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杜老师

大潮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杜老师今年95岁,住在英国曼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的老师杜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展开,大、中、小学校全部“停课闹革命”。1967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于是我们上了初中,学校是十九中,我在三班,班主任是杜琇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宣传“复课闹革命”的小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的教学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学校礼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仪器室,中物理实验室,左教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女生在校门口合影。围墙和北大一样,是石头砌的,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入学第一天,一位中年女老师走进教室,她身材瘦小,穿着蓝色中式对襟上衣,短发,话语平和亲切,略带南方口音。也许是我们那时年龄小看谁都老,也许是那时人们不敢修饰打扮自己显得老,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老太太”,后来我们就常在背后这样称呼她,带着顽皮,也带着喜爱,其实那时杜老师也就四十多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三是杜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根据校革委会的要求,第一堂课老师要给学生讲自己的家史:出身劳动人民家庭的讲家庭血泪史,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的讲家庭剥削史。杜老师算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所以就给我们讲她家的“剥削史”。她说她的父亲是云南的一个小官吏(不久前我才知道,老师的父亲当过云南蒙自县县长、昆明地方法院院长和检察厅厅长),家里还算富裕,她记得十多岁的时候,家里买了一个年龄跟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当用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0年老师一家在清华北院的住所后院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杜老师教我们语文。虽然那时文化课经常受到“运动”冲击,但是那些课时不多的文化课仍然让我们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的语文课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志刚同学获得的奖状</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学校有一门课叫“农业基础”,所以去生产队劳动特别多,无论是水田、旱田,还是蔬菜大棚、果园的活我们都干过。记得有一次是给桃树疏果,本应把小桃子摘下来留大的,可是有几个同学专门摘大的吃,被贫下中农发现了,狠狠训了我们一顿,让我们以后不要再来了。下周又到去果园劳动的时候,杜老师把检讨写成大字报,代表全班在贫下中农面前宣读,这才得到了原谅。 那年月当老师真是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当时正值“文革”高潮,“读书无用论”充斥校园,师道尊严一扫而光,课堂秩序很乱。</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冬天,教室里很冷,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好多同学就跺脚,老师回过头来,大家就停下,老师一转身,又跺起来,最后把老师气哭了。我已不记得自己跺没跺脚,八成是跺了的,现在想起来真是挺后悔的。这样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让老师伤心的事肯定不止这一件。</p><p class="ql-block"> 可是,说来也奇怪,偏偏我们师生间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杜老师说,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是她教过的所有班级中跟她联系最多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说奇怪也不奇怪,只要你体会过杜老师对学生始终如一的爱和循循善诱的教诲,就会懂得一块石头也能被熔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学时的刘淑珍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  老师对学生的爱,刘淑珍同学有着深切的体会,她回忆说:“因处于那种特殊的年代,家里有特殊情况,我曾在杜老师宿舍里住了一年多,在学校食堂吃饭。当时我身体不太好,经常胃痛,老师对我关怀备至、悉心照料,还关照我去医院看病,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使我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慢慢好转。老师的恩情我终身难忘! ”</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以后我们才知道,那时杜老师的家庭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几拨红卫兵先后抄了她在北大的家;她的先生王瑶教授被反复批斗,关进“牛棚”劳动改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师一个人默默承受着这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同学们毕业陆续离开了学校,但师生间的友谊仍在延续和不断加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师陪当兵回来探亲的同学游览颐和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师寄给李志刚同学的新年贺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见到老师格外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师,抱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喜 相 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总有说不完的话</span></p> <p class="ql-block">  1989年,杜老师的家庭发生了很大变故,年底先生不幸去世,北大镜春园的住所里只剩下老师一人孤独的身影。那几年,同事和同学们一次次的看望和聚会,给了杜老师极大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同事们看望杜老师,背景有先生的遗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3年师生聚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4年师生聚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7年师生聚会</span></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国家实行房改政策,老师奉北京大学校长吴树清教授之命,以北京十九中学退休教师的名义,用优惠价买了燕北园的公寓楼房,搬出了镜春园。于是,她把家里的大量图书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最后一批图书捐赠给了北大中文系。</p> <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杜老师移居英国曼城,和儿子团聚了,同时也开启了另一种生活。已经70多岁的她参加了曼城华人基督教会开办的“英语角”学习班,当起了学生,结识了不少英国朋友;还积极学习电脑操作和绘画,用电子邮箱和社交软件与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同事、学生、朋友联系和交流;在家人陪伴下到欧洲大陆旅游,过着愉快的晚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学习班学习英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老师与曼城华人基督教会的牧师道格拉斯合影。道格拉斯曾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抗日战争时期,他还是一个青少年,就被日本人关进山东潍坊的集中营里,直到日本投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英语老师和一老一少两个华人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英国朋友家里做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意大利旅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乘坐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邮轮旅游。船上要求用餐时要着装华丽,老师特意“华丽”了一把</span></p> <p class="ql-block">  虽然杜老师远在万里之外,但是大海重洋隔不断绵延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谊。</p><p class="ql-block">  以前,新浪网有一个校友录栏目,武小燕同学在那上面建立了十九中七零届三班“教室”,年近八十的杜老师也注册成为我们班的成员。师生在“教室”里互致问候,倾吐心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师生之间还通过电子邮件,传递心中的思念和美好祝福。更有周卫东同学两次赴英国看望老师,杨萌同学与老师在美国相见,重逢的喜悦难以言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杜老师与在美国的杨萌同学相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6、2007年周卫东同学两次偕家人看望在曼城的杜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2年,老师最后一次回到云南,向家乡告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5年是我们毕业35周年,杜老师正好也在国内,我们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聚会,共有35名同学参加,请来了杜老师和王家骏、陈新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王家骏老师,右陈新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是化学课老师,陈老师是体育课老师,跟我们联系也很多。</p><p class="ql-block"> 朴太顺和周卫东专门从日本回国参加聚会并担任主持人。</p><p class="ql-block"> 师生久别重逢的喜悦,隆重热烈的气氛,让每一个人都无比激动。</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又是杜老师79岁寿辰,按照中国传统习惯,“过九不过十”,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个大“寿桃”,给老师庆80大寿。当老师吹灭蜡烛,同学们唱起“祝你生日快乐”,现场气氛达到高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5年毕业35周年大聚会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  目前英国新冠疫情严重,愿老师无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