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赶着集似的看完了《山海情》,剧中的情节真实细腻,它们无数次勾起我的回忆,让我情不自禁的笑出声来或者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西吉县的一个小乡村,跟着爷爷奶奶在县城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上完高中,上大学后离开家乡,现在每年至少回去一次。我深爱着我那曾经被联合国定义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的家乡,我见证了她的贫穷,切身体会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各项政策的好,也看到了今日蓬勃发展的西海固。我想,昔日苦情又荒芜的家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肯定还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老家最缺的就是水,全村二十几户人家都在村里唯一一个水井里挑水,用来洗衣做饭饮牲口。很多小孩打小就学会了挑水,去时甩着前后两只空桶,等桶里打满水后,他们就吃力地挪三步歇两步,挑到家里,肩膀也被扁担压红勒出印记。</p><p class="ql-block"> 我妈说,以前我们村里屋前山后还有树林子,小孩子在林子里摘蘑菇,雨后捡了地达菜带回家包地达洋芋包子。90年代左右各家抢着垦荒,变山为地,植被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降雨量更少了,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低,农民一年比一年穷。我爸有手艺在外面能挣点钱,加之爷爷拿点工资,我家的状况还算可以,我们姊妹都能吃上小麦面,白点的做饭,黑点的我妈就加点糖或者想着其他法儿做成馒头或者饼子,印象中还不错。我记得有一次跟着到一个本家姓姐姐家玩,她发现一个小木柜子没锁,就偷偷撕了一口留给她爸爸的白面馍馍吃。自打那次我才知道她家里的小麦粉做的馍馍都是锁在柜子里留给家里出苦力的人吃,其他人只能吃荞面或莜面馍。其实那时候大部分的家里都吃不上小麦粉做的食品,甚至于别的也是很紧缺的。还有一次,我上小学的一个暑假,我跟村里的妇女到山上挖中药材折蕨菜,一起的一个女孩子拿出一个黄灿灿的碗大的玉米面馍馍,我之前没有见过也没有吃过,就想尝尝,于是提出用她的换我的小麦粉做的馒头,她欣然同意,她说他们天天都吃玉米面的馍馍,胃都泛酸。</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末,在我老家农村,秋收后到春播前这段时间农民都闲在家里。我家有了录音机,一个长方体的黑匣子,我爸接个大喇叭挂在家门口的电线杆上,摁下键全村人都能听得见播放的歌曲,纯情又甜美。我叔在乡上的信用社工作,他家是村里第一个买黑白电视的,我家后面也买了台十几英寸的,成为村里第二家买电视的。村里的人晚上吃完饭就到我叔和我家看《新白娘子传奇》。西北农村都用土炕,记得我家炕上炕沿上坐满了男女老少,地上还挤挤巴巴站着好多人,只为看只有黑白灰三色影视的电视剧。我那会还很小,站在上炕里(炕的最里面)跟着大人凑热闹。</p> <p class="ql-block"> “走咧,走咧,越走就越远咧……”剧中有这样一首悲情歌。九十年代在我们那边的农村经常听到类似夹杂着乡音的朴素歌,田间地头有人唱;冬月闲暇时刻,农村妇女坐在炕头就会给自己孩子唱这样的歌;也有几个女孩子、年轻妇女们聚在一起轻声唱的,男人们吼着嗓子边走边唱的,唱着辛酸,唱着期望。至于花儿,我小时候似乎不能明确分辨出来,我问爸妈会不会唱,他们仅能哼一两句。爸爸告诉我大姨唱得好,自那以后我一直想听听她唱的花儿。但是大姨家在另外一个县城,离我家远,加之那个时代交通不便,我们都极少见面。后来我又经常在外面,几乎见不到她,去年倒是匆匆见过一次,她都是当奶奶好几年的人了,老了,我也忘了曾经见面让她唱花儿的事情。我想,时代变化了,唱出的花儿的味道是不是也就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我家条件还算可以。就是这样,我上初中时除了校服,也没有多出两条其他换穿的裤子。但是总体上来说,农村的人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农民都吃上了白面,一年到头能吃几次肉,不少人家的土坯房改建成了砖瓦房,固定电话和自来水逐步走进农村。农村家长的觉悟也提高了,从现实更多的例子中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开始重视教育,大人们口口声声都说“再苦再累也要供养娃娃上学”,他们这样说的,也是极力这样做的。我们乡一户农民家庭出了四个大学生(其中一个是当年全县文科状元,两个考入重点大学)。他家在九十年代时特别穷,因为房子小,他们的炕都比别家的短,人睡在炕上腿都不能完全伸直,要蜷缩起来才好。他家四个儿子个个争气,依靠知识走出西海固,却不忘回馈家乡。老二不仅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带领亲戚朋友致富;老三继续教书育人,引导更多的人改变命运。在西海固,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更多的人在变,人们也在刻意改变那一方薄凉又深情的水土。</p><p class="ql-block"> 2000年以来,农村一天一个样,柏油路通到了村口,很多人家搬进了新农村,农民开上了小汽车,可以说幸福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灿烂。</p> <p class="ql-block"> 上高中那会我就想着考上大学走出山里,到有水的地方去。2003年非典那年,我参加了高考。那年数理化高考卷子很难,记得很多人出了考场都垂头丧气。我考得极差,勉强上了二本线,胡乱填报了志愿,犹豫不定,想补习又不想补习,一个假期躲在农村老家,心里烦透了。后来在我叔的劝说下没有补习,上了医学院。我家人送我去兰州,一路绕着山跟前行,越走山越大,心里真是拔凉拔凉的。本想离开大山去看看大千世界的美好,殊不知又走进了另外的山里。后来大学毕业到甘肃一个落后的县城工作,先后通过二次选调和遴选到省上工作,终于稳定下来。兰州也是个山城,南北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地形和我老家县城相像。兰州有山有水,城中人讲着兰州话或者普通话,率性地活着。我也是,真实得过着每一天,我觉得我是与山有着太深的缘份,更应当珍惜这份缘。</p> <p class="ql-block"> 1997年,那年我上初中。在福建对口支援宁夏的大政策下,我们西吉中学和莆田二中建立伙伴关系,莆田的十几名老师来我们学校支教,给我们带来新理念;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去莆田二中体验东南沿海城市的学校生活,收获满满。1997年我上初一,也就是从那年开始,我们每个班挑五六个学生与莆田二中同年级学生建立伙伴关系,互相通信交流。我的一对一朋友叫林美娟,我们基本一个月通一次信,主要谈学习谈朋友。那时候收到她的来信,包括其他同学一对一朋友的来信,我们都特别兴奋,大家围在一起看信,对信中的有趣的事情展开讨论。我们学着他们,买来印着各种图案的彩色信纸,小心翼翼写好信后叠成心形或者房子形或者其他形状,装在信封里寄到遥远的福建,并心心念念期待着下一次来信。后来,随着准备中考等原因,我们之间减少了通信次数,直到没了通信断了联系,其他同学也是在我之前和一对一朋友没了联系。我之前保存的信件也因后来上大学走了,我家里搬家弄丢了。但是,我一直记着她,很多次从百度里企图联系到她,架起我们俩之间的“闵宁情”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对于移民搬迁,我也很熟悉。我上中学那会就听说有些亲戚家要移民搬迁,后来也听说周围有村子整村搬迁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然,这个时候,牵往地的基础设施已完善,房屋、牛棚、活动场所等等也都已建好,搬迁户拎包入住就可以了。就</span>是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一些老年人不愿离开故土,但最终响应国家政策都搬走了。我记得我还劝过亲戚“去呀,为啥不去,那地方有水,肯定比咱这缺水的地方好”。再说呀,对我个人来说,我对银川一直心怀向往。上小学五年级时,我被学校选为少先队员代表同县里其他三名学生到银川参加自治区少先队员代表大会。那是我第一次去银川。记得我们刚到银川那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在接站人员的带领下,从车站坐班车穿过银川市街道。从窗户往外看去,在我的眼里,那是一个新的世界,柏油路上湿漉漉的,明亮又干净,街道两边绿绿的柳枝垂落下来,那意境太美了,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闵宁镇,我大概是2019年去过一次,镇子里马路整洁宽阔,马路两旁红色的楼宇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别致;村子里很多人家都种葡萄树、枸杞树、沙枣树,养肉牛。有的地方还能看到一片沙滩。联想到电视剧里初来吊庄的农民开荒种田的景象,翻看查阅闽宁镇的老照片,我不禁要慨叹,</span>贫穷与困苦始终没能打倒在荒芜中攀爬过的西海固人啊。闽宁镇,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真的是福建人帮助西海固人在干沙滩里建起来的金色家园啊。</span></p> <p class="ql-block"> 《山海情》剧中还有一个情节,大有叔家院子里晒了红红的枸杞,几个村民讨论要不要硫磺熏枸杞。这使我想起前几年去银川西夏区南梁农场婆家姐姐家见过的场景,听到的故事。2000年左右,很多西海固人主动寻求发展机会,在南梁农场买了枸杞地买了房屋,然后在那里扎根。五六七月份,各家院子里放满了镂空的筛子,筛子上铺着一层红红的枸杞子,甚是壮观。我第一次听姐姐说有些地方的枸杞子是熏了硫磺的,熏了的枸杞红得好看又不容易发潮生虫。我问他们熏不熏,她果断的说南梁台子上的人家基本不熏的。我听了很欣慰,我也果断地在村民家里买了几斤带给我的同事朋友。</p> <p class="ql-block">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这几年固原市的几个县区、移民搬迁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那些无奈,那些挣扎都沉淀成岁月的记忆。如今,农民过上了好日子,生态修复了,到处还原了绿水青山的景象。西海固狠抓“志智双扶”,比以往更加重视教育,很多学生很多人都走了出去,走向全国各地。也有不少人来到西海固,在这里扎根,和本地人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 不管走到哪里西海固人能吃苦、踏实的本性没有变,我们始终怀着感恩的心,不忘初心,不忘来路,永远感念福建人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思改变。希望留在本土的家乡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祝愿在外的游子,永远保留西海固人吃苦耐劳和踏实的本性,被世界温柔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