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地处晋西北汾河流域,是黄土高原腹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小山村,如同众多黄土高原上大大小小的村庄一样,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微不足道,那样的不为世人所知,但又是那样的令人难以忘怀,那样的叫人深情眷恋。</p><p class="ql-block"> 晋西北的村庄有的矗立于山巅,有的潜藏于沟谷,有的依山而建,有的逐水而居,不管是何种方式,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你会发现先人们独具慧眼,颇有见识,不是仰仗附近良田,就是吃水比较方便,我们村子段家沟底临近水源,有一条小溪发源于村子东北的六谷洼,加之村子周围有大大小小的泉眼,有大、小南洼,银洼、下洼、大坪、柳树洼等良田,可谓占尽风水,得天独厚,让别的村庄羡慕的很。我童年时候,村子里牛羊成群,六畜兴旺,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p><p class="ql-block"> 过年,一年中极为隆重的节日,有关春节这种沿袭久远,世代相传的习俗,深深地烙刻在在故乡的土地上,深入父老乡亲的骨髓、血脉。对于一个远离故乡的人,无论身处何处,每到过年,他的心一定会就飞回故乡。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进入腊月,人们就为过年做准备,置办年货,打扫房屋,祭奠祖先,走亲访友等等,所有程序都不能少,显得谨慎而庄严,深情而热烈。</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腊 八</h3> 晋西北腊八有吃红粥的习俗,至今依然沿袭不衰。数九寒天,小溪里蓝汪汪地结了一层厚冰,冰面上常常会爆起土堆状的冰丘,人们称之为“爆冰”。孩子们用十字镐、铁棍用劲砸下,“爆冰”顿时飞花玉碎,兴高采烈地将冰块盛在水桶抬回家,以此作为煮粥的材料。<br> 婆姨们在准备做红粥的食材,把软米、红豆、花生用簸箕颠簸,把里面的草末、灰土、沙子之类的杂物清除干净,然后浸泡在泉水中。软米事先要浸泡,发酵后不仅能增加粥的黏度,还会让粥散发出一种酸甜的清香。“谁家烟筒先冒烟,谁家粮食堆成山”,腊八这天只要鸡一叫,婆姨们就起来忙着制作腊八粥了。把打回的冰块放在锅里融化,而后放入搭配好的红豆、红枣、高粱,再放适量碱开始煮,而后把发酵好的软米下到锅里,清香四溢的红粥从睡梦中把一个个孩子催醒。<br> 腊八的早晨,家家户户飘溢出香甜的红粥的味道,随着这味道不断飘散,持续弥漫,年味也就不断发酵,变得愈益浓烈和醇香了。<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扫 屋</h3> 过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辞旧迎新,纳祥接瑞;五福临门,喜气洋洋。为的是期盼远方子女归来,其乐融融;为的是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的是祈福一年诸事顺当,财源广进。所以房屋要干干净净,庭院要整洁一新。<br> 腊月十五之后,家家户户就进入扫屋阶段,最迟也要在腊月二十三完成,因为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工作。一大早,全家人有条不紊地将屋子里所有铺的,盖的,摆的,但凡只要能挪动的东西,一样不落搬到院子里,该磕打的磕打,该抖落的抖落,该擦洗的擦洗,男人们用粗重的木棍,用力朝羊毛毡打下去,被敲打的地方出现了很深的灰尘印子,随着不断敲打,那灰尘的颜色越来越淡了。然后先用笤帚从屋顶到墙上、炕上,再到地上,统统打扫干净,一尘不染,用鸡毛掸子掸家具,拿抹布对家具一一洗抹,做到窗明几净。之后就是刷墙、抹炕、修灶火。用黄泥把土炕、灶火统统抹一遍,破损的地方修葺一新、墙壁粉刷一番。整个屋子变得亮堂起来,期间还混合着泥土、白粉的味道,心情也渐渐舒适起来。<br> 直到黄昏时分,太阳逐渐隐去笑脸,再抬头仰望,真的是天蓝,云白,风清,一弯清澈的笑容,挂在时光的门楣上,喜气盈盈,沐浴春光。<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 花</h3> 剪纸流传甚久,栩栩如生,生动形象。或动物、或山水、或人物、或花卉,呼之欲出,活灵活现,给人以美观的感受,幸福的追求。而“喜鹊登梅”,“连年有余”最为常见。<br> 中国有十二生肖,每一年都有一种动物守岁,于是本命年的属相图案就应用而生。动物窗花最为逼真,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林林总总。逢兔年,有“玉兔迎春”;遇虎年,有“虎虎生威”;龙年是“龙凤呈祥”;蛇年是“银蛇起舞”;鸡年是“金鸡报晓”;牛年是“金牛送福”等等。窗花上散发出百姓对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美好祈愿。手巧的婆姨剪纸作品活灵活现,技巧娴熟,细腻,人物和动物刻画逼真立体,层次感、厚重感、形象感强烈。当然也有印制的窗花,虽然色彩明丽,但少了剪纸的灵动。<br> 手巧的婆姨们早就剪好了各式各样的窗花,猴急的孩子们将窗户上的旧窗纸撕扯干净,刷上用白面自制的“浆子”,先把五彩斑斓、生动形象的窗花贴到窗棂上,再把新麻纸贴上去,糊好的窗子顿时使得整个屋子满堂生辉、鲜亮了起来,白生生的麻纸衬托着五颜六色的窗花,彼此辉映,相互映照,更显节日气氛。<br> 黄土地上的窗花以绚烂的姿态衬托着厚土的雄浑,装扮着苍茫的晋西北大地,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烘托出一个烂漫的腊月,表达出乡亲们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寄托。<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 车</h3> 风车流传地域甚广,是古代的画家垂青风物,南宋画家李蒿的《货郎图》就绘有小风车。风车是故乡一种传统玩具,是春节前后应时之物,迎合了孩子们幸福欢快、奔跑追逐的特点,加之制作简单,深受儿童们的喜欢。<br> 临近春节,天气逐渐暖和起来。那时候小孩没有什么玩具可玩,但有的是童趣。大人们用糊窗子剩下的红纸、绿纸边角料配以高粱秸秆做“风车”,以纸制成风轮形式,以高粱杆为骨架,手柄。一方红纸、或者绿纸裁成正方形,两角对折,沿着折痕用剪刀剪开,形成四片呈45度角的风扇,并用浆糊粘贴到破开的高粱杆上,再在中间穿一个小眼,然后再串上铁钉,将其插在一根较长的高粱杆上,于是一架风车就做好了,孩子们手持风车手柄,风扇对准前方,然后迎风猛跑,风车借助风力急速旋转,或者拿着手柄左右摆动,风车就会在风力的作用下呼呼旋转。孩子们人手一个风车,一边向前奔跑,一边纵情呼喊,穿过大街小巷,撒欢于原野之上,时而山顶,时而沟谷,比赛谁的风车做的好,谁的风车转的快。<br> 一群群孩子拿着“风车”在寒风中奔跑,红红绿绿的风车车扇叶呼啦啦直转,满街都是孩子们欢快的脚步和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快乐的,回味是无穷的,那在思乡的梦里依然呼呼作响的风车,使我久久不能忘怀。<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年 画</h3> 打扫完房子,就可以贴年画了,我小时候的年画大多是领袖像,改革开放后有了才子佳人、桃园结义、杨家将等年画,随之而来的是山水风景,飞禽走兽,年年有余、招财进宝等等,品种繁多,目不暇接。<br> 一张张年华贴在洁白的土墙上,不管是老屋还是窑洞,只要贴上年画,顿时满屋生辉。年画内容丰富,美观大方;寓意于景,情景交融,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花鸟草虫、松竹山水、经典人物故事,寓意富贵吉祥,长住久安等等。特别是山水画,给荒凉的冬日涂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诗意与画面相互映衬,达到了诗情画意,妙趣横生的效果。牡丹寓意富贵,竹子代表高洁,菊花暗含隐逸,荷花彰显清高。动物中龙是权利的象征,凤是吉祥的标志,麒麟是圣贤的代表,乌龟有长寿的说法,鸳鸯是爱情的见证。在生活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像绿茵茵的草地,像红艳艳的花朵,游走的金鱼,美丽的仙女,乡村的启蒙教育从此开始,一家老小看着年画,尽情享受着熨贴的柔情与温暖。<br> 回忆年画,回忆童年的岁月,回忆曾经的过往,让童年远去的时光在鞭炮声里炸响,随着烟花一起璀璨,连同岁月一起吟唱。<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灶 神</h3>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是为“小年”,也是祭灶的日子。民以食为天,灶神主吃食,是负责管理人们吃喝的神,自然备受崇拜。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所以这一天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灶王爷画像贴在风箱正上方,灶头的最高处。一幅对联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供品是用白面与红枣捏成的枣牌。形似宝塔,层层叠加;八字打结,中间镶嵌一颗红枣,红白相间,宛若盛开的花朵,煞是好看,称之为“枣牌”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进入腊月,要经常给灶王爷烧香,为的是让灶王爷向玉帝禀报时说上几句好话。腊月二十三一大早,灶神就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将下一年这家人的运程重新安排,所以一大早,一家人就跪在灶王爷前,絮絮叨叨,总之都是甜言蜜语,然后把灶王爷画像小心翼翼撕下,放在灶火中,让灶王爷美言玉帝,带来福祉。</p><p class="ql-block"> 敬献给灶王爷的枣牌,成为最为珍贵的食物,孩子们抢着吃,那清香的白面味,甜甜的红枣香,至今回想起来,都诱惑着我的味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 祖</h3> 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忙着上坟祭祖,我在他乡说起故乡春节前夕祭祖这一习俗,他们大惑不解,都说过年祭祖这一风俗不好,我不那样认为,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为重要的节日,春节祭祖不正可以说明,故乡重大节日不忘祖先的养育之恩吗?<br> 过年了,上坟去看看先人,让先人感受一下年的氛围,这是对先人最大的孝顺和尊敬。上坟前要抱上胡麻秸秆,在列祖列宗坟堆前燃起熊熊烈火,然后摆上贡品,接着上香、奠酒、烧纸钱、磕头。随后将馍馍用手抠下来扔到坟地,名曰“扑散”,这是让所有的先人都能品尝到贡品。祭奠先祖是亲情和血脉的延续,认祖归宗,亲情和爱才会在一代一代人身上延续,如同血液在后代的血管里奔涌流淌,绵延不绝。感谢先祖,感谢生命基因,祭祖是让每个人不要忘本,不管走多远,不管多少年,血脉相连的亲情永远不会断开。<br> 春节祭祖,是中华民族祖先崇拜文化的表现,在这个隆重的节日里,人们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之情,是不忘祖先、感恩图报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 联</h3> 对联就是春联,晋西北一带俗称“对子”。年三十上午和下午各有两件大事:贴对子和磊旺火。旺火是为晚上守岁用的,寓意红红火火。<br> 我的童年时代,没有现成的对联,更没有见过卖对联的,都是有文化,会写毛笔字的现场写,每一家都提前买好红纸,标好尺寸,于是早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村里文化人就忙乎开了,他们挥毫泼墨,给每家每户书写对联,大到门联、小到风箱贴、骡子鞍子贴、甚至油瓮贴,这些对联很有意思,大都是表达主人庆贺春节,吉祥如意之情。大门对联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门联是“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对仗工整,吉祥欢庆。风箱贴是“风响如雷”;骡马鞍子上贴是“四季平安”或“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油瓮贴是“油如东海”;气势磅礴,想象丰富。大牲畜圈门上左联是“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羊圈门上是“大羊年年生,小羊月月增”,横批是“六畜兴旺”,多么美好的期盼;多么美好的憧憬,当然这些对联是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展现了父老乡亲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智慧,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r> 贴对联时往往是两人配合,一个刷浆糊,一个张贴,孩子们则跟在身后欢呼雀跃。对联贴好后还要放麻炮和鞭炮,于是在声声震耳欲聋的麻炮和响亮干脆的鞭炮声中,家家户户的对联就贴完了,此时,整个山村沸腾了,真可谓春回大地,瑞气盈门。<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莜 面</h3> “莜麦”,一年生草本植物,故乡极其普通的一种农作物。农业专家或是书本中称之为“大燕麦”,莜麦就是莜麦,父老乡亲们总是乐意这样叫它。莜麦喜欢生长于干旱,高寒的山区,黄土高原腹地,故乡山大沟深,黄土深厚、阴凉干燥,这正是莜麦所喜欢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给予了它最佳的生活环境。<br> 莜面是家乡人们的主要食物,吃了能耐饥饿,在田间干活的农人吃一顿莜面足可以管一天。故而有“三十里莜面”之说,言外之意就是吃一顿莜面可以走三十里路感觉不到饥饿。从莜麦做成莜面要经过很多种繁琐的工序,春种秋收,打场扬场姑且不说,单是加工就有“三生三熟”。年三十中午这顿莜面是非吃不行的,据说不吃就接不上下一年,这种习俗估计是旧时年月青黄不接,人们忍饥挨饿。“接年”意味着一年接一年,年年丰收兴旺,一年胜过一年。<br> 莜面可以做出许多美味佳肴,最为常见的是莜面窝窝,开水和面,拿一小团面在光滑的石板上用手掌推成薄片,然后用食指灵巧地一卷,便做成了莜面窝窝,因形状酷似猫的耳朵,故又叫毛耳朵,窝窝一个又一个的排起来,很像一个硕大的蜂窝,莜面配以佐料,吃起来光滑细腻,清爽可口,绝对是地道的美味。年三十接年莜面绝对不可以少,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吃一点,寓意团团圆圆,热气腾腾,平安吉祥。<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旺 火</h3> 吃完“接年莜面”就垒旺火,旺火要垒两个,一个是安神旺火,一个是接神旺火,垒旺火是一项技术活,一般是长者或有经验的人干的,选两块大石条平行摆开,在两块大石条上横上一块小石条,旺火基础就打好了,然后在两块条石间放上胡麻或黄豆秸秆,在秸秆上面放上早已准备好的一捆干柴,紧接着就以石条为基础,以干柴为中心,一层一层用大小适合的炭块垒砌起来,垒起来的旺火酷似宝塔,完工后在旺火上面压一张红纸。旺火,意为兴旺发达、红红火火的意思,渴望来年全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br> 夜幕降临,该发旺火了,随着一声声二踢脚震耳欲聋的响过,家家户户的旺火不约而同的被点燃,旺火由秸秆引燃干柴,再由干柴引燃炭块,此时要不住地拿篦子或吹风机煽火,旺火越烧越旺,整个由炭块垒砌的宝塔全部燃烧起来,再由炭油将炭块紧密地连在一起,浓烟滚滚直上云霄,熊熊烈火直冲霄汉,场面蔚为壮观。这时候村子完全被浓烟笼罩,火光照亮半空。礼花、麻炮、二踢脚、鞭炮声响作一片,回声在山谷中绵延起伏,久久回荡。孩子们东家跑、西家串的,那个高兴劲甭提了。午夜零点,安神的旺火逐渐燃尽,接神的旺火紧接着又被点燃,爆竹声再一次响起,院子整夜被火光照得通红。<br> 不知不觉,人到中年。真可谓小时候盼过年,长大后怕过年。远在他乡,身居城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每年都有春节,每年都过春节,但全然没有儿时的新鲜感和独特的韵味。回不去的故乡,难忘的童年时光。人生是一首永远向前的航船,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港湾。人生历经几多磨砺,总会留下岁月的痕迹。<br> 漫漫人生路,蹉跎岁月歌,一份快乐,一种幸福,月有阴晴圆缺,花有花开花落。一声叹息,一幕回忆,故土难离,故乡难忘,临近春节,作文回忆,聊以自慰,心绪难平。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王彦峰:山西静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3届高研班学员。迄今已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军队报》《人民公安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国防》《中国文艺》《先锋队》《党的建设》《人民公安》《文存月刊》《环境教育》《回族文学》《北方作家》《黄 河》《漳河文学》《丝路遗产》《中国国家历史》等多家报纸、杂志、网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新闻、评论、通讯、报告文学等作品计200余万字,出版文学专辑《边地星光》(上下卷);《我在静乐等你》(上下卷);《西出阳关寻故人》(上下册);《戍边黑戈壁》《一种颜色的高度》《仗剑走边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