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引子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将军,曾称自己是焦山河喻家碑的人;有位在外读书工作近五十年的老领导,家在华容县的鲁圪铺子附近,拉家常时说自己是焦山河人……。 </p><p class="ql-block"> 凡上年纪,不管是焦山河街上的人、还是乡里的人、或是对河的人,焦山河附近十里八乡的人,在介绍是何方人时,如果不冠以焦山河,就怕别人不知道他(她)是哪里人。</p> <p class="ql-block"> 焦山河是一个靠水而建,因水运而兴的古镇。自公元280年杜预开河以来,焦山河就渐渐取代了桃花西支冷庙咀的称谓。元大德七年(1303年)和清咸丰五年(1855年)两次开调弦穴(史称穴),形成了从长江入口,进调弦河—华容河—沱江,经由洞庭湖再入长江的水上动脉。焦山河就是这条水上动脉中的一个古镇,也是满足周边十里八乡人们各种生活用品的一个重要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古镇南西北三面原是湖泽地带,水草丰茂,周边天天停着不少赶场的船只,走在大街上都能嗅到一股泥土的芬芳,时而也能感觉到甜滋滋的湖水味。古镇东面过河后,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蓝宝石一直撒到顶山庙山脚。</p><p class="ql-block"> 焦山河当时通往外面的世界主要靠水运。米、面、食盐、布疋、日用品、南北杂货、土纸、桐油、木材、茶叶……林林总总,日日月月通过水上源源不断运进来,又运出去。客从八方来,货往九州去,可谓是“日有桅杆千帆,夜有明灯万盏”。当时的水运码头给焦山河古镇带来了勃勃生机,市井文化也日趋成熟。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常年累月白帆川流不息,庞大的船工队伍便应运而生。船工作业辛苦,危险多且大,船翻人亡之事常有发生,船工提心吊胆,被称为“死了没人埋”;商家货损频繁发生,有“冤”无处申。当时,只有祈求于神灵而得到些许慰籍。明洪武元年(1368年),太祖昭告天下,册封萧天任为天下水神,并责令长江沿岸州县兴建水府庙供奉萧公,以图保护沿江生灵。所谓水府庙,就是水神管辖流域的庙宇。据此推论,焦山河水府庙由各商号、船家、市民捐资大概于明朝顺势而建。在调弦河和华容河乃至再往下行的近百里水路上,大小十多个集镇,焦山河水府庙是唯一一个奉祀河神肖公“英佑候”的庙堂。</p><p class="ql-block"> 水府庙是古镇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每年正月初三凌晨,水府庙的五帝大老爷出行,古镇各家在门前,上香跪拜相迎,争相大放鞭炮。据上辈人讲,鞭炮声震天响,硝烟弥漫,伸手不见五指,出行开始到返回庙中,不足一公里的路程,得花上近五个小时,硝烟一两日都难散尽。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河神诞辰,古镇的商贾和船民还要云际届堂,四邻八乡的人们也涌向这里,塔台唱戏,祭祀水神,祈求平安。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喧天的鞭炮响彻云霄,情景胜似过年。旧时的水府庙,香火鼎盛,好戏连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镇焦山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总长不到1千米,毕咯巷子至小学下坡为上街,毕咯巷子至水府庙是中街,水府庙到南路堤是下街,还有河堤街。</p><p class="ql-block"> 古镇主街大都青石板铺成。当你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犹如感受到江南女子般的温柔。毕咯巷子通往主街的青石板下哗哗的流水声,长年为古镇的兴旺奏响着进行曲。</p><p class="ql-block"> 焦山河街道不宽。最窄处也就三米多,对面两家的屋檐对屋檐;最宽处五米左右,过年过节玩龙舞狮、唱地花鼓、踩高跷、划采笼船、古戏古装抬着游行应该没问题。在街道两旁,矗立着一栋栋青砖黛瓦建筑,大都是两层楼,二进的最多,三进的也不少,四进五进只是个别大户人家。户与户之间砌有马头墙,街面木板门,店铺和客栈一家挨着一家。</p> <p class="ql-block"> 听上辈人讲,焦山河的近一、二百年中,行行兴,业业旺。杀猪佬、剃头佬、打榨佬、补锅佬、修脚佬、烧火佬、船牯佬、阉猪佬、阉鸡佬、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画匠、瓦匠、漆匠、篾匠、花匠、染匠、弹花匠、雕花匠、皮匠、伞匠、磨剪铲刀匠、窑匠、教书匠等九佬十八匠俱全。焦山河老店铺也不少,如: 天成布店、永丰百货店、乾庚烟丝店、何兴发包子铺、刘嘎茶舘、高台子茶舘、傅志和布疋店、王嘎线舖、邹嘎酱园、傅家勤行(傳鸿兴)……。药店也有好几家,如:刘福顺药店、朱乾泰药店、朱德丰店、同仁堂。还有槽坊、米行、香铺、鱼行以及竹木交易行、生畜交易行……。</p><p class="ql-block"> 焦山河日渐繁华,就有了招商河之称。加之北有王海(实为望海)、东洋街,南有洋河渡,久而久之,人们就给她送了一个更洋气的名字——外国焦山河。本地人在外也喜欢戏称是外国的人或外国焦山河人。</p> <p class="ql-block"> 焦山河原来没有几户人家,水运发达,商贸兴隆,来这里谋生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有四川人、福建人、湖南人、江西人、下江人,来自省内的有武汉人、荆州沙市人、监利人、天门人、咸宁人……,小小古镇最高发展到近两千之众。焦山河人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帮派之争,人们长期形成了朴实勤劳,好善施乐,海量包容的品质。行业之间没有嫉妒拆台,人与人之间没有尔虞我诈。</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焦山河是唯一一个没有进行民改的地方。所谓的出身成分,从政策层面上讲,焦山河是不存在的。那些对号入座的出身成分不好的家庭,从来没有感觉到歧视,社会安定祥和。一家有喜事,满街道贺;如有丧事,帮忙的人都会尽力尽为。吃饭时,都喜欢端一碗饭上街跑到下街,有说有笑,喜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古镇是红色的沃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1928年2月,周逸群、贺龙一行赴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在经过石首时,在此主持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焦山河联席会议”。1930年,周逸群、贺龙、段德昌、许光达、柳直荀等领导红六军和红二军团曾先后驻此。同年为了迎接秋收暴动,6月上旬,在焦山河成立了石华联县暴动委员会和暴动纵队。11月,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简称湘鄂西干校,又称中国工农红军洪湖军校和焦山河军校)由监利迁此,为洪湖苏区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军事人才。开国将军石首藉的夏耀堂、江陵藉的谭友林就是当时焦山河军校学员。1963年11月,在焦山河蒋家冲发现的、于1928年丢失的“贺龙之印”、“海涛”印(两枚印现珍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充分说明当时石首苏区进入了顶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五年(1916年),根据《国民学校令》,焦山河小学是全县十三所公办学校之一。民国35年(1946年)春,县政府指令焦山河小学为全县五所示范学校之一。我的外祖父民国七年(1918年)就毕业于这所小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就读于这所历史优久的小学,1964年小学毕业后就很少回焦山河长住了。</p><p class="ql-block"> 12年的幼年和童年在焦山河度过,给了我无限的快乐,也为我留下了对故土无限的美好回忆。然而,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暮年常沉浸在往日的回忆,当时的人与事、市面荣景只觉寻常不过,而今却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