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六十年代我生于鱼米之乡,富饶之州古饶州即今日江西鄱阳。鄱阳县是江西省人口排名第一的县,多达160万,土地面积之大全省排名第二即4215平方公里。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因鄱阳县而得名,鄱阳县因湖而扬名。大美鄱阳又称中国湖城。</h3><h3> 我1987年离开家乡工作、生活、成家.....,三十年后改制、下岗、还乡,尽管他人衣锦而还乡,而我原因简单,看重乡情和亲情。<br> </h3> <h3> 在那三十年里我一直有着浓厚的乡愁情结,如乡音难改,还有我常把山药叫它的原名“山遇”。如今我真没想到家乡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的发达,家乡原有的叫法很快被媒体中的叫法取代,山药就是其中之一。</h3> <h3> 1987年前家乡如全国一样,物质较贫乏,物流不发达,很难吃到山药,过年时才偶尔吃到。第一次我按邻居土郎中的说法叫山药,我爷爷很不高兴。他说:“过年了,怎么吃药呢?很不吉利。鄱阳有一种骂人的话叫‘你赚钱吃药’,这不正中了人家的赌咒吧?更何况山药只是俗名,并不是原名。”<br> 我低头不语,爷爷给我讲了山药的原名和故事。我国河南省简称豫,古代河南的焦作市原是个小王国,常被大国欺负。有次小王国的军队被大国军队打得败退深山,大国深知山高沟深,易守难攻,只守住各出山路口,想困死小国军队。</h3><h3> 没想到困在深山的饥饿难受的军人不断寻找所有能吃的动植物。后来吃光了能吃的,军人饥寒交迫,奄奄一息。此时几个军人不想困死,不断沿着一种植物藤深挖,终于挖出好几根长条型像白薯的山药,饥不择食,大胆地大口地吃下,没想到他们饱餐一顿体力大增。于是全体官兵全部去深挖这种植物,吃饱后的军人不仅恢复体力,就连受伤的士兵也全愈了,士气大增,冲下山打败了大国的军队,收复了国土。</h3> <h3> 当时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为了纪念此事,大家就把此植物叫“山遇”即山中偶遇的东西,且救了大家的命,打败了大国。后来这山遇流传到河南周边的省市,国王为了不忘耻辱,又为纪念是河南(简称“豫”)士兵第一个尝试,体面地统一叫法,叫“山豫”。</h3><h3> 因山遇像白薯,后又叫薯豫,被植物研究人员叫作薯蓣(与豫同音)。到了唐代为避唐代宗名“豫”,又因薯豫有药的功效,故改叫“薯药”,到了宋代为了避宋英宗名“曙”(与薯同音),“薯药”又被人为地改叫“山药”,直到今天。</h3><h3> 如今人们不想吃药,而喜欢吃山药,因山药不仅可蔬食,还可入药,能补脾胃亏损,治气虚衰弱、消化不良、遗精、遗尿及无名肿毒等,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h3> <h3> 我爷爷虽不在,但他的音容婉在,给我的知识和智慧铭记在心。人们都希望人生美好,总会忌讳一些不吉利的字、字符、数字(如:二百五,四等)等,乃人之常情。美好的生活不是为了赚钱吃药,如果能恢复“山药”的原名“山遇”或“山豫”不好吗?<br> 谈到“山药”时我首先会认同他人的叫法,其次我又会谈到它的原名“山遇”。时间若允许,我还会重复我爷爷讲述的“山遇”的故事,只可惜这成了我的乡愁。</h3><h3> 乡愁是什么?说不明道不白。我的记忆中,乡愁是我叔叔的一张船票,乡愁是我的一张车票,乡愁是一则山遇的故事,乡愁更是一丝乡情和亲情。</h3><h3></h3> <h3> 作者简介</h3><h3> 胡治平,中共党员,工程师,中国摄影家。从事化工研发和生产三十余载,爱好摄影三十余年。</h3><h3> 用相机纪录世界,用心灵感悟人生。在纪录中提升,在感悟中升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