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理发师” 这个职业在古代怎么称谓?</p><p class="ql-block"> 只要你读过《窦娥冤》、《桃花扇》这些元曲或者明清小说,你一定知道,古时候其实他们的社会地位都十分低下的,叫做“待诏”。从“待诏”到“理发师”,那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事,西方的发型技术流入中国后才有的称谓,“理发师“往往要有精湛的技艺,要向师傅认真学习多年,悟性要求高,出师之后才能开门店的。</p><p class="ql-block"> 乡间理发师大多是男角,我们小坝出名的就有两个,一个是彭家“娃子”,经营地点在下头街桥边;一个是刘家“官保”,经营地点在上头街。</p><p class="ql-block"> 认识他们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之前呢,不会舍得钱找他们理发的,因为没有钱。我们家塘坎村,属于小坝黄泥大队。村里大人们基本上都会理发,大家“集资”买一个推剪,谁家的孩子都可以剪,天晴的时候,趁出来晒太阳的机会,就在李子树脚摆几个凳子,发长的孩子们都围了上来,理了一个又换下一个,哪怕很多时候由于推剪用得老化了,把头发扯得老痛老痛,依然坚持在村子里剪。如果谁的头上虱子、“几子”(白色的虱子蛋)太多,那就用一把剃头刀,直接就把老袋刮成“光胡芦”。这一招,我爹也会。</p><p class="ql-block"> 我工作后,理发除了“官保”就是“娃子”,一理就是二十年。现在,他们都已经六七十岁早也没有做这个行当了。前些天我在街上遇到娃子,他拉着我的手摆了好半天,实在太亲热。他告诉我,他儿子、姑娘家的娃娃些全部都上大学了,而且有两个都工作了。————小坝人爱和我讨论的话题就是,有多少孩子读书,多少孩子上大学,多少孩子参加国家工作,并以些为荣的。所以对于之前的“老毕节”市而言,文化区在海子街,而海子街的文化区又在下半区,即小坝。</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我离开小坝来到毕节谋生,偶尔回去的时候,只要头发稍长点,还会去官保家或娃子家理发。</p><p class="ql-block"> 我爹直接不在毕节理,坚持回小坝去,隔两三个星期,他就要去理一次。早晨起床的时候,他往往会问我:</p><p class="ql-block"> “你哪哈去小坝?</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他在想,如果我回去的话,就蹭我的车去,这样就节省钱了,只花费理发的钱。理发的钱从两角,涨到伍角、一块、两块、五块。其实呢,我并没有事要去的意思,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心愿,就告诉他:</p><p class="ql-block"> “咦!正好今天要下小坝去,你有事啊?“</p><p class="ql-block"> “我就说如果你去呢,我陪你去,我去找小官保剃个头发刮个胡子,长了。“</p><p class="ql-block"> “好啊,马上吃了早就走。“</p><p class="ql-block"> 我爹压根不会想到我是骗他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小坝,他就去理发刮胡子,我呢,暂时离开他去找个人吹牛,等他大约整完了,接他。其实往返的油费都是几大十呢!完全可以在毕节的理发店里舒舒服服的坐起理的。但我爹相信,蹭车去小坝理很便宜。而且,还可以去见见他的老朋友些。</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我爹已经走了半年了。</p><p class="ql-block"> 我爱去拍小坝的理发师些,拍他们的时候,常常想起我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