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记忆 <h3>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几十年过去了,作为曾经的知青,每个人对那段历史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记忆。这些年,我不但依然还保留着当年一些物品,在网上、旧书市和地摊上还陆续收集了有关知青的一些资料、物品和书籍。简单整理一下,编成美篇,与大家共享。</h3> <h3>毛主席关于青年问题的论述和指示,奠定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理论基础</h3> <h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终于七十年代末,历时二十多年。“文革”一开始,一些早期下乡的知识青年回到城里造反,要求返回城市。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领导小组联合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知识青年必须坚持在农村“抓革命促生产”</h3> <h3>中共中央、国务院处理知识青年串联、请愿、上访的通知</h3> <h3>1968年,毛主席的《12.21指示》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高潮</h3> <h3>“老三届”下乡之后,连续几年初高中毕业生分配的重点都是农村和边疆</h3> <h3>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了党政机关的重要工作</h3> <h3>“知识青年”成了一代特殊青年的称谓。“知识青年”有了社会地位,也被载入史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档案袋》里就装着这一代特殊青年的历史</h3> <h3>《毕业生登记表》是知识青年走上上山下乡道路的开始</h3> <h3>《上山下乡申请书》</h3> <h3>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上山下乡也要履行政审的程序</h3> <h3>有的地方,不光政审,还要进行体检</h3> <h3>通过审核后,送一张《喜报》,让你感到光荣</h3> <h3>《上山下乡通知书》</h3> <h3>《光荣证》是与《喜报》和《通知书》一样的东西。从此开始了一个人知识青年的生涯</h3> <h3>发给知识青年的“红宝书”</h3> <h3>发给知青的毛主席像章</h3> <h3>《下乡知识青年证明信》是确认知青上山下乡时间的依据</h3> <h3>拿着这个注销了城镇户口的《介绍信》,落户农村,知青进入广阔天地。</h3> <h3>上山下乡有多种渠道,多个途径。有集体去的,有个人去的;有的到了兵团、农场、林场,还有的到了郊区、农村;还有人回老家投亲靠友</h3> <h3>对自己到农村落户的知青,国家发给路费</h3> <h3>《知识青年登记表》</h3> <h3>《知青证》《光荣证》相当于知青的身份证,有很多的用处,因此,丢失了还要开《遗失证明》</h3> <h3>遗失《知青证》知青的下乡时间证明</h3> <h3>为了便于对知青的管理,要为知青建档立卡</h3> <h3>知青已经下乡了,为了“更好地对其培养教育和使用”,还要进行政审</h3> <h3>《调查表》由知青家长单位填写完毕,放入知青档案</h3> <h3>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成果如何,看一看知青的年终鉴定</h3> <h3>在农村,知识青年是政治运动的主力军。这是一个知青写的批判稿</h3> <h3>“扎根农村干革命”-----一个知识青年的决心书</h3> <h3>知识青年也划分等级。“黑五类”及“走资派”的子女被称为“可教育好子女”,与“根红苗壮”的工农子弟在招工和招生上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比例。“文革”后期,一些曾经被打倒的干部被解放,他们子女的家庭出身也得到了重新认定。这样的通知书让那些背过家庭历史包袱的知青如释重负</h3> <h3>与那些错划的“黑五类”不同,我父亲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反革命。这是他的《五类份子摘帽审批表》(那时没有复印机,都是手抄之后加盖公章。这个表是大队革委会从长春市公安机关档案抄回来之后,我又抄的)。有了这个审批表,我也摘掉“可教育好子女”的帽子</h3> <h3>知青在三大革命斗争中成绩显著,光荣出席了知青代表大会。这也是一个知青的荣誉</h3> <h3>那时的户籍制度很严,限制人口的流动。知青在城里有家有父母亲人,但是,因为户口不在,也不能长期在家居住。因此,有的地方的知青回家过年要由所在地开具介绍信,到派出所登记,以证明其身份</h3> <h3>在兵团、农场(林场)的知青,属于职工,有定期的探亲假。因此,回家探亲必须先打报告,经过组织批准,才能回家</h3> <h3>探亲假以外,兵团、农场的知青平时不能随意回家。遇到特殊情况,也得办理手续,获批后才能回家。这个知青母亲病危,家里发来电报。他写了报告,向领导申请回家,获得了批准</h3> <h3>这个知青因为表现好,被列为建团对象,即将进入共青团的大门</h3> <h3>知青的《入团志愿书》</h3> <h3>1974年大中专招工农兵学员。招生采取推荐选拔的方式来进行。这是一个知青的体检表、政审表、登记表</h3> <h3>知青要想取得上学资格,先要经过群众推荐,由贫下中农评议</h3> <h3>这是生产队的评议记录</h3> <h3>这是大队的评议记录</h3> <h3>大队的评议加盖公章</h3> <h3>与招生一样,招工也要由基层推荐。这是一个大队的推荐报告</h3> <h3>为了缓解知青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逐步放宽了知青回城的渠道。知青因家庭生活困难也可以申请回城</h3> <h3>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华,有的人耐不住寂寞,就地结婚。这是一个县知青在农村结婚情况的统计表</h3> <h3>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很多在农村的已婚知青也都陆续回城。这个登记表显示:他1962年下乡,1963年结婚,1981年才被批准回城</h3> <h3>知青抽调回城时,共青团员要转移组织关系。这是一份《组织关系介绍信》</h3> <h3>那时,户口几乎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死存亡。这是知识青年回城的户口《迁移证》</h3> <h3>回城知青的《固定工调配证》</h3> <h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持续多年,知识青年数量究竟是多少,由于统计的方式途径不同,一直没有一个权威的准确详实的统计数字。最终的数字就像这张空白的知青情况统计表一样</h3> <h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数量可观的知青。知青在农村少则一两年,多的几十年,这些年算什么?经过知青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间计入连续工龄的结果</h3> <h3>虽然离开了农村,对当年知青用过的物件我还情有独钟:这个破旧不堪的洗脸盆,是我在旧物市场淘来的</h3> <h3>集体户的账本——红色的账本是我曾经掌管的,账页已经没有,只剩下了红塑皮</h3> <h3>这两个是在旧物市场淘的</h3> <h3>这几个笔记本是我的知青日记。里面的每一篇都能唤起我对往事的回忆</h3> <h3>大队奖给我的笔记本——这是我留存的唯一一件奖品</h3> <h3>没有了内容的“两地书”。信没有了,仅剩下了几个空信封。那时,交通和通讯不便,相聚不过几十公里,一封信却要辗转几天</h3> <h3>那时寄信都喜欢把邮票贴在封口,是怕信掉出来。这样私密的信件更要把口封严</h3> <h3>我下乡时与集体户同学的合影。下乡五年,我没有留下一张个人照片,也没有一张在农村时的照片</h3> <h3>知青用过的笔记本</h3> <h3>除了这些个人的物品,我还收藏着其他一些物品。<br>这是知青给贫下中农的《新年贺辞》</h3> <h3>每到过年,各级组织都给知识青年发《慰问信》。《慰问信》多种多样</h3> <h3>赠送给知识青年的笔记本,很多的封面都印着毛主席手书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h3> <h3>活学活用讲用会是那时的时髦。老贫农不但是主角,还担任集体户的贫农户长</h3> <h3>我下乡插进的第一个集体户是德惠县的先进典型,这里面也有这个集体户的讲用材料。那时,我们刚下乡不久,所以,材料里面没有提到我们。这本《材料汇编》是我在古玩城的一个地摊上看到的。第一次看到,我没有仔细看,一问价,感觉太高就放弃了。过了一周,在这个地摊上再次看到,我就翻开看了看。一看目录,令我怦然心动——没有讲价,给钱就拿了回来。之后我发到集体户群,那些老户友都很惊奇。就连参加会议并讲用的老户长手里都没有留存</h3> <h3>我们大队也是“再教育”的先进典型,这里也有我们大队党支部的经验材料</h3> <h3>知青代表大会的代表给毛主席的致敬信</h3> <h3>知青办是知青工作的管理机构。公社知青办原来叫“五七连”,管理知青和五七战士。后来,五七战士都回城了,就改成了知青办</h3> <h3>加盖知青办印章的知青办信笺稿纸</h3> <h3>知青办印章</h3> <h3>内蒙古知青办印发的年历片,很精美</h3> <h3>知青用的票证</h3> <h3>邮票《知识青年在农村》</h3> <h3>唱片《奔向广阔天地》</h3> <h3>《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系列连环画这个系列连环画很多本</h3> <h3>以知青为主角和宣传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连环画</h3> <h3>反映知青生活的话剧《山村新人》的剧本和节目单</h3> <h3>下乡知青办的小报</h3> <h3>兵团知青的小报</h3> <h3>我们走在大路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