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彩图):吉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上个世纪二十世纪末,在通化市江南“王八脖子”(现万发拔子)遗址出土大量文物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高句丽文化、萨满文化发源地。</p><p class="ql-block">(现中国地图)</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杨靖宇烈士陵园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解放战争时期,通化是著名“四保临江”战役主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工兵学校诞生于通化,是“空军战魂”高志航故里。抗美援朝时期,8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通化跨过鸭绿江参战。</p><p class="ql-block">(现中国吉林省地图)</p> <p class="ql-block">通化生态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佟佳江穿城而过,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一座天然生态氧吧,被誉为“中国中药之乡”“优质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松花砚之乡”“滑雪之乡”和“山核桃之乡”。</p><p class="ql-block">(现中国吉林省通化市地图)</p> <p class="ql-block">(现中国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地图)</p> <p class="ql-block">通化,远古即有人类繁衍。地纳良田,物产丰饶,下有宝藏,上出特产,百年之前,就已商贾云集。《通化市志》记载:“从封禁之地到弛禁设县,从流民垦荒到工商繁荣……数百年间,斑斑印迹,揭开通化市百年商埠发祥史。”</p><p class="ql-block">(清政府官员野外巡山参)</p> 一、解禁垦荒,荒凉之地流民始入<div>(民国初期通化城门)</div> 清•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满蒙王公贵族、八旗将士及家眷蜂拥进关,史称“从龙入关”。清定都北京后,在东北先后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统率官兵分地管辖,镇守边陲。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置奉天(现辽宁省沈阳市)府,通化地区为奉天府管辖。清•康熙九年(1670年)在辽东修筑柳条边墙,通化地区划为“东边外”。 清•康熙年间清王朝以保护祖宗发祥地为由,将旺清门、英额门以东至长白山辽阔地区划为“封禁区”。“封禁”之地禁律甚多,“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土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捕取有禁。”致使通化地区近200年成为人迹罕至、森林茂盛、野兽群集荒凉地带。<div>(民国时期通化城门)</div> 清中叶起,黄河中下游连年遭灾,为生计,灾民、流民私闯关外到浑江两岸渔猎、垦荒和伐木,东边外人口增多,“封禁”形同虚设。清政府中有识之士不断上奏,提出应抛弃陈规旧制、弛禁东北土地移民实边、设垦务局招民放荒实边政策,同时为抵御沙俄侵略、维持八旗生计、安置流民等政治、经济多方考虑,调整政策,解禁东北。《清行•那穆宗实录》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发表上谕,清丈流民私垦土地,‘凡自种黑地业户……俱各查明段落四至,勘丈属实,照例生科,由户部颁给执照,准其永远为业。’”此令发布,意味着清政府承认流民私垦官荒,标志着东北封禁政策终结,史称“弛禁”。<div>(民国时期通化城门)</div> 二、设县建城,工商业发展日渐繁荣<div>(民国时期通化城门-东门)</div> <div>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任命知县张锡銮为设治委员,在今通化县金斗村设局丈放荒地,山东、河北、山西和辽南等地私民纷纷入籍,认种荒地。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初,入册开垦土地约达七十万亩。据此增设通化、宽甸、怀仁(今辽宁省桓仁)三县,张锡銮任通化县知县,县属定于头道江(今通化市东昌区),管辖地域辽阔,东至二十三道沟(今属白山市长白县)、南跨辑安(今集安市)、与怀仁(今辽宁省桓仁县)相邻、西连海龙(今属梅河口市)、兴京(今属辽宁省新宾县),北抵吉林市,纵横九百余里。<br></div><div>(清末时期通化城门-东门外)</div> 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佟佳江北岸建通化县城,成为奉天省东边道(道、厅、州、县属行政建制,如现省、市、县)政治、文化中心、经贸繁荣第一城。县城垣方型,城墙周长1333米、高6.6米、宽5.4米,条石为基,“砖包”,大青砖砌面,三合土夯实,雉堞、垛口四百个,城楼四座,城门拱形,南城门称文明门、东城门称延和门、西城门称宝成门,城门上筑二层楼,顶层钟楼,飞檐翘角大屋顶结构,红漆木柱,上盖黄绿琉璃瓦。东门至西门一条东西向大街(今东昌区光明街民主路),县署大门至南门直通江沿大街(今东昌区光明街光明路),形成城内“丅”字形大街。四座城门,北门因是县署后院,不常开。<div>(民国时期通化城门)</div>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通化县析出临江(今白山市区、临江县与长白县)、辑安(今集安市)、柳河三县。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后,将东北划为十四省,通化县属伪安东省,1937年7月成立伪通化省,1941年6月从通化县划出通化街成立通化市,自此通化市、县分治。“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8月24日通化地区由辽东省划归吉林省,1985年2月4日通化改地级市至今。<div>(民国时期通化城门)</div> 通化地区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淘金业、矿产业、木材开采业、水上漕运等得以发展,当地工商业日益兴旺,成为东边道商埠中心。清末,各地商贾纷至沓来,肩挑八股绳(柳条编挑筐)、手摇货郎鼓,向通化销售油盐、布匹、鞋帽等日用品,同时收购通化人参、鹿茸等土特产品外销。通化县江南二亩地(现通化市金厂镇)一带商业繁荣,酒楼店铺、杂耍三教俱全。通化设县治后,城内固定商号、店铺增多。<div>(民国时期通化城门-东门)</div> 三、商业兴旺,众多老字号鼎盛时期<div>(民国时期通化城门)</div>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鼓励农耕,人口大增,商业繁荣,经营方式和范围由杂铺向专业化发展,陆续出现专业书局(书店)、磁器铺、照相馆、钟表店、眼镜铺、烟铺、肉铺等店铺,商业网络初具规模,所辖山城镇(现辉南县山城镇)和辑安(现集安市)成为重要商埠和物资集散地。通化县城商业贸易最为兴旺,最繁华商业区、大商号多坐落在东昌街、中昌街、震阳街。<div>(民国初期通化大街,泥泞路面,现通化市东昌区新华大街中医医院至百货大楼附近)</div> 西关闹市非凡,妓院、戏院、酒馆、旅店、烟馆、赌场俱全。永成庆、积盛和、和发信三大药铺,用通化盛产的人参、鹿茸、虎骨、熊胆等名贵药材及五味子、车前籽等中草药自制各种丸、散、膏、丹等药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南洋。集市贸易活跃,农历月逢三在东坝壕外、逢六在东门外大街、逢九在南门外大街集市,商品繁多,粮谷、蔬菜、瓜果、名贵药材等土特产。豆腐坊、酱园子、粉坊、油坊、酿酒厂、木材加工、家具制作、火柴生产等剧增。金玉记木器铺技术精湛,其家具生产和雕刻工艺品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div>(民国时期通化城东大街,现通化市东昌区新华大街新华侨附近)</div> 1920年通化县城安装电话,结束驿马传信历史。1923年,通化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发电,县城内首次用上电灯照明。1930年“一九”汽车公司成立,汽车运输业逐步发展。据统计,通化境内当时人口增至23.8万人,全县工匠作坊320家,从业人员909人,手工业分会就达到20个之多,工商业日渐繁荣,成为东边道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div>(民国时期通化城西大街,现通化市东昌区光明街光明路至206医院方向附近)<br></div>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昔日熙攘市井、辉煌的通化老城,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老建筑逐步坍塌、新建筑日益拔地而彻底消失,当年壮观气势被时代洪流冲得一干二净,变成了记忆,成为了传说,一堆碎片供后人捡拾。当下人未亲眼见过,印象只存在于“听说”和“老照片”里,穿越百年时空,开启尘封往事,寻其迹、考其源,从这些老照片中了解通化历史、通化老城概貌。<div>(伪满洲国时期驻通化日本关东军警备司令部,现通化市东昌区龙泉路附近)<br></div> <p class="ql-block">(民国中期通化大街,路面经过平整,现通化市东昌区新华大街中医医院至百货大楼附近)</p> <p class="ql-block">(民国中期通化大街,路面更平整,现通化市东昌区新华大街中医医院至百货大楼附近)</p> (伪满时期大街上巡警大队) (民国时期俯瞰通化城) (民国时期俯瞰通化城西) (民国时期俯瞰通化浑江岸边江西) (民国时期俯瞰通化浑江岸边) (民国时期通化玉皇山大桥) (民国时期通化玉皇山大桥) (民国时期通化清真寺) (民国时期通化清真寺) (民国时期通化玉皇阁) (民国时期通化玉皇阁) (民国时期通化玉皇阁) (民国时期通化仙人洞口,一位道士正坐在桌旁等待善男信女,各式匾额挂在门楼上“起我沉珂”“生灵显著”等) (民国时期通化清真寺附近天主教堂创办通化省立通化师道学校) (民国时期通化清真寺附近天主教堂创办通化省立通化师道学校小学部) (伪满洲国时期通化省公署)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至建国初期1954年安东省省会,通化军分区大楼现)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联军航空学校成立,现通化市东昌区江南中东大厦附近) (民国时期通化气象台,现通化市第一高级中学山上) (民国时期通化女子高中,现通化市第二中学) (伪满洲国时期日伪东边道讨伐司令部,现通化市东昌区龙泉路附近) <p class="ql-block">(1929年,通化师范学院前身"辽宁省立通化第六师范学校"成立。伪满州国时期1938年改为"通化师道学校",校址于1940年迁到西山、现通化市职教中心位置,二层楼房,本科和特修科。本科招收国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制三年;特修科招收国民优级学校毕业生,学制二年。校长日本人担任。1946年到1947年战争时期校舍被破坏。1948年通化解放后,附属于通化中学,设师范部招收具有高小文化程度学生)</p> (伪满洲国时期通化县公署,现通化市东昌区光明路附近) <p class="ql-block">现吉林省通化市</p><p class="ql-block">摄影:吉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图说吉林省通化市老城</b></p><p class="ql-block">——文/图(彩图):吉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上个世纪二十世纪末,在通化市江南“王八脖子”(现万发拔子)遗址出土大量文物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高句丽文化、萨满文化发源地。</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杨靖宇烈士陵园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解放战争时期,通化是著名“四保临江”战役主战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工兵学校诞生于通化,是“空军战魂”高志航故里。抗美援朝时期,8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从通化跨过鸭绿江参战。</p><p class="ql-block">通化生态优美,自然资源丰富。佟佳江穿城而过,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城相融,山水相依,一座天然生态氧吧,被誉为“中国中药之乡”“优质葡萄酒之乡”“人参之乡”“优质大米之乡”“松花砚之乡”“滑雪之乡”和“山核桃之乡”。</p><p class="ql-block">通化,远古即有人类繁衍。地纳良田,物产丰饶,下有宝藏,上出特产,百年之前,就已商贾云集。《通化市志》记载:“从封禁之地到弛禁设县,从流民垦荒到工商繁荣……数百年间,斑斑印迹,揭开通化市百年商埠发祥史。”</p><p class="ql-block"><b>一、解禁垦荒,荒凉之地流民始入</b></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满蒙王公贵族、八旗将士及家眷蜂拥进关,史称“从龙入关”。清定都北京后,在东北先后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统率官兵分地管辖,镇守边陲。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置奉天(现辽宁省沈阳市)府,通化地区为奉天府管辖。清•康熙九年(1670年)在辽东修筑柳条边墙,通化地区划为“东边外”。 清•康熙年间清王朝以保护祖宗发祥地为由,将旺清门、英额门以东至长白山辽阔地区划为“封禁区”。“封禁”之地禁律甚多,“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土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捕取有禁。”致使通化地区近200年成为人迹罕至、森林茂盛、野兽群集荒凉地带。</p><p class="ql-block">清中叶起,黄河中下游连年遭灾,为生计,灾民、流民私闯关外到浑江两岸渔猎、垦荒和伐木,东边外人口增多,“封禁”形同虚设。清政府中有识之士不断上奏,提出应抛弃陈规旧制、弛禁东北土地移民实边、设垦务局招民放荒实边政策,同时为抵御沙俄侵略、维持八旗生计、安置流民等政治、经济多方考虑,调整政策,解禁东北。《清行•那穆宗实录》记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发表上谕,清丈流民私垦土地,‘凡自种黑地业户……俱各查明段落四至,勘丈属实,照例生科,由户部颁给执照,准其永远为业。’”此令发布,意味着清政府承认流民私垦官荒,标志着东北封禁政策终结,史称“弛禁”。</p><p class="ql-block"><b>二、设县建城,工商业发展日渐繁荣</b></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任命知县张锡銮为设治委员,在今通化县金斗村设局丈放荒地,山东、河北、山西和辽南等地私民纷纷入籍,认种荒地。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初,入册开垦土地约达七十万亩。据此增设通化、宽甸、怀仁(今辽宁省桓仁)三县,张锡銮任通化县知县,县属定于头道江(今通化市东昌区),管辖地域辽阔,东至二十三道沟(今属白山市长白县)、南跨辑安(今集安市)、与怀仁(今辽宁省桓仁县)相邻、西连海龙(今属梅河口市)、兴京(今属辽宁省新宾县),北抵吉林市,纵横九百余里。</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四年(1878年),在佟佳江北岸建通化县城,成为奉天省东边道(道、厅、州、县属行政建制,如现省、市、县)政治、文化中心、经贸繁荣第一城。县城垣方型,城墙周长1333米、高6.6米、宽5.4米,条石为基,“砖包”,大青砖砌面,三合土夯实,雉堞、垛口四百个,城楼四座,城门拱形,南城门称文明门、东城门称延和门、西城门称宝成门,城门上筑二层楼,顶层钟楼,飞檐翘角大屋顶结构,红漆木柱,上盖黄绿琉璃瓦。东门至西门一条东西向大街(今东昌区光明街民主路),县署大门至南门直通江沿大街(今东昌区光明街光明路),形成城内“丅”字形大街。四座城门,北门因是县署后院,不常开。</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通化县析出临江(今白山市区、临江县与长白县)、辑安(今集安市)、柳河三县。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后,将东北划为十四省,通化县属伪安东省,1937年7月成立伪通化省,1941年6月从通化县划出通化街成立通化市,自此通化市、县分治。“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8月24日通化地区由辽东省划归吉林省,1985年2月4日通化改地级市至今。</p><p class="ql-block">通化地区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淘金业、矿产业、木材开采业、水上漕运等得以发展,当地工商业日益兴旺,成为东边道商埠中心。清末,各地商贾纷至沓来,肩挑八股绳(柳条编挑筐)、手摇货郎鼓,向通化销售油盐、布匹、鞋帽等日用品,同时收购通化人参、鹿茸等土特产品外销。通化县江南二亩地(现通化市金厂镇)一带商业繁荣,酒楼店铺、杂耍三教俱全。通化设县治后,城内固定商号、店铺增多。</p><p class="ql-block"><b>三、商业兴旺,众多老字号鼎盛时期</b></p><p class="ql-block">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鼓励农耕,人口大增,商业繁荣,经营方式和范围由杂铺向专业化发展,陆续出现专业书局(书店)、磁器铺、照相馆、钟表店、眼镜铺、烟铺、肉铺等店铺,商业网络初具规模,所辖山城镇(现辉南县山城镇)和辑安(现集安市)成为重要商埠和物资集散地。通化县城商业贸易最为兴旺,最繁华商业区、大商号多坐落在东昌街、中昌街、震阳街。</p><p class="ql-block">西关闹市非凡,妓院、戏院、酒馆、旅店、烟馆、赌场俱全。永成庆、积盛和、和发信三大药铺,用通化盛产的人参、鹿茸、虎骨、熊胆等名贵药材及五味子、车前籽等中草药自制各种丸、散、膏、丹等药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南洋。集市贸易活跃,农历月逢三在东坝壕外、逢六在东门外大街、逢九在南门外大街集市,商品繁多,粮谷、蔬菜、瓜果、名贵药材等土特产。豆腐坊、酱园子、粉坊、油坊、酿酒厂、木材加工、家具制作、火柴生产等剧增。金玉记木器铺技术精湛,其家具生产和雕刻工艺品曾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p><p class="ql-block">1920年通化县城安装电话,结束驿马传信历史。1923年,通化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次年发电,县城内首次用上电灯照明。1930年“一九”汽车公司成立,汽车运输业逐步发展。据统计,通化境内当时人口增至23.8万人,全县工匠作坊320家,从业人员909人,手工业分会就达到20个之多,工商业日渐繁荣,成为东边道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昔日熙攘市井、辉煌的通化老城,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老建筑逐步坍塌、新建筑日益拔地而彻底消失,当年壮观气势被时代洪流冲得一干二净,变成了记忆,成为了传说,一堆碎片供后人捡拾。当下人未亲眼见过,印象只存在于“听说”和“老照片”里,穿越百年时空,开启尘封往事,寻其迹、考其源,从这些老照片中了解通化历史、通化老城概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