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通辽的美食》作者 赵亚军

<p class="ql-block">  老通辽的美食人生路上,步履匆匆,弹指间,我已经在通辽小城中生活了四十多年了。这些年来,小城通辽跟随着祖国蒸蒸日上的脚步,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进步与变化。许多时候,当我走在通辽城那宽阔大街上的时候,看着这日新月异的温馨小城,常常不自觉中,寻找着过去的一些影子和印记,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深处,都不禁有些纠结,一方面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我希望小城通辽越来越现代,越来越靓丽,而另一方面,也许是人到中年有些怀旧的缘故,我却经常想起和怀念过去老通辽的那些风土人情。许多时候,那些曾经的记忆,常在刹那间复苏,并带我回到那曾经的过往中去,因为在这些过往之中,有我人生历程上,许多抹不掉的时代记忆。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初期,那时候的通辽城和全国各地一样,物资是匮乏的,食品是短缺的,所以吃饱饭的事情,是经历过那个时代人的共同记忆。吃饭,吃饱饭,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只是一件轻松平常的事情,可曾几何时,吃饭,吃饱饭,这却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中国古代,“社稷”一词是国家、江山的代称,典出于《韩非子、难一》,“社”是指土地,“稷”是指五谷,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社稷”,尤其是“稷”,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粮食充足,百姓吃饱饭,这天下才能安稳,故而,《汉书、郦食其传》中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句人尽皆知的“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孕育了璀璨的中国饮食文化,更是历朝历代的立国、治国之本。之后,时光流转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从能够吃饱了,开始追求吃好了,这个时候,在许多人家厨房的炊烟中,开始飘散出炖肉的香味了,在许多人家的餐桌上,也有了荤素搭配的菜肴了。这个时候,全国的各个国营饭店,生意开始日渐兴隆了起来,许多个体饭店,也悄然地日渐兴盛了起来,全国一盘棋,小城通辽,亦是如此。也许是家里条件越来越好的原因,也许是自己日渐长大的原因,我突然间发现,原来在这小小的通辽城中,居然蕴藏许多我不知道的美食美味。新开胡同的炸糕,炸的是金黄酥透,咬上一口后,黄白黑三色分明,黄的是炸焦黄的外皮,白的是糯米的皮料,有嚼头,又不粘牙,黑的就是甜甜的豆沙馅,再搭配上一碗滑嫩的豆腐脑,真是香!南市锅烙铺的锅烙,不但色泽金黄,而且口感独特。向阳大街朝鲜饭店的红烧狗排、狗肉酱汤,不但味美,而且还大补。科尔沁饭店的馅饼,不但皮薄如纸,小巧精致,而且还是一两两张。福义饭庄的香酥鸭,外酥里嫩,油而不腻,蒲棒里脊,形象逼真,鲜香味美。北市场红旗饭店的小包子,皮薄馅大,咬到嘴里,那叫一个香,那口感,那味道,绝对不逊色于天津的狗不理,上海的灌汤包,南京的小笼包。还有三家村饭庄的罐闷牛肉,爆炒羊杂,北方饭店的油炸牛肉干,拔丝奶豆腐,老市宾馆餐厅的葱烧海参,红烧牛蹄筋,老盟宾馆餐厅的炭火烤羊腿,松鼠桂鱼……这些菜品,每一道都是美味之中的美味,佳肴之中的佳肴,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地咽了咽口水!说道这老通辽的美食,还有一个地方不可不提,那就是位于清真寺附近的清真饺子馆。这清真饺子馆不大,直到九十年代,小店还保持着原来的面貌、用具,还保留着传统的烹饪技艺,还延续着先买票再取菜传统买卖形式,尽管如此,小店依然红火。由于我的单位和清真饺子馆毗邻,所以我常常光临于此。有时候,约上三两个好友,坐在比我年龄大的多的桌凳前,用着比我年龄大的多的青花碟碗酒壶,吃着老汤炖出来的肥而不腻的牛肉、晶莹剔透的牛筋,或者是牛肉搭配时令蔬菜包出来的水饺,在边吃边喝中,品味着老通辽点点滴滴的过往,体会着时光在此停滞的闲逸,亦或是在形形色色、出出进进的食客中,感受着古龙大侠笔下那人在江湖的味道,让在人品尝美食的同时,亦能体会百味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随着通辽城的改建变迁,当年老通辽的那些美食,绝大多数都消失湮灭在通辽城的发展变革中了,取而代之的是粤、鲁、川、淮等等外来的大菜系,以及漂洋过海而来的洋快餐,当然,我不是说他山之石不好,只是惋惜失去的自我。或许是当年饥肠辘辘的缘故,或许当年味蕾纯净的缘故,或许是当今食材失真的缘故,或许是当今技艺流失的缘故,总之,一切都已时过境迁了!如今已经很难寻觅到老通辽美食的那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境界了,那份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回味了。</p> <p class="ql-block">赵亚军,男,满族,二十二年前因为意外摔伤导致身体高度残疾,生活中的艰辛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不到的,手指没有抓握功能,生活中大小事务都需要别人来帮助完成。十多年来用手背敲击键盘打字写作,先后出版《散文集》历史长篇小说《孤独如愿》《大唐平阳公主》并且突围矛盾文学奖……打击一个字往往需要一两分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