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近年味浓

英子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分别是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小年,从小年起,中国人就开始忙年了,赶大集、办年货、贴春联、扫房屋……渐行渐近年味浓。</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过年是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上至耋耄老人,下至三岁孩童,早在春节前一个多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腊月里的味道,曾是家家户户,忙碌一年后收获的最丰富奖赏,曾是清贫岁月中的村民苦中作乐的至高补偿,那种心情还真是迫不及待。</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迎亲嫁娶,可以跟着爸妈坐席吃好吃的。听奶奶说进入腊月天天都是好日子,娶媳妇、嫁闺女、走亲访友图的就是个好兆头,现在回味起来,才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老人的心情。虽说过年娶媳妇是双喜临门,可在我的童年时代,别说娶媳妇,就是过个年也是小孩过年,大人作难。物质的匮乏加上微薄的收入,日子过得那叫个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如果哪家女主人过日子不会算计,那就更惨了。人家过年穿新衣、吃白面,她只能让孩子穿翻新的衣服、吃花面(白面掺着豆面或玉米面)了。记忆里,村里几家特别拮据的人家在子女婚姻问题上就采取了“换亲”的方式。新郎官喜笑颜开,新娘子却以泪洗面,如果真是因为穷还好说,找个“潜力股”奋斗上几年就可以改善了;如果运气不好,找了个“二半吊子”,那婚后的日子可就苦了新娘子了,为此事我还为邻家姑姑打抱不平呢~~</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邻里亲情,可以跟着奶奶吃香的喝辣的。儿时的豫北农村虽称不上富裕,却传承着浓浓的乡情,尤其是春节,都会端出最好的饭菜孝顺长辈。忙活了一整年的村民趁着春节休养生息,顺便犒劳一下全家。煎炸烹煮,蒸卤烤炖,二十八、年三十、初五的中午,家家拿出最好的厨艺,炖烩菜、包饺子、蒸花糕……做出不同形式的饭菜孝顺长辈。由于奶奶年龄大、辈分长,邻家婶婶都会前来孝敬奶奶,他们端来饭菜,奶奶便会将早早准备好的花生、瓜子、糖果“压”回去,在这过程中,奶奶也会捎带着奖赏我们,那便成了我们姐弟最幸福的时刻。那时我们姐弟几个都表现的特别勤快,喜欢端着父母做好的饭菜孝顺邻居奶奶、大娘,奶奶、大娘们见我们姐弟乖巧(平时我们姐弟跟爸妈常年住在姥姥家,寒暑假、春节才得以跟奶奶团聚,与邻居奶奶、大娘不是很熟,这也是父母让我们借机孝顺长辈的原因之一),也会将压箱底的地瓜干、爆米花送与我们,惹得同龄的小伙伴们眼馋不已。记忆中,因了弟弟口袋中糖果、瓜子、鞭炮多,还一度成为小伙伴的头领呢~~</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还是人们的观念顺应了时代的变迁,那些曾经在年幼时感受过的浓浓的年味,在流光溢彩、变化万千的年代里很难再现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的富足让我们感觉每天都在过年,却又找不到过年的新鲜与期盼;紧张的节奏让我们盼着过年期间的休息,却又被饭局所困,找不到团聚的乐趣与亲情。前几年的年初一,我都跟随年迈的父母回老家拜年,家乡的变化令我感到震惊,从前的泥瓦房变成了林立的高楼;从前的泥巴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从前的拖拉机由三马车变成了小轿车,村口的奥迪A6已不再被孩童围观……不变的唯有村口的老树,虬枝盘曲,躯干裸露,布满沧桑,守望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犹如母亲温暖的怀抱。小弟驻足与村民寒暄,洒落的乡音,从四面八方再次重逢,在北京捏面人的四叔、在天津承揽建筑的堂弟、在攀枝花铸铁的小伙……叫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诉说着各地的见闻,他乡的故事,城市的光影,无论是他们的着装还是言语都透露着前卫与时尚,虽说城乡差别愈来愈小了,却总不如儿时的记忆甜美,再找不回年节的嬉戏欢畅。</p> <p class="ql-block">孩子大了,离开故乡的时间久了,年味、年俗愈发的淡了,从内心里没感到过年是个啥节气,把春节的文化传承也早已置之脑后,反倒是将孩子放假、开学抢票的事情提到了日程上,为此老公三番五次起五更熬半夜地守候在电脑前,随时准备开抢。直到前几天,老妈电话询问“你们小区咋规定的?居家隔离啥时结束?年三十能过来吃饭吗?这年过的,越来越没人了,就剩你爸俺俩了……”是啊,过年并不是一顿年夜饭,更多的是团聚和守候。三年了,外闯市场,异乡过年,今年回来轮休却又赶上疫情,还不知能否陪父母吃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吃了腊八的饺子父母就开始数日子,腊八粥、祭灶糖、剁肉馅、炸丸子、贴对联,年,就如腊月的梅花等待一片雪花的亲吻。虽说疫情期间,却也挡不住人们置办年货的热情,商场里人头攒动,长龙似的队伍排了四五排,别说汽车停车位,就连自行车都找不到停靠的地方,拥挤的人群,大包小包的年货,置身其中,思绪在飞速跳跃,看着、数着、算着、计划着,渐行渐近年味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