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星图片看,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距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仅一步之遥,实则有180多公里,前往张掖的途中正好要路过那里。为了不耽误下午的行程,我们起早赶路直奔卫星发射基地,路况好,车辆又少,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早的代号是解放军第“20基地”,在上世纪60年代,基地与北京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对外都使用“东风基地”这个名称。1992年8月11日,江泽民视察基地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从此就正式把这里叫做东风航天城了。 基地创建于1958年10月20日,分布范围达2800平方公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航天发射场,占总面积的5%,属于军事禁区。这块风水宝地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原来是优良牧场,为了国防建设,额济纳人民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全旗四分之一的牧民和二分之一的牲畜整体搬迁到140公里外的巴彦淖尔盟。1960年,聂帅曾饱含深情地说:“额济纳旗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回报他们”。所以,现在发射中心把全部税收都交给了阿拉善盟,以作为对他们的补偿。 酒泉基地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由于没有通行证不能入内参观,所以只能站在大门外,隔着铁丝网用长焦镜头远远地眺望,那像高楼一样的发射塔,矗立在遥远的地平线。。 如果进去参观的话,你会看到基地最早的发射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就是在这里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我记得在当时那是举国欢庆的大事,全国人民都在收听从遥远的太空传回来的“东方红乐曲”。 一到“东风航天城”大门外,我的目光就被两辆平板车吸引住了。平板车上有几辆上世纪60年代的苏式卡车,那时候我们习惯称它们为“嘎斯”。几十年过去了,这几台车看外观保养的真是不错,应该还能驾驶。 你看这辆仿苏的军用中吉普车,正式名称好像叫“北京212”。刚开始只装备部队,后来地方上的省市领导机关也配备了这种车辆。那时候,这样的车只有一定级别的首长和领导才有资格乘坐。 最可亲的是车门上涂装的图案和数字,那个图案应该是卫星发射中心的标识,而那个的“午”字曾经是空军汽车的代号。因缘际会,我在15岁之前,一直与空军所属的飞机修理厂有交集,所以几乎天天能看见带有“午”字的车辆,这个“午”字已经深深地储存在我的大脑里。空军取消“午”字代号应该有几十年了吧,忽然在这塞外边关看见带“午”字的嘎斯车,真好比他乡遇故知,老友喜重逢啊! 远处那一片是成片的胡杨林,基地里的人们闲暇之余可大饱眼福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在对外开放,既可以在基地设在酒泉市的办事处办理通行证,也可以参加研修旅游团进去参观游览,两者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哦。虽然这次我们没有时间进去一睹发射中心的真容,但在10年前我就有幸参观了一次卫星发射,那是在四川西昌。 2010年的7月,我们到四川泸沽湖去旅游路过西昌,听说第二天要发射卫星,就想能不能前去观礼。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兼导游王师傅就是西昌本地人,他马上联系朋友和车辆,对方报价每人400元——搞定。第二天是八一建军节,凌晨一点多钟出发,60公里的路上设了几道关卡,有公安警察的,有持枪军人的,都有惊无险地通过。这个人确实有些手段,居然把车一直开到了发射塔的脚下。 我刚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就有值勤的士兵过来阻止并要求我们马上离开。匆忙之间,拍出来的片子有点虚,实在是没时间调整各项参数了。汽车开出大约一公里时,我看见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已经摆好机位。我们则是在5公里外的观礼台上看卫星发射,那里人声鼎沸,像过节一样热闹,很多人在高谈阔论,说某月某日还将有卫星发射,就像谈论白菜土豆一样——我发现,在西昌发射火箭卫星还真的不是什么军事秘密。 观礼台上架起了一长排长枪短炮,我那时候刚开始学习摄影,手里又没有长焦镜头,距离是5公里,周围漆黑一片,我知道自己肯定没戏。5·30分左右,突然高音喇叭里传来准备发射的倒计时:“10、9、8、7、6、5、4、3、2——发射”!“嗵”的一声,只见远处红光一闪,火箭拖着浓烟烈火拔地而起,不到10秒时间就钻入云层看不见了。我摁下快门,拍下了这样一张荒诞不经的图片,权且留作纪念吧。 有点扯远了。<div>告别东风航天城我们驱车400公里,下午4点多钟赶到了张掖七彩丹霞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貌面积达536平方公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div> 地质公园内景区面积有50平方公里,有三个入口,我们来到的是公园的北门。据工作人员说,虽然每个门所走的路线不同,景点的顺序不同,但看到的景观不会有遗漏。进门后,需乘坐景区内的区间车,依照顺序分段参观。 一进入公园,眼前的景象给我们的视觉带来极大的冲击,七彩丹霞是一种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原始之美,是粗粝的、无需雕琢的自然之美。它的山崖,远看像一座烧红的炉膛,近看则是一块刚出窑的红砖,就像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眼前的崖壁就是被誉为“赤壁长城”的景观——有那么一点味道。 丹霞地貌,是神秘的宇宙在创造地球时留下的一幅最美的图画,是大自然在大地上摁下的一枚传世印章。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整个地球上,这种红色地貌景观分布最广泛的区域恰好是最喜爱红色的国家——中国。 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冰火更替,板块运动,群山隆起,这些原本沉睡在水底、通体泛红的砂、砾、泥岩层纷纷破土而出,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剥离和数以亿年的流水侵蚀,形成了这些光怪陆离的奇特造型。它们像千层饼一样层次分明,颜色有丹红、赭红、紫红和深黄、淡黄等,不一而足,好一幅“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画卷。 1928年,地质学家冯景兰在广东北部山区进行野外考察时,被仁化县一大片红色的山体所吸引(图为广东仁化丹霞山蜡烛峰),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当地人把这座山称为“丹霞山”,而“丹霞”一词最早出自三国魏晋曹丕的《芙蓉池作》——“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于是冯景兰就以丹霞二字将其命名为“丹霞层”。此后,中国的地质学者以巨大的热情对这一全新的地貌展开了学术研究,1939年,陈国达把这种地貌称为“丹霞地形”;1961年,黄进才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1983年,《地质辞典》首次认可丹霞地貌定义。可以说,丹霞地貌是完全由中国学者发现和命名的地貌类型。 2010年8月1日,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湖南崀山(图为崀山辣椒石)、福建泰宁、贵州赤水,这六个来自亚热带湿润区的丹霞地貌景观系统代表“中国丹霞”,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批准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张掖七彩丹霞地貌发现的较晚,说起它的经历颇为传奇。2002年4月,陕西某报社的记者王学怀途径倪家营偶遇雷兴义,这位从小就放羊后来担任过村主任的农民热心地带记者踏入了这片神秘的彩色丘陵。眼前的美景让大城市来的记者大开眼界,他激动不已频频按下快门,并告诉憨厚的牧羊人,这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应该好好开发利用。于是,老雷靠一己之力集资5万元,用两年时间修通了从村口到观景台4公里的观光路,办起了“临泽彩丘摄影山庄”(现已更名丹霞老雷农家乐)。不过仅仅一年之后,这里就摇身一变成了国家的资源,成了当地政府和资本大鳄的摇钱树。 再后来,《太阳照常升起》、《神探狄仁杰3》、《见龙卸甲》、《黄石的孩子》、《长城》等影视剧先后在此取景拍摄,值得一提的是雷兴义(人称丹霞老雷)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还饰演了牵骆驼的小角色。 2005年(也就是老雷把路修通后第二年),甘肃省宣布在临泽县发现罕见丹霞地貌群;同年,张掖丹霞地貌旅游区总体规划通过论证;同年,通过省级地质公园评审;同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七大丹霞地貌之第六名;2006年,被推荐申报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被《图说天下·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2011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同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同年,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在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被评选为“全球最美外景拍摄地”;2020年,成功晋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呵呵,没老雷什么事儿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美国大名鼎鼎的羚羊谷,这也是一处丹霞地貌景区。我2018年去美国旅游时(这是我用手机拍摄的羚羊谷),才知道那里地处印第安人保护区,是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也是印第安人发现并保护了这个神奇的景观。美国政府没有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把它收为国有,而是把这个景区交给印第安人自己管理,表演收入、出售门票所得全部由印第安人自己支配。 所以,羚羊谷景区没有大门,没有游客中心,没有豪华的洗手间,售票处就是那么一排房屋,显得是那么寒酸——人家不花那个冤枉钱。我觉得这才是大国风度——不与人民争蝇头小利,不怕老百姓发财,放水养鱼,藏富于民。 又跑题了,言归正传。<div>七彩丹霞公园分为1、2、3、4、5号共五个观景台,1号观景台最大、最高,是观赏晚景是最佳位置。公园的管理者还贴心地为各个景观取了名字,如:七彩霞、众僧拜佛、灵猴观海、麻子面馆、大扇贝、琉璃峰、七彩屏、刀山火海、神龙戏火等。其实,你看在眼里,想在心中,只有自己灵光一闪时,想啥是啥。比如,我看它像起伏的波浪——它却是凝固的;我看它像一幅油画——它却是立体的,自然景观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div> 区间车把游客依次送到各个观景台,沿途不能随意上下车。只有到了观景台,人们才可以沿着固定的路线登台观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景区内的环境不被破坏,要知道脚下的每一寸彩色土地都来自于几千万年以前,是不可复制,不可修复的。丹霞的美丽,来自于人们对其视如珍宝的爱惜,只有怜之、护之,它的灼灼华彩才能永放光芒。 张掖丹霞现已成为世界级网红,它有别于广东、贵州、福建等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是干旱地区丹霞地貌的最佳代言人。在炎热干燥的环境中,岩石中的铁、锰等矿物质会因氧化而呈现出红色,发育有丰富的垂直节理且质地松软,在大自然的综合作用下,一座座造型奇特的山峰便横空出世了。 泥质的丘陵上留下了水流的沟壑,历历在目;各种颜色参差不齐,疏密相间,组合有序,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据说在雨后经雨水湿润,各种颜色会更加艳丽夺目,更加好看且百看不厌。 时近黄昏,我们赶到了1号观景台,这里是观赏晚霞映照下的七彩丹霞的最佳地点,也是今天的最后一站。狭小的观景台上人满为患,人们争相在这里观赏拍照,不想把遗憾留给明天。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挤得一席之地,想拍个人像照根本施展不开,没有用武之地啊! 眼前的景色让人为之一震,千山万壑,奔涌如涛,虽杳无人迹,却又似千军万马,目光所及彩丘耸峙,高山之巅石堡盘踞,好似来到了外星球,使人禁不住展开了漫无边际的遐想。 太阳落山,顿起凉意。这里毕竟海拔1850米,我们不敢在山巅久留,下山乘坐区间车返回入口处。下山途中,看见有放飞热气球用的吊篮及牵引热气球的沙袋,看来在旅游旺季这里还有放飞热气球的游乐项目。当晚,我们夜宿古河西四郡的“张掖郡”。张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可惜夜已深沉,无法张望张掖之貌。 第二天天还未明,我们就摸黑进公园看丹霞日出。景区门票是可以连续使用两天的,只不过再花20元买一张区间车票而已。 太阳出来一点红。皆因张掖地处西北,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不到200mm,所以丹霞的日出没有灿若云烟的朝霞,没有起伏翻卷的云翳,也就没有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显得略为平淡——不过,还是值得一看的。 正是在观景台上等待日出的时候,我听到周围游客谈论,才知道张掖的丹霞地貌除了这一处外,还有冰沟、鬼脸和平山湖大峡谷等景观,有很多人已经分别去了这些地方,赞誉有加。请看,这就是被誉为“宫殿式”的冰沟丹霞地貌,确实是鬼斧神工,不同凡响啊!想参观这些景点并不难,当地的旅行社就可以安排。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需另付几张百元大钞——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