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篇就让我们首先陶醉在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绝妙的笔墨中吧——“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字字遒媚飘逸,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你是否已经醉倒?</span></p> 遥想当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41人在兰亭策划举办了一场修禊集会,王羲之作为东道主在"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留芳千古,在中国书法史上矗立起了一座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并因此被推上了"书圣"高地,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对于刚刚开始学行书的我来说,兰亭自是必到的朝圣之地,当顶礼膜拜。<br>(专门百度了一下,所谓修禊,乃古代一种传统民俗,就是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br><br> <p class="ql-block">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块风雅之地,细心聆听兰亭的传奇,体悟书法的魅力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不久,就碰到景区为几位看起来有一定身份的游客安排的导游讲解,赶紧一路蹭听,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兰亭”的来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兰亭”由此得名。</p> 这应该就是汉时设的驿亭吧 <p class="ql-block">兰亭“三碑”为兰亭三宝,分别是鹅池碑、兰亭碑、御碑。接下来就让我们一一见识一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竹径,便闻得高亢嘹亮的鹅鸣声此起彼伏。传说王羲之对鹅情有独钟,在家里养了一群鹅。为此,后人至今仍在鹅池里养着一群大白鹅,白鹅戏水,诉说着书圣爱鹅、养鹅、书鹅的传说。</p> 鹅池里白鹅戏水,是否很惬意啊?<br><br> <div>见过了白鹅戏水,再回过头来细细端详鹅池碑的容颜吧。<br></div>鹅池亭,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鹅"字铁划银钩,传为王羲之亲书。相传当年王羲之刚写了一个“鹅”字,忽闻圣旨到,王羲之搁笔出门接旨,其八岁的小儿子王献之见状,即提笔补上了“池”字。"鹅"字略瘦,"池"字略胖,一碑二字,父子合璧,被人称为"父子碑",成为千古佳话。(弱弱地问一声,八岁小孩行吗?不过这只是个传说,不必深究。) <p class="ql-block">兰亭碑,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在特殊文化时期此碑遭受重创,被砸成四块,后于80年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唉,无知真可怕,那场劫难让中国多少文化遗产遭受万劫不复。据说八十年代修复石碑时,曾有意请当时的书法名家补上这一笔,终因系帝王御笔而未敢接招。必须为这位大师的明智点赞,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对历史的警畏之心。</p> 小兰亭背影 “御碑亭”,八角攒尖顶,重檐翘角,亭中立的巨碑就是镇园之宝"御碑"。 <p class="ql-block">御碑的正面是康熙帝1693年春临摹的《兰亭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上面的“一”字显得异常霸气,从中也显示出他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背面是乾隆帝的亲笔七律诗《兰亭即事》,有别于其祖父,字体圆润厚重。按常理,无人敢在帝王的御碑背面刻字,乾隆帝之所以这样做,我想应该不只是以他帝王的地位和权威,更应该是以孙子的身份对祖父的一种传承和祭奠吧。如此一块帝王祖孙碑,而且完好几乎无损,实属世间绝无仅有之珍品。据说当年得知红卫兵要来砸碑,驻扎在兰亭的血吸虫防治所医生们连夜在碑上涂上石灰,再用红漆在碑的正背面写上毛主席诗词、语录,才得以保存下来。</p> 这台阶上的石雕工艺几可与乾清宫前台阶上的石雕相媲美 石狮也有皇家风范 流觞亭,这就是王羲之与友人吟咏作诗,完成《兰亭序》的地方。 流觞亭内的扁额“曲水邀欢处”,区区五个字,具备真草行三种书体,实属罕见。 这就是"曲水流觞"时用的觞,象一叶迷你小舟,既能喝酒又便于漂流,设计者真是脑洞大开,绝对可申请专利呵。 古时的窗棂真是充满了力学与视觉之美 "曲水流觞"就在流觞亭前,翠竹绿树成荫,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从叠石间穿行而过,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四个字,再现了王羲之《兰亭序》所描绘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想象一下,当年这群文人雅士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真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意趣横生。<br><br> 我今天真是人品大爆发,正巧碰上电视台来此做一档节目,一位景区导游正在给记者讲解着曲水流觞的典故轶事,还有几位工作人员穿着仙仙的古装扮演侍女,演绎着当年曲水流觞的场景,赶紧按下快门—— 流觞亭的东面即是王右军祠。 王右军祠,是兰亭建筑上的经典之作,它四面环水,水上建祠,祠中有池,池上建亭,亭桥相连,四周环廊,整个建筑集"山水廊桥亭"于一体,独具匠心,其结构之妙,实为罕见。祠中间的池即为“墨池”,出自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典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墨池"二字系清同治年间任山阴(绍兴)县知事杨恩澍的手迹,他的另一手迹——下面这幅《集晋贤五言诗两首》也着实让我动容,书体秀雅洒脱,柔劲放纵,如行云流水,清风扑面。</span></p> “墨池”上的“墨华亭”建造时间并不早,系1914年建造,匾额“墨华亭”系当时主持整修工作的绍兴商会会长陶恩沛用魏碑体亲笔所题。 精华来了,“墨池”两侧的回廊壁上嵌有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临摹的各种版本的《兰亭序》刻石,有唐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元赵孟頫、明王铎、清郑板桥等人临摹的,还有开皇兰亭、颖上兰亭、宋游相藏本、清代状元石韫玉颠倒兰亭序、定武兰亭等等。 最钟爱的还是冯承素所摹的神龙本,这也应该是最能再现书圣真迹的版本吧。 是不是非常非常的隽永秀丽呢 这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临的《兰亭序》,雍容秀雅。古代帝王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真的让我敬佩不已,着实让我们这些后人汗颜。 大厅中间是书圣王羲之塑像,上方正中悬挂清朝宣城刘树堂写的“尽得风流”匾额,颜味十足,显得雍容华贵;两边的楹联是沙孟海老先生提写的"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 大厅两侧挂的也是一件国宝了,系康熙帝临写的《兰亭序》全文,共四块,银杏木雕刻,为康熙年间的旧物。 <p class="ql-block">大厅侧廊挂有书圣画像,俊逸潇洒,极具魏晋风度。</p> 祠内的书籍物品也充满了美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右军祠后墙,斑驳的墙面诉说着久远的历史。</span></p> 兰亭碑林。兰亭碑林整体犹如曲水轻流,碑林在流水式的墙面舒展,别有风韵。启功、沙孟海、赵朴初等中日韩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雕刻展现其上,或行或草或篆或隶,光芒闪耀,真可谓翰墨飘香续华章。 信可乐也亭。应该取意于《兰亭序》中“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吧。 <p class="ql-block">骋怀亭。亭内石碑上刻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今年的新冠疫情,日本国捐赠物资箱上写着的这八个字使中国民众家喻户晓,但其出处未必尽知。经查,系源自日本国长屋亲王的佛偈。公元八世纪,长屋王曾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上十六字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意思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观看时,会看到同一轮明月。大爱无疆,日本国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根植于我内心的那份爱恨情仇,愿爱的阳光普洒全球,愿爱消融世间所有冰冻。</p> 骋怀桥 天章寺阁就坐落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乐池。新开辟的一处休闲景点,以王羲之《兰亭序》中"信可乐也"中乐字命名,景色布局看起来是不是也非常的风雅!<br> 几处小景也是十分的赏心悦目 “兰亭书法博物馆”为1988年新建之馆,馆内除收藏和展出古今书法精品外,还设有书艺交流厅,并每年定期在清明节举办书法大会,仿效古人曲水流觞雅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博物馆中庭非常显眼的“之”字。《兰亭序》中20个“之”字形态各异,绝无类同,堪称一奇。据说书圣养鹅、爱鹅,天天观察鹅,“之”字的灵感就来自于鹅的形态,“之”字上部的点就是鹅头顶上的红冠,鹅头则是横,鹅颈为撇,鹅身为捺。说起来倒也真像那么回事,难怪捺笔中间略微往上拱起的呢,真像极了鹅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书法节据说以1987年举办的中日书法节为最盛,当时我国书坛名家启功、沙孟海、沈定庵、费新我等23人和青山杉雨、村上三岛等18位日方书法家,效仿1600多年前的兰亭雅集,修禊咏诗、流觞曲水、挥毫泼墨、切磋书艺,盛况空前,这组雕塑和照片再现的就是当年盛事的场景。</span></p> 馆中陈列着历届书法节的书法成果,这些书体或隽永秀美或端庄华贵,反映了当代书家相当高的书法造诣。 <p class="ql-block">下图左面第一幅《极目畅怀》对联,据说是第一届中书协理事费新我先生用左手书写而成。</p> 兰亭碑被破坏前的照片,完整的“兰亭”二字。 君臣共赏《兰亭序》。唐太宗喜爱书法,独尊王羲之,广罗其墨迹,甚至派御史萧翼设计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智永的弟子辩才手中骗取了《兰亭序》真迹。得《兰亭序》真迹后更是爱不释手,常与大臣共赏兰亭,还命当朝著名书法家临摹多本,分赐给皇子和王宫大臣,《兰亭序》真迹也由此第一次从王氏后人的私家收藏进入公众视野,开始了漫长的社会传播之旅。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影响深远,除其本身的确造诣高深之外,历代帝王的推崇、喜爱也是重要甚至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正是由于唐太宗的提倡和推崇,确立了王羲之“书圣”的崇高地位,使《兰亭序》享有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影响了从唐至今一千多年的中国书坛。 公元355年,53岁的王羲之在写下千古绝唱《兰亭序》二年后辞官归隐,隐居于剡县(今浙江嵊州)金庭,直至59岁去世。此处敲黑板,划重点——嵊(shèng)州就是我的家乡!嘿嘿,自豪一把。嵊州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早在唐代,众多文人墨客入剡揽胜、梦游吟别、追忆难忘,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李白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杜甫的“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白居易直言“浙东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杨凝在《剡溪看花》中描绘“花落千回舞,莺声百啭歌”,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唐诗之路。书圣选择此地归隐,自有其钟爱之理。 <p class="ql-block">这次兰亭之旅,无异于一次甘露滋润,一场书法的饕餮盛宴,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书法圣地厚重的文化内涵。记忆中,除了故宫,还未有哪一处景点让我如此被文化熏陶和浸润,如此被其吸引而留恋。可以说,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中国书法树立了一个标杆,建立了一个范式,影响了东晋以后一千多年的书坛格局。一场禊事,开启了中华书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一纸笔墨,演绎出传承千年的书法传奇,真可谓“一日千载,传奇兰亭”。</p><p class="ql-block">兰亭不朽!</p><p class="ql-block">全局终<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哐——”此时的背景音乐,你是否听到了一声浑圆厚重的洪钟的撞击声,这是历史的回响,余~音~袅~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