达到诗意化和个性化。而修辞的巧妙把握和利用又是重要的,如果不使用修辞,那么诗歌必定是不能成诗歌的,而如果修辞泛滥,则诗歌语言难免会繁琐,拖沓,如同浓妆艳抹的女人般粗俗,令人索然无味。<br>  在几年前,我的好朋友落日惊鸿曾送我一句话:“与其下笔如神,不若削字为诗”,细细想来,全是道理。由此可见修辞的节制,又是多么重要,而节制运用修辞,难免又是一门学问了。<br>  下面我们来具体感受一下作品中修辞节制的魅力。<br>  <br>  <br>  天鹅<br>  作者:何三坡<br>  <br>  它们在山间<br>  散步打盹清理翅膀<br>  躲过了世上的尘埃<br>  <br>  依旧是何三坡的作品,全诗共计二十一个字。然而却向读者呈现了无比优美画面,“它们在山间/散步打盹清理翅膀”,这样干脆的表达诗意浓厚,思维清晰,蕴含了大自然宁静的景观和乐趣。“躲过了世上的尘埃”,这句诗同时又隐含了诗人要表达的人类心态中另一种潜在状态和境界,也就是心境,并不乏哲思和禅思,这也是主题的深入和升华。整个小诗歌读起来清新而欢快,读后余味深长。<br>  诗人将要蕴含深度和表达的物象,浓缩在短短二十一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而取得的效果,留下的思考,却丝毫不比长篇作品差。由此足见修辞的节制,对一个好的诗歌作品多么重要。 <font color="#ff8a00"><b>九、返璞归真法</b></font><br>  <br>  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返璞归真”指回复到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璞,本义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这里引申为天真,淳朴的意思。<br>  写了那么多年诗歌,也读了那么多年诗歌,近两年我一直固执认为,自然,真诚,朴实,用心灵吟唱的作品,就是好的诗歌作品。也就是抛开写作手法的雕琢,语句和修辞的华丽,用朴实的句子表达最朴实的感情,那么这样的诗歌作品也就是好作品了。下面我们来读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r>  <br>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r>  作者:海子<br>  <br>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br>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br>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br>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r>  <br>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br>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br>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br>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br>  <br>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br>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br>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br>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br>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br>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r>  <br>  都知道这是海子名作,几乎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了。然而,将这作品仔细阅读和品味下来,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质朴,平易近人。整首诗歌里句子朴实,真诚,蕴含了诗人的善良,宽厚,和无比诚实,以及思维里潜伏着的温暖与幸福。这里我们还能看到诗人笔下描述的无比热烈的希望和未来。在这首诗歌作品里,我们找不到诗人刻意雕琢的痕迹或运用的写作手法,整首诗歌没有华丽或刻意的修饰,诗句平实而耐读。<br>  然而它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扉,成为闻名天下的佳作。即使是从未接触过诗歌作品的朋友,在读到这温暖而朴实的叙说后,也会有说不尽的欣喜和感动。“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老少皆知的名句里,表达的不仅是以一种希望和期待,还有诗人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以及对生命无比美好的劝慰和珍惜。<br>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呵呵,有什么比这更质朴的,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蓝天祝福白云,阳光祝福大地,春天祝福秋天,我深深地祝福你,陌生的朋友,“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br>   <font color="#ff8a00"><b>十、结尾的巧妙处理</b></font><br>  <br>  一直觉得一首好的诗歌作品,不仅有好的开头,好的主旨,还应该有个漂亮的结尾。这里的漂亮,并不是指华丽的表达或句子结构。而是相对于作者表达的中心和主题,在结尾时利用寥寥数字,或将主题拉到高处,或提出问题,或留下思索,或巧妙解答问题,极大打开主题和空间的深度,给读者留下思考或哲理,余味深长。<br>  <br>  巧妙处理诗歌的结尾有什么作用呢?第一,假使一首诗歌作品,在表达上一般,开头或主旨平淡,但一个高高扬起的结尾有时却能弥补诗歌前体和中间的不足,令一般变得雅致,令平庸变得精彩,甚至带给读者峰回路转的感觉;第二,不管诗歌的开头或中间处理如何,结尾仍是重要的,大家都知道“虎头蛇尾”并不是一个好的物象,结尾的把握不当,也甚至就败坏了诗歌之前留下的完美气息,成为一个可遗憾的败笔;第三,我们都知诗歌这个文学体裁潜伏着唯美的格调,而结尾的处理更能带动这种内功格调,不论主题和表达的手法,以及深度,我想,读后能令读者余味无限,回味深长的作品,那么就必定有一定的魅力了;第四,如果是有力度的诗歌作品,语言和主旨把握得当,结尾处理巧妙,那么还能更大限度打开作品表达的力度和深度,令诗歌整体更具说服力,更能征服读者的视觉和感官。<br>  <br>  下面我们来读托马斯的作品《时代》。<br>  <br>  时代<br>  作者:R.S.托马斯<br>  <br>  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br>  只是被无尽的嘈杂声<br>  窒息了。于是退避于<br>  那些无人阅读的书。<br>  <br>  两位策士的话<br>  得到公众倾听。一位日夜不停地<br>  喊:“买!”另一位更有见地,<br>  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br>  <br>  纵览全诗,作者表达的语言不是很多,然而作者数处运用了隐喻的手法,整体和主题要表达的都是一种讽刺,一种对现实(时代)的尖利的讽刺。而为加大这种讽刺的深度和力度,作者结尾处理的两句,无疑是十分棒的,它甚至是全诗最高的亮点,成为全诗最有力度的精彩之处。以致读者读后,在这种力度的表述里,不得不钦佩作者这有力度的阐述,和对时代,对时代“买卖”的一种憎恨和鄙视。<br>  <br>  然而,作者更巧妙之处在于,这么精彩的结尾,竟然不是来自作者自身结构的语言,而是引用两位“策士”的对话:“一位日夜不停地喊:买!/另一位更有见地,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这样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极具真实感,因此说服能力也十分强,远比诗人精心结构的语言获得的力度要强得多。因而读者在读完这个短诗后,感官会暂时停留在这有力地引用对白里,思维会不自觉被诗人带动,留下各种思索。<br>   <div><b>十一、不用标点的诗句探究——同构</b></div><div><br></div>在诗歌写作中,常有人使用一种技巧,而现有的几十种技巧和修辞手法,都不能指认它,它也仅仅存在于诗歌文体中。因为只有诗歌是可以省略标点符号且分行排列的。而标点符号的省略和句子的分行排列,正是这种技巧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体现在阅读上,是某些诗句有多种断句的可能,但却不可断句。每一种明确的断句,都是对诗句的局限和损伤。这些词句与上下文是粘连在一起的,一个词句担负着多种功能,它既是上句的承接或结束,同时又是下句的发端或依附。<br>  现在用“同构”这个词,来命名它。并以诗作为例举证和阐述它。<br> <br>(一):“同构”存在的实例<br> <br>西风吹动<br>高高的杉树林<br>洒落下窄小的枯叶<br> <br>(摘自《在林场》)<br> <br>  这里“高高的杉树林”,既是上句“西风吹动”的宾语,又是下句“洒落下窄小的枯叶”的主语。<br> <br>脸肯定红了你的<br>耳鬓散发热气<br>在厮磨中<br>身体和意识<br>冷静与狂热<br>两边摇摆<br> <br>(摘自《摇曳》)<br> <br>  这里“脸肯定红了你的”中的“你的”,既是“你的脸肯定红了”的倒装,又同时是“耳鬓”的定语即“你的耳鬓散发热气”。“在厮磨中”既是对上一句的承接,也是上两句的倒装,又还是下面诗句的状语从句。<br> <br>21点,重庆汽车北站<br>大巴将我吐了出来<br>让人愉快啊<br>当宋尾出现在我面前时<br>仿佛不曾有过别离<br>肩并着肩我们<br>走向万家灯火<br> <br>(摘自《鸭鸭西游川渝记》)<br> <br>  这里的“让人愉快啊”,既是对“大巴将我吐了出来”的形容,也是对“当宋尾出现在我面前时”的形容。“当宋尾出现在我面前时”既是对上句“让人愉快啊”的承接,又是下句“仿佛不曾有过别离”所表述的对象。而“仿佛不曾有过别离”,又同时是下句“肩并着肩我们”的表述,还可以看成是“肩并着肩我们仿佛不曾有过别离”的倒装句。此时,“肩并着肩我们”又是下句“走向万家灯火”(带状语)的主语。<br> <br>  这3个例子,“同构”的程度不同,但已体现出了环环相扣、上下粘连、同一词句担负多项功能、同构一体、不可明确断句的特征。<br> <br>(二):“同构”及相关的词<br> <br>  同构本是数学上的概念。是在数学对象之间定义的一类映射,它能揭示出在这些对象的属性或者操作之间存在的关系。若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存在同构映射,那么这两个结构叫做是同构的。<br>  社会科学借用这个词主要是描述两个或多个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结构相似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些事务是不同的,但结构上又是相同的或相似的。<br>  同构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同的或者说是相类似的系统结构叫做事物的同构性。<br>  同构数:数学中指会出现在它的平方的右边的数。如5×5=25,6×6=36,76×76=5776。那么5、6、76都是同构数。<br>  同构图形: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原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br>  异质同构:是美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br>  同构说:是语义学上的概念。同构说认为,句子的语义位框架模式与句法位谐配模式之间具有结构平行关系,句子的语义内容由相应的句法形式来体现。<br>  等等。还有一些和“同构”相关的词。而我这里所谓的“同构”,和以上列举的词组中的“同构”,意思是有很大差别的。<br>  我说的“同构”,是取“共同构成体”的语意。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当某元素或局部,同时是另外2个或2个以上局部的组成部分,这一元素或局部,就是另外2个或2个以上局部的同构体。<br>  具体到诗歌中,就是当一个词或句子,既是上一句或上几句的构成体,同时又是下一句或下几句的构成体,那么这一个词或句子,就是上下句的同构体。这一个词或句子,与上下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这种诗歌技巧,叫“同构”。“同构”出现在诗歌的句群之中。<br> <br>(三):“同构”命名的可行性<br> <br>  1、诗歌的技巧和修辞手法,是对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汉语诗歌修辞手法的发轫,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时期的《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总结出来的修辞手法是“赋、比、兴”3种。汉语诗歌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种类随诗歌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特别是现代汉语诗歌把西方现代诗歌引为另一个重要源头之后,技巧和修辞手法更骤然增加。到目前,已知的技巧和修辞手法种类有几十种,列举出来主要有:衬托(反衬、陪衬)、衬垫、排比、比拟(拟人、拟物)、比喻(明喻、隐喻、借喻、博喻、互喻)、象征、白描、留白、夸张、反复、叠字、借代、对偶、对比、反语、设问、反问、反讽、矛盾、谐音、引用、委婉、双关、摹状、顶针(联珠、蝉联)、通感、倒装、用典、互文、叙事、冷抒情等。<br>  通过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新的技巧和修辞手法,是在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出现、并被不断总结出来的。<br><br>  2、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的“修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已是我国修辞学最惯常的认识。根据汉语修辞学的一般性原则,要看“修辞”是否成立,大致可以用这几个标准来判断:(1)话语有没有特别的地方(2)有没有好的效果(3)话语的运作,是否在修辞学的范畴内。<br>  结合本文所举的诗歌实例,对照以上3条标准,可以看到:“同构”首先是特别的,其特别之处,前文已在每个实例之下陈述;它有好的效果,能在句群中营造出奇特的语境,以及因无法明确断句所带来的趣味与陌生化;它的形成和运作,它所依赖的词句,都是符合汉语基本语法规范的。它“调整语辞”,不仅是作为一种表达技巧而出现,更是“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br>  因此,“同构”作为一种“修辞”是能够成立的。<br><br>  3、以本文举证的诗歌实例中所使用的技巧,来一一对照目前已知的几十种技巧和修辞手法,不难发现:目前有名称的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都不能指认它。<br>  为了弥补这一“理论”对“实践”的缺失与滞后,对这种新的诗歌技巧进行及时有效的命名,是必要的。在有效性上,“同构”这个词,能够总结概括和充分体现出这种诗歌技巧的特征。并且,和同构相关的词组,已在其它艺术门类和美学上广泛使用,在诗歌领域引入“同构”这个词,正可与之相呼应。<br> <br>  本文只为抛砖引玉,指出一种尚未命名的诗歌技巧的存在。到底它是否算一种新的修辞格、还有没有比“同构”更恰当的命名、“同构”的文本营构模式等问题,期待语言学和修辞学上的专家学者去做更翔实更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