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方言"知不道",你知道啥意思?

红🌹婵

<p class="ql-block"> 唐山本地话一句“我知不道”火遍全国。一条“唐山方言保护纳入国家体系”的新闻传遍微信朋友圈。据说挂在唐山人嘴边的“我知不道”(其实就是不知道的意思),始作俑者是李世民。这种把否定词插入动词语素中间的构词形式在陕西西安一带常见,李世民东征率军路过唐山,将那里的方言传播到了唐山。同时,唐山话还有契丹、女真、蒙古等语言词汇,明代移民又使山东、山西等方言定格唐山。戚继光镇守北边,镇府三屯营,以浙兵为主的戚家军又将吴越方言融入这片土地。清代时大批广东人来此,于是粤语也适时“入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唐山话最大的特点是二声说不好,本来应该阳平的二声,唐山人生生把它拽下来,原本温柔的腔调变得异常坚硬,那份“gèn”劲只有土生土长的唐山人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孩子5岁时,带他去北京玩儿,几个朋友约好一起游玩,一路走过,各种动物造型雕塑,孩子们小嘴里喊着,小鸭子,小马,小鹿,突然看到一只羊,喊起来:小羊——浓浓的唐山味,摆摊儿的摊主大笑起来,她说,跟赵丽蓉的小品一样一样的。其实唐山话“闻名于世”确实赵丽蓉老师功不可灭,我在外地旅游的时候,其实他们根本听不出我说的是唐山话还是普通话,他们一概归为“北方话”,而且认为我是东北人。现在孩子们的一声“小羊”他们就能准确地鉴别出唐山话,也算是时代的进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了坚硬的二声,唐山话还有很多土语,包括“地起根、竟故引儿、逗快咧、鹅地、家伙雷子、前么晌、后么晌、咧根”等等。一同事在外地大学读书,同学偷用电炉子,赶上学校联查,他冲同学大喊:快点把电炉子抬起来。唐山话抬起来是藏起来的意思,可是同学不懂,满脸彷徨地问:抬多高啊?还有,某领导到县区视察讲话:花chǎ(衩)着我们就会下来看看,chǎ(衩)花着你们也到市里走走。随行的外地客人一本正经地问领导:花chǎ(衩)着和chǎ(衩)花着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一直认为,方言才是故乡的标记,而故乡是每个人的根。陕西商洛人贾平凹说:“商洛虽然是山区,站在这里,北京很偏远,上海很偏远。”我并没有贾平凹的霸气,也没有自恋到唐山一切都好,但是我对于故乡的理解是这样的,故乡如同母亲,无关贫富、无关美丑、无关高低远近,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长大,而我只有心怀感恩无条件地去爱她、回报她。方言就是融于这份血脉亲情的真挚的情感符号,是天地间优美的旋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偌大的世界,在北纬39.36度、东经118.11度的位置,聚居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风雨在涅槃重生的城市用独特的语言表达着爱恨情愁,路边相遇,他们会问你:揍啥且?他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告诉你:我知不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