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几天前,睡梦中回到了中学语文课堂,作文题目是《农村插秧记》,教室里同学们伏案奋笔疾书……梦醒时分,中学时代参加农村插秧劳动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年前那些碎片化的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挥之不去,抹不掉也忘不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文革”的原因,1968年秋季,我们67届与66、68三届小学毕业生经统一分配一起跨进了中学校园。三年里我们多次参加学工、学农劳动。1969年5月到新民胡台公社二氓牛大队参加插秧劳动近十天;1970年5月到盘锦新立农场参加“插秧会战”二十余天;1971年5月到盘锦二界沟公社第二生产队参加“插秧会战”四十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我只记下1971年5月到二界沟公社参加“插秧会战”的点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五.四青年节后的5月6日(也许是7日或8日)我们背着背包(简单的被褥和几件换洗衣服,捆打成部队行军背包样式)踏上了沈阳开往营口的火车,然后从营口码头坐船到达此行目的地__盘锦二界沟公社第二生产大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界沟地处辽东湾半岛北部,濒临渤海,是辽东湾重要的天然渔港。我在这里第一次走近辽阔的海洋,第一次看到旭日跳出海面霞光映照海天;第一次看到夕阳入海,滿天的落日余辉中不时有火烧云飘过;第一次在海边沙滩一边漫步,一边弯腰捡拾花纹各异的贝壳;第一次坐在岸边礁石上观潮涨潮落,听汹涌的海水咆哮;第一次看到渔民迎着朝霞启航赶海,披着落日余晖滿载归来;第一次见到芦苇荡,翠绿的芦苇随风轻轻摇荡,野鸭子或三、五结伴,或成群结队,当然也有落单的在芦苇荡中游来游去,不时或引颈高歌,或嘴啄捕食水中美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在这里住的是一排大房子,(上面照片背景就是我们住的地方)进门左右两侧是搭好的大通铺,出门不足百米就是海边。门前的场地上晾晒着经发酵猪血浸泡过的鱼网,散发出刺鼻的腥臭味。不远处有一排简陋的棚子,里面有一排炉灶支着几口大锅,晚上这里十分繁忙,渔民将白天捕捞的毛虾倒进热气腾腾的开水中翻煮过后捞出,倒到一个大场院内晾晒,我们每天到食堂吃饭路过那里,都会闻到鲜美的海虾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辽宁物质供应多数都是定人定量凭票购买。临行前每个同学交可购买十块豆腐的豆腐票,班里统一购买了一些豆腐粉,准备到时点个豆腐脑之类用以改善同学们的伙食,这种准备有点多余了,因为二界沟是临海的渔村,蔬菜品种不多,但这里盛产的海产品却丰富了我们的伙食。新鲜的海鱼、蛤蜊肉、虾米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特别难忘的是鲜美的鱼肉丸,五月是大头宝鱼丰收的季节,刚刚从海里捕捞的大头宝鱼去掉头及肚中杂物,清洗后在绞肉机中破碎,再做成鱼肉丸。翠绿的青菜汤里漂浮着一颗颗雪白的鱼肉丸,喝一口汤鲜美的海鲜味直沁心田,嚼一口鱼肉丸又嫩又弹回味无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还记得到达那天的晚餐,记忆最深的是每人一只个头如大碗口般大的大海蟹,硕大的蟹壳金黄明亮,洁白细嫩的蟹肉,滿壳的膏黄,是我品尝过的最香最鲜的美味,至今记忆犹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界沟是渔村,出海打鱼是村民的主业。到了插秧季村民人手紧张,于是部分农田的插秧任务就由我们这些学生承担了。那时的口号是“大干红五月,不插六月秧”。每天早饭后,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田边,脱掉鞋子挽起裤管走进秧田。五月的早晨天气还有些凉,记得有几天水面还覆盖着一层薄冰,双脚踏进田里还真有点冰凉刺骨的感觉。那时候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谁也不甘落后。刚开始,劳动一天后,晚上躺在铺位上腰酸背痛睡不着。也许那时还年轻第二天早起后又精神抖擞的出发了,谁也不愿掉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男同学把从育苗地里起出的带土秧苗一担担挑到秧田并均匀地抛甩到水田中不同地方。女同学负责插秧。为保证秧苗插的整齐,田里拉了一根绳子,田地两边各有一人负责绳子间距,以保证秧苗的行距。沿着绳子几米远间隔一人,插下一坨坨的秧苗。每天周而复始,经过近二十天的努力,在五月底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里的水稻插秧任务。看着稻田里排列整齐绿油油的秧苗,憧憬着秋收的季节饱满的仔粒缀滿穗头,金色的稻海随风逐浪,餐桌上一碗碗热气腾腾晶莹剔透香喷喷的米饭,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这里有我洒下的汗水!后来几天我们还参加了除草、抛撒化肥等田间作业,于6.16日班师回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插秧任务完成后,我们体验了一次出海作业。出海前一天,大队领导给我们讲了安全等注意事项,说话也要注意,不能说“翻”、“扣”等忌讳语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早饭后,我们分乘大概四条渔船(具体几条船记不清了)出发了,渐渐地码头越来越远,岸上的房子越来越小,直至在视线里消失,那天,海面非常平静,不时有微弱的海风吹来,我们坐在船上极目远眺,海天相连,浩瀚的海洋望不到边。大约航行二个小时左右,船在一片海中抛锚了,我们坐在船上静静地等待,只见海水渐渐地退去,船身慢慢地露出来了,当海水退到小腿肚以下时,渔民指挥我们下船,教我们脚踩海沙中的蛤蜊。随着海水的退潮,一片洁白的沙滩展现在眼前。沙滩上有眼的地方必有蛤蜊,同学们欢快地在沙滩上踩来踩去,花纹各异的大蛤蜊钻出了沙滩,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海水又开始上涨了,当海水没过脚背时,在渔民指挥下,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大自然真是奇妙无比,洁白的沙滩不见了,沙滩上踝露的渔船渐渐地浮起,变成了茫茫大海中一叶飘浮的小舟。起锚返航,晚饭前我们回到了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十天的插秧会战结束了,临行前,生产队送给我们每人二包当地特产,一包大海米,一包虾皮。带着礼物,带着收获我们班师回沈,凯旋而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