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抱着生活要减法的原则,昨天和夫人翻箱倒柜地收拾东西,仅客厅就堆了小山似的,最终大部丢弃。那些过时的“专业”书籍,可用可不用的大小物件,皆忍痛割“爱”… …</p><p class="ql-block"> 忽然,一本36年前的自制的画册,映入了俺的法眼,真是件得来不易之物啊。由于年代较为“久远”,又保护不当,手摸画册就感到着潮乎乎的,还有一股霉味。有的纸页已经碎片化了,几幅亮光纸上的钢笔画作,黑色线条一触即为粉墨,遗憾地成了“废品”。不过,有二、三十张画作仍还有影有形,拍照存留没有问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到手里的片片纸页,</span>就像看见几十年未见的生死兄弟一样。诚心论,它们的艺术价值不算高,但精神层面的热度照烤着我,还是蛮震撼的。我赶紧唤来曾四年同窗夫人一同观看,不免一阵唏嘘,画里记录的那些事她应当是熟悉的。 </p><p class="ql-block"> 这本画册里多为1979—1984年大学期间和刚工作时的钢笔速写小品,且画的边角都有记录说明。我曾在大连市不少著名标志点都有写生,比如要上街或出玩,随身带有速写本,用十来分钟就可以描绘一处的街区或景点。学校或班里搞什么活动,有条件的话现场也来画两笔,类似记日记,无非是用画笔记录生活罢了。1983年分到青岛海军704厂,业余时间多是玩玩篮球、足球、乒乓球,但也耗不尽单身汉们的精力,我就参加了市北文化馆陈锡岩的水粉画学习班… …那时候干什么都兴致勃勃,身体就像是一部马达!后来发现,手头上有一些画作,常被丢弃,有道是“废画三千”,但也觉得可惜,干脆就整理了一些。尽管如此,绝大部分作品都不知所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册子”能留下来算是幸运,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由于是画而不是文字,能给人以许多的想像和回忆空间,我想通过画面的“描述”再“复原”一下文字,分为四个部分,《青春速写》——活动篇、美丽校园篇、城市记忆篇和风景篇,当个乐。</p> <p class="ql-block"> 这本画册应当是1984年整理的,因为作品止于那一年。画册幅面约350cm*500cm,外用厚实的牛皮纸包皮,麻线装帧,里面是几十页彩色的美工纸做底衬,然后用照片卡角固定作品,画作依照年月顺序排放,有个别自认为是重要的作品,还用薄的保护腊纸覆盖… …然而,岁月这把刀把它“破了相了”,我只好苦笑着说,这就叫“残缺美”!</p> <p class="ql-block"> 这幅钢笔画是海边黑礁石滩上的一群年轻人,仲秋的篝火映在脸上… …好在有薄纸覆盖保护,笔迹还算清晰,就是有霉印,影响了画面的整体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炭笔画,下面注释的是:“为七八级同学同名小说做题图”,我想起本电子工程系有位才华出众的“文艺青年”,写了一部中篇小说《月圆时》,描写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校园故事,当时基本完成,希望我为他做小说的插图以使作品更丰满,这是样稿。</p> <p class="ql-block"> 这幅就是上面那个在海边的钢笔速写,标注的是1980年9月23日,题《月火歌》,记录是这样写的:“今天我们792全体学友,高举火把,行至海边,架柴点火,同歌舞,度佳节”。</p><p class="ql-block"> 那天是中秋节,天傍黑,电子792班男女三十多号人,排着队,捧着柴火,举着火把,唱着苏联歌曲《青春之歌》——“以轻快的步伐向前进,我们不怕任何障碍… …”奔向了漆黑的海边。很奇怪,大连海运学院海边的石头都是黑乎乎的,大伙找了个背风的石窝,纷纷攀到岩石上围圈坐立,勤快的同学早就点起篝火,分发了月饼,就进入了文艺表演的时间。那时候的大青年还是比较腼腆的,当时几个同学演唱的歌曲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资深班长丁理明的《金日成将军之歌》,乒乓高手涂建华的《美丽的心灵》,才女刘慧的《喀秋莎》,这些歌曲自然成为792班以后几十年后的保留曲目… …</p><p class="ql-block"> 我现场拿出速写本,忙着记录下来。现在看来线条还凑合,月亮挺夸张,篝火表现和人脸的映照不太充分,但点到为止了…遗憾我现场没有表演什么节目,据说是“没有心情”,哈哈!</p> <p class="ql-block"> 这副速写画的日期也是9月23日中秋节。记得晚上电子工程系的篝火晚会是在“自习楼”门口举行,灯笼高悬,彩旗高挂,看那倾斜的灯笼,就知道当天的风挺大,火焰冲天,气氛也很热烈。奇怪的是我们班的活动疑似与系里的活动有冲突?模糊的记忆在这里卡了壳!相对合理的解释就是我首先匆匆“参观”了前者,然后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后者,因为后者是有月饼分发的… …别自己臆想了,还是请老童鞋们帮着理清吧。</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1980年中秋节前准备活动的现场速写,地点是教学楼一楼的的一个资料室,当时是个晚上。画面有字为证:“为了过好中秋佳节,文娱爱好者兴致勃勃地准备游艺玩具,还有许多奖品放在桌子上,待发给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当时,系里计划在仲秋晚上搞一个游戏室,有几款游戏项目供大家娱乐,其中一款游戏是我设计的,名字叫“通过封锁线”,即在一个沟壑纵横,碉堡林立的仿真沙盘上,一条蜿蜒曲折的艰险的小路(其中有一根铁丝),一名侦查员(模型上做个套环)要机智地穿越,规则是由起点到达终点,一要限时,二失误要少于三次,一旦套环和铁丝相碰,则岗楼或碉堡里将有“火舌”喷出和“哒哒哒”的机枪扫射。这个游戏道具制作精良,现场感强,玩起来挺紧张,也很刺激。我请了我班素有动手能力最强的张双喜(近前的带眼镜的瘦青年)和姜子旦两位好友,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发挥了工科大学生的优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工艺上孜孜以求细,</span>道具巧妙而逼真。闪烁的发光“火舌”、“哒哒哒”的机枪声,是根据《电子线路》中的振荡器原理搭建的电路实现的,那声光简直就是惟妙惟肖,是系里当晚所有游戏中最黑的科技了。奖品好像是我和杜金成前几天采购的,多为石膏材质的艺术摆件(在画的右上角桌上可见),记得其中有个高大的断臂维纳斯是一等奖,挺贵的。纸张、颜料、板材、电钻、烙铁、电子元件等等材料和工具的准备也是一应俱全,可谓“投入”不小。</p> <p class="ql-block"> 这副画也是现场速写,可惜由于残缺,可辨认的是画的命题:“绿色”,以及“愉快的五月夏游”,日期应在1981年5月的一个周日。这是一起班级的郊游活动,地点在学校东部的山区,那里有一大片茂密的树林,山间有一座不大不小的水库。细看画里,男男女女,人影攒动,遮阳伞具、塑料垫布、锅碗瓢盆、美食佳肴都带全了。一组一组的,有的围坐打扑克,有的吃吃喝喝,有的聊天,有踢毽子做游戏的,还有躺着观云望天做美梦的,多么<span style="font-size: 18px;">休闲的好去处啊。记得到水库取水时,被一个年长的水库管理人员强硬拒绝,理由是这个水库是大连的战略水库,不能污染,所以无关人员不许靠近。我们是上午去的,下午回来,大家酒足饭饱尽了兴,在那个年代的那个条件下,也算是一次物质和精神的美好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2年中秋节所画,记得当年大连市大专院校搞了个美术联展,我画了一幅《这里曾埋葬过烈士》国画作品:一群大学生在山野间游玩,无意碰上一座坟茔,细看是座烈士墓,风化的墓碑上记载着烈士的事迹,年轻的人们顿时肃然起敬,献上山花…这副钢笔画也许是创作前的构思草稿,也许是有目的临摹,应当找灵感的热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