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恒久远】寒假阅读打卡第十六天

卓玛

<p class="ql-block">  今天学习了于永正先生的《倔强的小红军》教学实录。从于老师这节课,我在思考,怎样进行革命战争题材的文章教学才能深入学生内心?</p><p class="ql-block">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特殊题材的文本——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类作品。阅读它们,我们会重温血与火的战争场景,感知融入血液的爱国情怀,聆听铭刻在灵魂深处的精神赞歌。那一首首壮丽的诗歌,那一篇篇深刻的文体,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蕴藏在作品文字背后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觉醒的巨大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倔强的小红军》就是这样的一篇课文。通过感人的故事,表现出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阅读于永正老师《倔强的小红军》这节课的课堂实录,有两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前后联系,抓住情感之心弦 <p class="ql-block">  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的语言具备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于老师正是抓住情感这条线,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体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第二课时,于老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你读到哪些地方最感动?</p><p class="ql-block"> 多数同学都找到了课文第13、14自然段(这两段也就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于老师有意识地让同学们联系上文——</p><p class="ql-block"> “当你们读到13段,知道小鬼的干粮袋里装的是牛膝骨时,不由得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前面的哪些语句?”</p><p class="ql-block"> “当你们读到“小红军停止了呼吸”后,不由得又想到了前面的什么?”</p><p class="ql-block"> 学生由牛膝骨想到前面“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这个动作,然后让学生在“……轻轻地拍了拍”这句话中体会小红军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学生由“小红军停止了呼吸”想到了上文:他不骑马,要和马比赛的样子。于是明白了:他不是不饿、不是不累,他前面的表现都是装的。</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在字词句段中有所感悟的时候,于老师一定会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我想,现在再读这些语句,感情一定不一件了,请自由朗读课文,把你的理解、你的感情表达出来,看谁读得让别人听了之后很感动。</p><p class="ql-block"> 另外,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于老师不但重视学生的自主朗读,也很注重示范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的朗读指导都要经过这几个环节:1.学生自由练读。2.指名读。3.教师范读。4.学生再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拓宽文本,寻找写作之题材 <p class="ql-block">  在这节课的最后,于老师安排了一个写的教学环节:同学们,陈赛打了自己一个嘴巴之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写下来好吗?能写多少写多少。这样的环节设计:一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蕴蓄的情感可以在写作中得以延续与强化;二是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发展其想象力;三是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可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是啊!读写结合,让情感得以延续与强化,让语言得以迁移和内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老的《倔强的小红军》这节课,为我们教学革命战争题材类课文提供了范本。我要继续认真研读,积极实践,争取把于老师的教学技巧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本领。</span></p>

学生

红军

课文

老师

这节

倔强

教学

朗读课文

题材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