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大半生,走过好多好多的路,看过太多太多的风景,去过许多许多的地方,品尝过无数的味道……但我的记忆深处最美的还是黄陵的味道!</p><p>黄陵的味道,不似南方的腻,不似北方的酽,不似川渝的麻,不似湖南的辣……自然,和顺,浓郁,纯正。</p><p>朋友,外地人。走完《黄陵一个有味道的地方——黄陵味道之美景》时,她似乎不服的说:"你们文化底蕴深厚,风景迷人,可美食没我们有特色吧?”我回敬她:“我们黄陵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然也是美食的发源地。你们那美食都是以我们美食为基础吧?”这话虽然有几分调侃,但从黄陵美食的包罗万象,南北包容看这话也有几分可信。</p><p>说笑中领着朋友开始了美食体验之行。</p> <p>黄陵小吃</p><p>岁月的长河中,智慧的黄陵人以各种粗粮为原料细思巧作,融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一道道小吃中,一代代口口相传,困难年代为裹腹度日,今天却吃的是远古的味道,传承的味道……</p><p><br></p> <p>油糕 软馍</p> <p><br></p><p>聪明的黄陵人用同一种食材软糜子做出了不一样的美食。</p><p>软糜子子用碾子碾成软米,浸泡一宿,再碾成面粉,然成角子,发酵一晚。发酵好的角子蒸熟整理成长条,冷却,切成薄片油炸即油糕。发酵好的角子包上用蛮豆和红枣煮的馅,底部垫上梨叶蒸熟为软馍。</p><p>小时候,每逢过年的时候才会吃到,等到那天炸油糕蒸软馍的时候,我就不出去玩,就在家等着,炸好的油糕再能撒点白糖,刚出锅的软馍能沾点蜂蜜那真是过年呢,也因为这让年有了期盼,有了甜美!</p><p>几十年过去了,在田庄街上塬组葛云霞家的软馍又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葛云霞得传了母亲做软馍油糕的秘诀,常年做软馍油糕。我和朋友跟她学包软馍,我还没看清步骤她已经包好了,她一天能包近千个软馍。农闲时节村里村里的巧媳妇都会来帮忙包软馍。葛云霞二十四年妇唱夫随,每年做两三万个,卖的都是回头客。老公虽是“总经理”却只是打下手,一家人恩恩爱爱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朋友说这软馍里有一种爱的味道!离开时热情的葛云霞给我们带了软馍油糕,我们留了葛云霞的电话(18220118831),怕吃了再惦记!</p><p>如今油糕软馍不再是过年才能吃的美食,而是馈赠亲朋的礼品!"蔡和平油糕”已为黄陵地理标志性产品远销四面八方!</p> <p>黄黄馍</p> <p><br></p><p>我一直觉得黄黄馍是油糕软馍的“跟班”,“姊妹”。黄黄馍是用硬糜子做的,程序如油糕软膜,只是把发好的角子加水搅成稠的迷糊状,再用一种叫做“袄”的东西滩成圆形,对折成半圆形。如果黄黄馍再夹两片油糕,那真是“绝配”,“亲姊妹”!</p><p>在生活困难的时候,过年会做很多的黄黄馍,几乎是一家人近半年的吃食。有了它我们不再忍饥挨饿!</p> <p>饸饹</p> <p><br></p><p>黄陵饸饹多以荞面为原料也可以用玉米面,小麦面等,经和面,将专用“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或压或旋转,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装一窝子,压一锅,装一窝子,压一锅,细细的如米线般地的饸饹面,丝丝不粘,线线不断地,任锅里煮,笊篱捞、筛子盛。可以凉拌,可以浇豆腐胡萝卜等素臊子。吃饸饹最过瘾的吃法老碗一端圪蹴在院外,几大口一碗不必在意吃像。</p><p>过去在农村哪家婚丧嫁娶,上梁打顶的时候,全村人做饸饹、说饸饹、吃饸饹的场面、作派和声势,简直可以让你欣赏到一场貌似规模宏大的饸饹面交响曲,可惜现在很少见了。小小的饸饹面折射出老风俗、新习惯、吃文化、吃文明。</p> <p>糖油糕</p> <p><br></p><p>小麦面在开水锅里搅成偏软的开心面团,把你爱吃的或红糖或白糖及果仁馅和生活的幸福包在里面,让它们在沸腾的油锅中欢快的翻腾……咬一口,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甜在日子里。甜在生活中!</p> <p>豆食(豆豉)</p> <p><br></p><p>这曾经是季节性很强的小吃,在农村只有到了腊月并且说腊月初八做的最好吃。</p><p>把豆子浸泡,煮熟,放瓦盆中盖好用棉被包严放在很热的炕上发酵五到七天,能拉出很长的丝就算发酵了,再拌上盐,花椒粉,辣椒面即成。或团圆晒干或抽真空冷冻保存,用肉一炒加馍或拌饭一吃不忘。</p><p>黄陵桥山街道办马山村李晓红的豆食已注册“红嫂”商标。李晓红高兴的说,做豆食是她婆婆传的手艺,到她这辈已做了十几年了,她每年从八月十五就开始做直到过完年。她精挑细选黄豆,用上好的辣椒面,花椒,麻椒粉,每年做万余斤豆食,线上线下供不应求,这两年已经远销海外。尝一口确实与众不同!赶紧记下了李晓红的电话:15929851875</p><p>好客的李晓红还送了朋友两袋豆食!</p><p>现代营养学表明,经过发酵的食物不但增加食物风味改良口感还会产生许多对消化有益的酶。并且发酵改变了很多食物的质地,食物结构变得更疏松,更有利于消化吸收和利用。</p><p><br></p> <p>猪灌肠</p> <p><br></p><p>把猪血荞面按一定的比例放入花椒面等调料搅成糊状,然后灌入洗净的猪大肠里,放篦子上蒸一个小时,正宗的猪灌肠出锅。放入葱姜蒜辣椒面翻炒,猪血的预防贫血、延缓衰老的功效和荞面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营养神经、改善失眠多梦,美白皮肤,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完美结合,配以花椒辣椒祛风除湿,堪比食中尤物。</p><p>在过去只是农家自己作,如今已登上大雅之堂!</p> <p>耳朵套</p> <p><br></p><p>炒耳朵套端上来,朋友惊讶的说:“还真是像呀!”“我试戴过,刚好!”我说。记得我几岁的时候,我看妈妈把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然后用大拇指往下压食指往上推几下就捏一个,妈妈说这就是耳朵套,我趁她不注意就拿了一个戴在耳朵上……</p><p>朋友刨根问底,我告诉她“在远古时代,古人们冬天用兽皮做成耳朵套御寒,天不冷了,饥饿了再把耳朵套煮了吃了,就有了后来的耳朵套。”她说:“是真的?”我说:“不是,我编的!”</p><p>一代一代的黄陵人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已经把捏耳朵套改良成搓耳朵套了。像"武侠耳朵套",“陇东面馆”'老板虽不是本地人,也能把黄陵耳朵套做的纯正地道。</p> <p>粽子</p> <p><br></p><p>黄陵粽子有别陕北“牛角”粽子的型,不同于南方肉粽子的味。“雨(谐音)子叶”放上黄软米或糯米包成正三棱体,用马莲叶捆扎整齐码放锅内加水没过粽子煮两小时。</p><p>包粽子说起来简单,学起来好像还不容易。过去端午节我都要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我包的时候是把三片叶子分三次搭在一起卷成筒,妈妈是把三片叶子一次搭在一起卷成筒;我包的样子是长长的,她包的样子是扁扁的,妈妈说我包的是陕北粽子,我说妈妈包的是河南粽子。我和妈妈一起说说笑笑一会就包一大锅。</p><p>现在家里基本上不自己包粽子了,到了端午节前后,市场上包粽子,卖粽子,吃粽子依然把端午这个传统节日过的甜甜蜜蜜!幸福满满!</p> <p>搅团</p> <p><br></p><p>从我记事就爱吃搅团,我妈说,然人(不讲理的人)才爱吃搅团。因为它实际就是“用面搅成的浆糊”。别看着这“浆糊”巧媳妇会把它做的光滑劲道,有一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儿贤不贤惠,是要看看她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道不筯道。</p><p>就这“浆糊”有很多吃法,趁热盛一团入碗,加入酸汤,夹一筷子油泼辣子,顺汤搅匀,然后从碗边开始,夹起一块,汤里一撩送入口中。或取一大盆冰凉水,然后把滚烫的搅团从漏勺过下,让那沸烫的搅团在凉水中拉成小指粗细的线,边漏要边换盆中的水来冷却,成了,用笊篱掂着捞到搪瓷碗里,之后再浇上酸菜汤或西红柿汤一勺油泼辣子。每一种都让你忘记它是“浆糊”。</p><p>在粮食困难的时候可是最好的充饥饭,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因此就不耐饱。就有了“漏鱼哄出门,搅团哄上坡。”意思,吃了漏鱼走出门就饿了,吃了搅团爬道坡就饿了!</p><p>如今吃搅团已不再是为了充饥,而是一种喜爱和向往,黄陵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三吃搅团,说“正月初三搅一搅,一年四季吃不了。”这搅团可以搅出风调雨顺,搅出丰收,搅出团结,搅出和谐!</p> <p>最后一碗搅团搞定,朋友吃的眼眉笑成花。美食品尝之行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天。朋友要离开,她兴奋的说:“没想到如此有特色,这麻辣鲜奇,香甜粘糯每一种都冲击着我的视角味觉,我都快忘了家乡的味道了,……”我说:“这才黄陵美食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小吃、如麻食,油骨朵,麦饭……更有‘舌尖上的黄陵一一美食大赛’震撼你呢!”</p> <p>宴席</p><p>黄陵宴席俗称“席面”,记忆里有“十三花”“十五观灯”,可今天的“龙乡席面”,“黄陵八景宴”,“龙凤呈祥宴”“龙腾迎宾宴”、“喜庆满堂宴”等等在继承的同时有了太多太多的创新!黄陵的地域文化,龙乡风情,黄陵人的的热情豪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伟大祖国的祝福都在一桌桌宴席一道道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雅俗共赏!</p> <p><br></p><p>黄陵宴席俗称“席面”,记忆里有“十三花”“十五观灯”,可今天的“龙乡席面”,“黄陵八景宴”,“龙凤呈祥宴”“龙腾迎宾宴”、“喜庆满堂宴”等等在继承的同时有了太多太多的创新!黄陵的地域文化,龙乡风情,黄陵人的的热情豪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伟大祖国的祝福都在一桌桌宴席一道道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p> <p>当一道道美食呈现你的面前,你有没有心动?你是不是也想来黄陵品品“耳朵套”的奇,“猪灌肠”的鲜,“油糕 软馍”的糯,“糖油糕”的甜和“搅团”的香?</p><p>朋友说:黄陵的美食不吃想吃,吃了更想吃!我还会来黄陵品味道!美景!美食!</p><p>黄陵美食品种繁多,文化博大精深,岂是几幅图片,几句话可以包容、概述?随朋友品赏,随手而拍,随性而为,也算为你的春节团圆宴送上一道“小吃”,祝福你幸福安康!</p><p>黄陵美食让黄陵人记住了乡愁,黄陵人不管走多远想起黄陵美食就是回家的信号。黄陵的美食让炎黄子孙有了归宿感,无论你身在何方黄陵美食永远是故乡的味道!根脉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