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峡砚的历史(一)

巴石文化——合川峡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习惯上,过去一般将重庆岀产的砚列入蜀砚或川砚范畴。按历史地理概念,现重庆行政区划大都在古代巴国范围。“巴蜀”是古代“巴国”和“蜀国”两地的合称。重庆市从四川省直辖出来后,更多强调恢复历史面目,多讲自己是“巴渝之地”,“渝”是重庆的别称,嘉陵江流经重庆段过去叫渝水。巴山渝水,听起来也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也有过“巴渝三大名砚”之说。即夔砚、金音石砚和嘉陵江峡砚。</p><p class="ql-block"> 夔砚,又名“夔州黔石砚”。在巴蜀地方砚中最早出名,唐代开始制作,宋代朝野皆知。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其著名砚学著作巜砚史》中记载:“夔州黔石砚,色黑理干,有墨点如墨玉光,发墨不乏。”只可惜夔砚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在砚史上还留下一段悬案,这里按下不表。金音石砚产自重庆石柱县,有大量铭文砚传世,其面貌总体相对清晰,我在许多文章中都介绍过。嘉陵江峡砚,砚石采自嘉陵江小三峡,合川峡砚和北碚(北温泉)砚总体都称峡砚。也有“重庆砚”之称。</p><p class="ql-block"> 近读1995年版的《重庆市轻工业志》,其中在“石雕与金石篆刻工艺品”章节中有一段文字专门介绍峡砚。其大体梳理了峡砚历史。是目前看到较详尽的峡砚文献资料,这里节录其内容供砚界同好参考。</p><p class="ql-block"> “石砚。生产于北碚区、合川县。取嘉陵江边,尤其小三峡(观音峡、温塘峡、沥鼻峡)边石料,研磨雕刻成砚。故又称:峡砚。峡砚地质坚实细腻,发墨快,不损笔毫,蓄墨数日不腐不涸。传生产历史巳超过500年。明·英宗时,吏部尚书合川人李实题诗曰:‘石质堪入玉,工艺圣手传,贵似翰家客,四宝居一员。’</p><p class="ql-block"> 峡砚曾一度湮没,直到1937年才又恢复生产,由北泉公园特产部主持投产。复产前,请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调查所常兆宇鉴定石料,判为页岩之一种,硬度为2度,便于雕刻,能含蓄水份,故夏季加盖后不易干壳,冬季不易冻墨,研磨时能迅速起墨,着纸不浸。唯色泽、纹理不如端砚、歙砚。继之,请该院研创石料染色简捷方法,并获成功。生产中,从石柱县聘来的刻砚艺人马泽沛运用《四库全书》珍本中砚谱式样制作,再度成为省内、国内名产品。后北泉公园特产部撤销,艺工分散经营,仍畅销不衰。马泽沛死后,一些制砚工匠不按行销式样生产,更甚者以合川县麻柳坪的石料混充峡砚,使名产品再失市场,生产者不得不改行。</p><p class="ql-block"> 1963年,重庆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为保护和发展峡砚传统工艺品,组织坚持峡砚生产的王家发、林守礼两家,成立北碚石砚生产合作社,先在北碚人民广场观礼台暂行生产。该年,市联社贷款在劳动村购得捆绑民房作厂房,扩大招徒授艺,使峡砚产品步入新高潮,平刻国画梅、兰、竹、菊、山水、花鸟、书法的峡砚批量应市。1964年,该社采购广元县黎渊石生产出浮雕砚台,峡砚也增加了竹边砚,具有金属效果的紫铜擦饰砚。1964年到1965年,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分会版画家吕琳(今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两次驻该社辅导帮助,使该社技艺水平提高,产品从砚台发展了水盂、印泥盒、镇纸、花盆等。同时,还引进南江县红、绿彩色,试产各种工艺品。1965年四川</p><p class="ql-block">省工艺美术品在北京展览时,峡砚产品为中央领导人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 “十年浩劫”中,峡砚一度再遭厄运。石砚生产合作社更名的石雕工艺社并入了北碚皮鞋社,产品绝产。1972年,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扶持,投资新建厂房,乃将石砚生产的29人从皮鞋社划出,成立石雕工艺厂,当年就生产出峡砚,远销日本、东南亚国家。直到1977年,出口贸易中断,该厂转产铝质工艺品。但合川县麻柳镇社队企业却又开始了石砚生产,质地次于峡砚。唯已退休在家的王家发,仍在北泉公园不时有峡砚等产品供应游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1—3合川峡砚</p><p class="ql-block">图4—6北碚(北泉)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