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最美的时候遇到你,最快乐的时候还有你。青春年少的柔情,在暮年连续延绵,世上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所有的过往,都是岁月的一种恩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最近同学们聊天时收到的一张照片,他是陕西铜川市第一中学初七一•四班的一位帅哥,用花季少年,唇红齿白、眉清目秀来形容不过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个年代、那个地方的初中生,远远没有现在同龄学生的眼界,所学知识的范围也没有现在这么宽广,学习气氛更没有现在这么浓烈。成熟、浪漫,与当时的初中生们是不搭界的。</span></p> <p class="ql-block">1969年秋入校~1971年秋离校,班级标牌:初七一•四班。铜川市一中初一•四班就这样组成。同学们来源于铜川市城关街区及周边的农村。本人有幸成为这个班级中的一员,可惜的是我只在这个集体中存在了一年,留下的记忆是零零散散、断断续续。</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没能参加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但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过程。停课闹革命,我们回家。复课闹革命,我们也不用考试,全体一致由小学进入中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初一学生报到,老师们开始上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刚刚</span>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复课闹革命”的路线该怎么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面对课堂上未来革命小将们的清澈眼眸,讲台上老师们的表情变化多样,平静、沉默、无奈、大喊、扔粉笔头、得过且过、苦口婆心、反复讲解,都是老师们在讲台上的工作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十四、五岁的懵懂初一学生,听说了“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言论,得到了“读书无用”的结论,记住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告诫。与当时的社会活动同步,年少轻狂不识路,玩<span style="font-size: 18px;">疯了的性情在教室里仍然不能收敛,倒是过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此不</span>在一个频道上的师生交流和课堂互动秩序,学习效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做了一年的初一学生,我对老师教导的文化知识没有记住多少。对当时政治形势所要求的“老三篇”学习却没敢放松,牢牢记住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说: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跟随了我一生。</p><p class="ql-block">初一教室里的活动,对对错错、好好坏坏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忆了。如今回忆起来,记忆最多的是同学们玩中的乐趣和课桌上的故事,课桌上的“三八线”无论是画的还是刻的,在脑海里都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每张课桌中间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八线都是不可逾越的。可是,同桌之间胳膊</span>肘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条线上的交错又是不可避免的。听课时过线,相互瞪一眼也就没事了。就怕写作业时的过线,写作业时胳膊肘过线的人是无意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作业本上。发现过线的人看到自己的领地受到了侵犯,马上就不愿意了。女生还能拍拍、推推的提醒一下解决问题。男生就没有那么温柔了,抬起胳膊,肘对肘的快速顶回去!“哧拉”,胳膊~作业本~笔,三位一体重创的后果很严重,经常是吃惊~瞪眼~动手~哭闹~老师喊拉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和同桌好像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的课桌是靠墙的一排,同桌的座位靠墙,我的座位靠过道,我们俩倒是发生了进进出出的摩擦,他来晚了,我懒得动,就弓着腰故意阻挡他的进出。扒拉、硬挤、推拉、都是他的对策,他生气了的回馈礼物就是我的桌面上堆满了纸团、水渍和土渣子。</span></p> <p class="ql-block">下课了,女生一堆一堆的组团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抓子”,教室里的桌面上、教室外的</span>地面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三、五、六个人就轮流玩了起来。一把数目不定的圆圆石子,上扬扔一子,抓地面1、2、3……子,抓得多的人为赢。上档次、高水平的游戏是玩“骨子”。四个人一组,两人一帮,要把撒在地上的四</span>个“羊拐”按同面摆放一致。(羊后腿肘上的一块骨头,积攒五个就是一副玩具)手心翻下撒五子,手心上扬扔一子,天子在空中翻飞的空挡中,手要把地面上的四个骨子摆成统一花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接不到上抛的天子是输,</span>完不成下面的顺序排列也是输。同一帮的两个人可以互救,以互助协作、共同完成的速度论输赢。</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跳皮筋、跳绳、踢毽子、打沙包、跳房子……,活动多样,工具多种。值得自豪的是各种各样工具都是同学们自制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活动过程中穿插走穴的也大有人在。</span></p><p class="ql-block">下课了,男生自由了。</p><p class="ql-block">拍三角、打弹球、围着一排排的教室转圈圈,在空地上追赶、疯跑,拽拽女生的皮筋,钻钻摇动的大绳,互相搂搂抱抱的吸后腰练摔跤,一不小心斗鸡施拌的闹翻了,脸红脖子粗的开始打架。</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打伤人的不多,追究第三方监管责任的也比较少,当事人握手言和的比较多。</p><p class="ql-block">放学了,留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值日生打扫卫生。同学们的</span>排着队你推我搡,坚持到校门口,一哄而散,没有家长来接。回家的急急忙忙回去帮助家长干家务;不回家的拉帮结伙去乱跑。天黑了,不想回家的人听到了远远的呼唤,“你听到了没有啊,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住的近的、同一个院子的玩伴们这时才相邀而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六下午不上课,周日休息。我们相约去同学家里玩;去山上摘桃子、棠梨;去小河沟里去抓螃蟹;也聚集在教室里练习忠字舞;还拿着硬板的乒乓球拍,在由半截砖头堆磊而成、水泥抹面的自制乒乓球台上打乒乓球。当年,谁要是有一个带有麻面、海绵垫的乒乓球拍,那就是一个很难得的奢侈品,能引起好多同学的羡慕。我就曾经为了能用到这种乒乓球拍,把排队轮流上场到位的机会给让了出去。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在一中的操场上学会了“掏腿”骑自行车。</span></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那个地方,没有特长班,也没有补习班,更没有家长给安排的学习活动。缺失了学业,锻炼了身体,一切的一切,均有由自己安排、自由发挥、玩了个自由自在。</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浑浑沌沌渡过初一大好时光的人,缺失了文化基础学习,到了成人的时候才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书到用时方恨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好歹记住的“愚公移山”,发挥了其精神的魅力,付出了好几倍的辛勤努力才没有被社会需求所淘汰。</span></p> <p class="ql-block">时光滑动,初一不变。</p><p class="ql-block">2020年秋,又一代的初一学生入校了,他们的学习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接触的知识是丰富多彩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们书包的重量也是五十年前的三、四倍,他们的学习宽度、深度都是五十年前的初中生无法比拟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日日浪花彩虹起,年年岁岁初一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三岁启蒙、五岁开篇、七岁成诗,孟母三迁”的国文早教经典故事在国泰民安的年代里得到了充分发扬,《老师、家长作业群》互动的作业要求,即是提高学生学习也是兼顾家长监督的高科技附带产物,真正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时代来到了。这一代的初一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知识来源充足了,身体活动减少了,“课间十分钟,不允许跑、跳、吵、闹,以免造成伤害”的口头告诫,是老师们担心责任、家长们过份宠溺孩子们的要求。吃好喝好少活动、萌萌哒的胖小猪充满了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后,当年的初一同学,回忆起当年的豆冠年华,同学们之间的活动可亲可爱又可乐,能记住姓名的同学历历在目,记不住姓名的同学也活灵活现。初中一年级,青葱岁月醉晕了代代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眸时光路,处处吻花鸟。</b></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2019年9月26日铜川市一中初七一级四班毕业48年部分同学首次在西安聚会的合照。</span></h1>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雷小兰、郭桂荣、王树玲、王淑珍、崔惠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崔美荣、闫遂兰、张玲玲、张秀侠。</p> <p class="ql-block">男同学们历来不按套路出牌,要想名符其实需要付出:郑西亭,赵梦琪,陈作义,陈正民,田振中,杨公成、张军正、潘建业(王树玲的丈夫),看看谁能对号入座不出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9年9月26日的聚会,建立起“初七一•同学会”的微信群,经历近一年半的辛勤付出,汇集了24位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面那位萌萌哒的同学,是入群的最后一位,也是我的同桌。我们在此祈祷,愿疫情早日结束,让我们完成五十年后的预约,早日相聚相会在铜川。</span></p> <p class="ql-block">喜欢下面的这段话,就以此作为对初中一年级回忆的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无论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的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这样就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