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书香,“看见”教育——东康新教育学校三年级组《教育的情调》寒假共读(一)

一首歌,听很久。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在这本书中,一个个教育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育者的本质不是有多少知识,而是教育者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与机智。虽然我们应该对孩子的状态、体验非常敏感,但是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オ会产生敏感与机智,不是说想拥有智慧就拥有的。</p><p class="ql-block"> 好的教育一定离不开教育学反思。反思就是把你看到的孩子的表现先搁置起来,不要下定论,在观察中在决定如何做,不要随便贴标签,这是行动中的反思。还有行动后的反思,比如上了一节课,或者是跟孩子做了某种沟通之后,反思自己的行为到底孩子意味着什么,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又是如何?</p><p class="ql-block"> 认真阅读了《教育的情调》,明白了自己离有情调还有很长的距离,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少些教育的技术,多一些教育的机智和敏感,努力让我和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情调,在与孩子的交往中,真正的机敏一一机智和敏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姚晓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刚拿到马克斯·范梅南的这本《教育的情调》,轻轻一翻开卷首语,就惊喜连连;再看序言和目录,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更让人惊喜的是书中的教育故事娓娓道来,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似曾相识,就好像发生在我的班级里一样,读起来轻松愉快,有身临其境之感。</p><p class="ql-block"> 教育之爱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的,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师者之爱,与世间其他情感不同,它非功利性地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范梅南所说:“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看”、“听”,以及对具体情境的“关注”,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看见”,进而感知到老师的“爱”,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尊重、包容和关爱之中幸福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以爱育爱,奔走在成长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作为班主任,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看着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们的指导下,从迷茫彷徨到探寻方向,再到勇敢笃定前行,回头看时必定是一串串脚印。时时关注学生,抓住教育契机,让教育的智慧在当下发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杨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更重要。教育学不仅意味着“教”,还意味着“育”,“教”与“育”相辅相成,往往同时发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种融入身体的敏感性、一种临场行动的教育机智与智慧。这种特殊素质它告诉“学生”:“你们”每个人都会被“看到”、“体贴”和“聆听”,“我们”将会和“你们”共同行动、实践和创造生活。</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线教师,也许我们掌握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也许我们还从事过多年教学工作,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学生对于某个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的某种行为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但是,这远远不够。教育现象学希望我们时刻保持一种对生活的好奇和开放,努力避免用传统和单一的方式处理情况,而是要去问一问孩子,去思考一下。同时,我们要积极地反思,通过教育反思我们会更好地理解教育生活。这种反思力还能提高我们对教育情境的敏感性,促使我们在面对具体教育情境时做出机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海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深入浅出,谈到了教育所需要的教育敏感和教育机智,进而上升到教育的情调。范梅南教授以平实生动的语言探讨了儿童与成人相处的学问,进一步揭示了“教”和“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生活的情调。</p><p class="ql-block">1. 教育的敏感性寓于平凡中</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谈谈教育敏感性,教育敏感和一般的对事物的多疑质疑不同,教育的敏感性是指体验孩子内心世界的能力。特别是当你和你的孩子讨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时,你的言语和行动所要表达的情境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景根本对不上号,哪怕有很多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拥有很强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却缺乏这种敏感性,其实教育敏感是一种周全的,充分体贴他人的思想。一个机智的教育人员知道什么该对孩子说,什么不该说,这种敏感性没有一些具体的规定或一般性的原则,它只能通过观察和反思去摸索。</p><p class="ql-block">2. 当你拥有足够的教育敏感之后,你就获得了教育机智</p><p class="ql-block">(1)你的孩子可能比你自己更敏感</p><p class="ql-block"> 孩子内心比你更加的敏感。他们是弱小的、无知的,他们对于外界的一切的事物的变化都充满着无数的惊叹和怀疑。当他接触一件新东西时,他会不自觉的向你提问,这时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他,特别是对你的情绪或感觉的变化。他们的提问其实是对新世界作出的一种交流,一种思考,一种好奇,而你的忽视或简单回答可能会扼杀他的这种交流和思考。</p><p class="ql-block">(2)好奇心可能被“标准答案”泯灭</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早就习惯了对孩子们有求必应,或者是对孩子严格要求,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操纵了孩子的生活,以他们的无知当做操纵他们的借口,对孩子的好奇置若罔闻,因为一个个的问题都止于答案。是啊,我们从小就喜欢得到答案,从在超市里面挑选一个最喜欢的玩具,或是做数学选择题,我们都被置于了一个可选择的空间里,我们习惯于被安排被选择,长此以往,而失去了创造安排,创造选择的能力。好奇心不是去追寻问题的答案,而是你所获得的答案能带给你更多的思考和共情,因为一个合适的答案本身就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故事。世界上很多事物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探索未知,探索所有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3)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看到”</p><p class="ql-block"> 成人尚且需要他人的关注和帮助,更何况儿童呢?尤其是刚上小学的儿童,他们渴望被看到,渴望被关注,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就是他们心中的天使。我们不妨放下姿态,放下身份,走进他们,他们的内心比任何事物都要脆弱,他们的眼睛也比任何钻石更要耀眼,“看到”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情调。</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后,我收获颇丰,希望自己今后能将从书中获得的启发应用到之后的教育教学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员佳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这段话是顾明远教授对《教育的情调》这本书的介绍。是的,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有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育的影响,这不是凭借规则与制度就可以简单而粗暴的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我为尊”“我为标准”的想法,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找到触及孩子真实感受的路径。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p><p class="ql-block"> 阅读了《教育情调》后,我想起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句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一定要有师德的风范,在细微处践行教育的情调。我今后也要对教育事业始终有一份执着的热爱,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懂得幸福的真谛。只有这样教育人性的高度,才能获得真正的大智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张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看到”。每个孩子都有被关注、被尊重、被重视的心里需求。尤其是刚上小学的儿童,他们渴望被看到,渴望被关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妨放下姿态,放下身份,走进他们。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过眼神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通过眼神向学生传达情绪,传达自己的经历、态度、能力等,丰富自己,以爱育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孩子的内心比任何事物都要脆弱,孩子的眼睛也比任何钻石更要耀眼,“看到”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情调。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荆碧</p> <p class="ql-block">  刚拿到书,我就被那满天繁星吸引,觉得自己就是那仰望星空的孩子,在探索着教育的真谛。打开书,发现作者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分享来让我们理解生活体验,感知教育的情调。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醍醐灌顶,希望自己能够学会机智地教育,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育者。</p><p class="ql-block"> 当读到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这一章节,我被杰克森先生的小故事吸引,我开始反思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下,心态平和,不能全班批评,要说,这份题非常有分量,展现了你们自己的能力,之后再单独表扬那些极少表现优异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李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是用一个个接地气的小故事,向我们展示教育者应该有的样子。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们接触最多的时间,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带着愉悦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融入到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时刻注意,用一种愉悦的心情来上课,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p><p class="ql-block"> 每个学生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尊严和个性。对此,教师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把握学生的生命需求,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质。我们有时候老说现在的孩子跟我们那时候的孩子不一样了,既然发现了不一样,也要用不一样的眼光来看学生。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融入身体的敏感性”,然而,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太多的“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如上课拖堂,如不备课就走进教室,如讥讽学生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无视学生痛苦的表情,等等,孩子在变,我们也要紧随时代,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用心去教育教学,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等待成长,促成成长。</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本书,我还有好多内容需要用心去了解,它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我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去实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贾睿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从生活现象开始,从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生活体验开始,回到事物本身,保持一种现象学的生活态度,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悟是:</p><p class="ql-block"> 1、作为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和他进行互动,给予他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性。</p><p class="ql-block"> 2、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得到保护。孩子天生对每个事物好奇,面对孩子的提问,成年人应当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给出简单粗暴的答案或者心不在焉的答案,这样都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保有好奇心,是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一种途径。</p><p class="ql-block"> 3、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老师看到,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去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教育者通过观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 4、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我们要学会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考,多观察教育对象,这样我们的临场反应能力可以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 5、教师要善于用教育的情调氛围来感染学生,因为它起到的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黄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到”,而真正的看到是从“心”出发的尊重与理解。有时也许就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次握手,一个适切的评价。早上的一句“你好”,中午的一句“午安”,放学时的一句对每个孩子不同的独属于他自己的“评价”,这些都会成为孩子心中最重要的被“关注”“被看见”,是无穷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读书时,想起了几年前给孩子们写的评语,虽然也用心去写,但是多少有点千篇一律,很惭愧!读完书,我了解了,自己面对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个性张扬,思想独到,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我的评语或者是对他们的评价,不应是简单粗暴的,很庆幸我还有很多的机会去弥补这一切。今后我要为我的孩子们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我们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和发挥,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从学生角度出发,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祁蕾</p> <p class="ql-block">  读了《教育的情调》后,才真切感受到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教育者的教育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教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应该让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教育者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教育的智慧不能被技术性培训,但是可以被唤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薛倩</p> <p class="ql-block">  刚读《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时,觉得它很难得看下去,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倒像是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p><p class="ql-block"> 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他们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景,多想想: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想表达什么?他有什么困难?即时学会反思,当我们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近期读了《教育的情调》一书,书中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让我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的同时充满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可能性去引导儿童、成就儿童。如当孩子问那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吗?孩子可能在乎的是这个事物给他的体验。他想通过这个事物去探究世界,教师应该详细地讲述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其他的爱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要求教师得知道与孩子相处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教师需要通过现象学式的“听”、“看”和对具体情境的“关注”,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看见”。这样孩子才能生活在尊重、包容、关爱之中,从而幸福地生活和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吉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过眼神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通过眼神向学生传达整体情绪,传达自己的经历、态度、能力等,丰富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葛文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因此教师只有投入自己的真情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心。优秀的教师不只是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该具备教育的敏感与机智。</p><p class="ql-block">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判断准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要尝试去“看”到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张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情调》一书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何姝琦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span></p>

教育

孩子

情调

情境

学生

我们

教育者

机智

老师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