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邮湖,古名樊良湖,又名新开湖。跨江苏省高邮市、宝应县、金湖县与安徽省天长市,属淮河流域,淮河入江水道穿湖,终达长江。水域总面积为760.67平方公里(平水面积),仅次于太湖,洪泽湖,为江苏省的第三大湖。一般水位5.55米深。属迹洼地型湖泊,水面宽广,环境优美,物产丰富。高邮湖大闸蟹、高邮湖龙虾是著名的品种之一,鱼虾的产量也很大。[1]高邮湖是天长水路唯一的入江通道。在,龟、虾、蟹等水产品丰富,亦以产鸭著名。</p> <p class="ql-block">建国前,高邮湖容量较大,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时测得湖水位7.99米时,可蓄水51亿立米。但由于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接受入湖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以及湖内各种生物残体的沉积,湖底被不断的淤高,滩面扩大,1913年湖底平均真高3米,到21世纪初已达到平均真高4米,个别河槽底由原来的真高1米淤到真高4米。1956年有公滩17000亩,1961年公滩为23000亩,五年内就扩大6000亩,因而容积缩小,21世纪初8.00米水位时可蓄水26.20亿立米,6米水位时可蓄水10.8亿立米。</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高邮湖名称很多。高邮湖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洪武初年。高邮的运道在北魏时期仅有《水经注》所说的樊梁湖(樊良湖)和《魏书》所说的津湖(元代改称界首湖),后来逐渐增多了。宋代起,为增加漕运水源,筑堤界水,湖面增多,到了明洪武初年,出现了高邮湖之名。直到民国还保留着原来新开、姜里、甓社、七里、平阿、珠湖、武安、张良、塘下、鹅儿白、石臼湖等11个湖的湖名。</p> <p class="ql-block">摄影、后期:施恩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