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黄

树木人生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4061095</p><p class="ql-block">制作/李贵生</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p><p class="ql-block">模板•音乐/寒食• 晋剧曲</p> <p class="ql-block"> 摊 黄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摊黄,也叫摊和或摊折饼,静乐方言语,由于地方差异,风俗的不同其叫法不一,但其做法基本相近。黄这种食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民间盛行,并享用这种美食,是家喻户晓不可缺少的年货,或走亲窜友的高尚礼品。</p><p class="ql-block"> 快过年了,人们早已忙了起来,摊黄、做豆腐、蒸馒头、做枣排、榨油果等,忙忙碌碌备办年货。其中摊黄是一项既繁琐又隆重的任务,每当腊八过后,人们开始精心策划,首先买米磨面。然磨面可不是一项简单任务,七十年代以前家家用的是传统的石磨,磨一百斤玉米需三四天,并且是起早搭黑,不辞劳苦。数九寒天,手脚冻的发麻,令人疼痛难忍,但过节气氛催人奋进,能扛起磨棍的都在轮流应战。虽如此,磨好的面粗糙无比,食用时口感不良。七十年代后期有电磨后人们都方便了很多,磨好的面质细腻,便于操作,口感特别好。待料备办齐全后,首先是约鏊,这工具不是家家都有,大一点的村四五盘,小村一两盘,早年是单盘的,后期有双盘的,双盘的相对来说要好使,但必须提前预约。有些时候赶上高峰期,按排队顺序等六七天才能轮到,当这个时候只好做其它方面的事情,只好耐心等待。</p><p class="ql-block"> 摊和的前一天到了,这一天先把磨好的面拿回家放置在热炕头上预热,然后熬黄米面糊糊,早些年条件不太好,只能用玉米面来熬糊糊,相对来说用黄米面糊糊做成的黄口感香甜,有弹性且漂亮,金色澄澄。用一份的黄米面做糊糊,那么玉米面或黄米面需这样的三份,将面糊糊放置于盛好米面的大筐之中,先搅拌均匀,再用手揉成软面团,然后一一放入准备好的大缸或高瓮之中。这工作人们不敢怠慢,需趁热打铁,凉了会影响发酵,所以男女齐上阵速战速决。加盖后,高瓮的周围用棉被围的结结实实,再用绳子绑好,烧火加热让其发酵。</p><p class="ql-block"> 高盆香味门前溢,黄饼飘芳也迎春</p><p class="ql-block"> 年画沾张增气象,全家老小喜盈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次天晨起第一项任务就是抹鏊,先和好泥,找几根铁棍,架在锅踏上,然后把鏊子放置妥当,再用些瓦片或石片把缝堵好,最后用泥摸光滑。这项任务就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面发酵好了,已经从瓮的边沿溢了出来,直冒泡泡,证明发酵效果最佳,用大勺挖出一至两勺,加适量温开水,把配好的碱水和糖精水按一定的比例加入,搅拌均匀即可。</p><p class="ql-block"> 开摊了,先用原来制好的麻刷子沾上麻油泥在鏊上反复擦几回。将面糊倒上去,一阵“吱吱吱”作响,然后再进行下一个。一般一套鏊子四个一组,第一轮完毕后不能休息,马上开始下一轮的忙乱。掀盖、铲边、对折、取和、擦鏊、倒糊、加盖(掀盖),这样轮流交替往复。</p><p class="ql-block"> 配合好摊好,火的大小至关重要,大了就糊了,小了不够火黄就难以蒸发,摊出的黄死干片并且酸味太重。因此人们在业余之时会准备一些烧过的煤炭,在这个时候起到它的作用。火大了盖几铲,火小拉风箱,这便是最好搭档。</p><p class="ql-block"> 开摊的这一刻摊出来的黄不太好,火大火小 、碱大碱小、或太甜、太薄、太厚,待人们根据情况调整,正常运行时,摊出的黄恰到好处,既可口又漂亮。这个时候要孩子们把热腾腾的黄送往左邻右舍,让他们分享。家家如此,户户都是这样。和睦相处,有福共享,情意深长。这一天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吃个够,刚才做的还有些不够满足,于是加点油叫油黄,或夹些肉馅叫肉黄,花样多多。</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大人们轮流上阵,小孩们则端着盘子往凉房送,一整天跑个不停。这项任务全民总动员忙碌一整天,有时则要加班加点。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家庭人员的多少,人少则少,人多则多。少则一小瓮,多则一大瓮或两瓮。待黄凉好后便藏于瓮中,以备后用。大部分的人家还要把黄放在小篓里挂在屋檐下,这是第二年春天的干粮。下学了拿回几个,姐弟们共同分享,酥脆香甜、味美可口。正月走亲串友,除带一些花馍油糕外,黄也勉不了带一些。黄在六七年代是一种年头过节的首当食物。</p><p class="ql-block"> 正月将尽,气温回升,冰雪融化。瓮里的黄在冰雪融化之中,孩子们特别喜好吃这种带有糖水的黄,甘甜如密,消热泄火,可口清爽。</p><p class="ql-block"> 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步改善,食物丰富多样,黄不再是依赖的主食,偶儿有极少数人家少量做做,摊黄不再是家喻户晓,这种传统手法渐渐淡忘。到现在以进入市场,只有个别专业者做成买卖。</p><p class="ql-block"> 每当从超市买回黄,不勉要回忆过去摊黄热闹非凡的生动场面,以及人人参与的快乐激情和过节的热烈气氛。记忆犹新之事很难忘却,但又一去难复。我想这种传统的工艺做法,既环保又安全,美味清香的绿色食品我们还是不能把它丢掉。</p><p class="ql-block">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明续相传。</p><p class="ql-block">大地家园人物茂,一方水土一方缘。</p><p class="ql-block">一朝天子一朝臣,富贵贫穷启后乾。</p><p class="ql-block">秦汉宋清名誉传,风流人物看今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鏊子的由来(摘自百度)</p><p class="ql-block"> 鏊子,顾名思义,是形同大龟而来,大鳌而得名,中高边低。在沂蒙山腹地深处,有一个天然的石之鏊子。有三条腿,大鏊仰头东望,相望大海。大诗人李白有诗一首:巨鳌来斩海水动,鱼龙常走安得宁。沂蒙山有巨大的乌龟,故为“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据文史记载:鳌,是“海中大龟”,巨鳌在渤海“戴三山”,可知这三山之重,大龟有承天之力。</p><p class="ql-block"> 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当人类开始在地球上刚刚繁衍生息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意见不合打起仗来,最后的结果是祝融打胜了,被打败了的共工不服,盛怒之下,一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支撑天地之间的大柱子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窟窿,地也陷出道道大裂纹,山林燃起了大火,洪水也从地底下喷涌而出,豺狼虎豹趁机出来吞食人民。</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场空前的大劫难,女娲娘娘无比痛心,顶着劈头盖脸倾泻而来的冰雹,到山上挖掘彩石(传说中的济南彩石镇)炼制补天的五彩石,但是因为没有支撑天的柱子,怎么补天也无济于事。</p><p class="ql-block"> 话说在这场大灾难中,鳌逃到琅琊地界。</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鳌是龙的长子(后人传说的独占鳌头就是说的鳌),长着龙头,龟身,麒麟尾,四条腿长得特别长,当天崩地裂的大灾难来临时,许多爬行动物纷纷灭绝。鳌将头脚身躯缩进甲壳里想躲避这场从天而降的烈火。但是大火将鳌的甲壳烧得通红,鳌也因此动弹不得,即将奄奄一息。</p><p class="ql-block"> 大火过后,躲在山洞里的村民看到遍体通红的鳌,连忙想寻找水源给鳌降温,可是周围的河水都被这场大火烤干了。于是将藏在山洞里的小米粥端出来泼在鳌的甲壳上。</p><p class="ql-block"> 这小米粥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口粮呀,但是为了救鳌,村民们啥也不想就奉献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小米粥降温的鳌活过来了,甲壳上的小米粥也被烤成了薄薄的一层。饥饿的孩子们饿不择食,拿起从龟壳上的这些薄饼就吃,感觉还很不错。</p><p class="ql-block"> 鳌很受感动,为了救苍生于水火,鳌找到女娲,愿意将自己的四条腿贡献出来作为擎天柱撑起天,让女娲可以修补天上的大窟窿,于是女娲女娲立即祭起倚天宝剑,将鳌的四条腿砍了下来。用鳌的巨足将天立起,完成了补天立极的大业。这就是断鳌立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女娲忍痛将鳌的一条腿连根砍掉时,鳌疼的汗流浃背,女娲娘娘也于心不忍:要是将鳌足都砍掉,那他以后怎么行走,于是在砍其他三条腿的时候,就给留下一些。当四条鳌足撑起天后,因一条腿长一下,其他三条腿短一些,从此天开始向西北略微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东南汇流。</p><p class="ql-block"> 完成补天大业后,鳌因为没了四足无法行走江湖,就默默来到琅琊城下,用身体托起这座城,决心用自己的身躯守护着这里善良的人们,这就是临沂龟驮城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临沂城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有位权威人士曾经预言:全国有四大震点,临沂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其它三处都震过了,只有临沂安然无恙。据说就是神龟在守护着临沂呢。</p><p class="ql-block"> 琅琊的人们为了纪念神鳌,就用石头凿成鳌的样子,因鳌为了顶天立地贡献了四足,只留下短短的三只小脚,于是凿成的石鳌只能是三条小腿。人们用石鳌烙制用小米粥摊出的煎饼作为主食,是为了牢记神鳌的现身精神,吃了煎饼会浑身充满力量,也成就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p><p class="ql-block"> 小米粥救神鳌的故事也感动了女娲娘娘,她化身老妪到了救神鳌的小村,教村民铸铁,用铁打造成神鳌的样子,从那以后用来摊煎饼的石鳌就成了铸铁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鏊子,村里的人们于是建老母庙祭拜教会他们铸铁的老妪,因此这个村子因为有了老母庙才叫老母殿子村。也就是现在的劳模店(以前的文章曾写过改为劳模店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后来老母殿子村的鏊子、铁锅等铸铁件行销全国,有临沂人的地方就有了煎饼。“家家只鏊子,户户烙煎饼”已经成为沂蒙山区独有的风景线,沂蒙煎饼也因为是世上唯一包容性极强的食品受到大众喜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创2020年12月30日更新22年元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