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编辑:小石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11月26日,由于组织关怀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我从解放军第405医院调入内长山要塞区船运大队三中队的两栖侦察队加压舱站工作,当了一名潜水军医,直到1998年离开,这一干就是1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说我在医院工作时经历了人生中的最单纯、最天真的日子,有过苦与乐体验的话,那么在侦察队我度过了人生中最为感动、最为自豪的日子,也是我人生中一段最为难忘的经历,这段日子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追忆,值得我去把当时的人和事都记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报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到调令后,没有耽搁立即前往大队政治部门报到,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当时接待的干事看了我一眼后,小声地对旁边的另一个干部说:好不容易送走了最后一个女的,现在又来了一个,唉!这显然是不欢迎女兵的,旁边的干部看了我一眼,接着用眼神示意他,不说了,以免被我听到,其实,他说的虽然声音不大,但我却清楚的听到了,当时我就暗想:不要把我和别人比,以后的表现,我会让你们刮目相看的。接下来又去三中队报到,中队的领导没有多说话,但是可以看出来,这里也不太欢迎女兵,但不管怎样,还是接收了我,让我在中队的卫生所工作,所里只有我和一名所长。最后又去中队下面的侦察队(最基层的连队)报到,这里的领导没有像前面的人那样,而是很客气的表示欢迎,并把我安排在了保障全连官兵健康和训练(治疗潜水病)潜水员的加压舱站上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身份、任务的转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调到新单位后由于工作需要改行当了一名潜水军医,身份变了,工作任务也变了,工作的模式也变了。在医院工作时, 上有院长主任下有医生护士,医疗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遇到疑难杂症没有压力,而在基层就要独当一面。在医院工作的对象是病人,工作的内容就是给病人做治疗,但是到新的单位后,工作的对象不仅是出现病症的官兵,还有全队官兵的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的保障,以及全队人员的卫生防疫,同时还担负着全队潜水员的潜水训练保障,模拟潜水训练等等。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课题,我必须在原有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的课题的学习、实践和身份的转变。为了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的需要,我先后去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进行了学习进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我刚到侦察队不久,有一天我刚刚上班,来了一名当地的渔民,手被网具割破了,伤口很深,需要缝合,当时我的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立即清创缝合,同时让他打破伤风抗毒素,我边准备器械边告诉他要进行的处理,病人见我是刚来的,又很年轻(当时只有27岁)他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说到:“你…行吗?”我心想:真瞧不起人,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我吗?就在我即将动手时,我突然想到,这不是在医院,不仅医疗条件不允许,就是工作职责我也不能随便去处理这事,虽然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宗旨,但基层卫生所毕竟不同于医院,我的工作重点是全队官兵的卫勤防疫保障和医疗转送,在这个前提下,处置一些常见病症,对于动刀动针的工作不属于我的工作范畴,病人不信任我也是有道理的,想到这,我就简单给他做了伤口消毒止血包扎处理,让他立即去医院作进一步处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我应该记住自己目前的身份,明白我在加压舱站工作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适应和做好现在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在加压舱站工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侦察队的加压舱站包含着卫生所,工作的人员最多时有14人,最少时有4个人,有医生,卫生员,技师,机电兵。加压舱站的人员是分工不分家,医生卫生员既要懂医疗还得懂机电,既要会看病还得会操舱。机电兵会的就更多了:水,电,气,操舱等,不谦虚的讲,加压舱站的每个人都是多面手,用战士的话说,就是没有不会的事,停电了,自己发电;潜水用的压缩空气没有了,自己开空压机自己充,平时为保障训练用,还要大量的储备压缩空气;氧气没有了要自己开车(三轮车)去岛外拉(装车卸车都是自己搬);机器出故障了要自己修(大故障请专家);有些小设备旧了要自己换新,比如更换废旧的零件,刮锈,刷漆等;有时还要参加队里的早操、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考核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加压舱站归属要塞直属队的时期,我们虽然不是部队最小单位,但也是小、散、远单位了,是独立的伙食单位,炊事员就是我们的卫生员和机电兵轮流兼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夏天是潜水员下水训练的时间,而岛上的渔民潜水员也是在这个季节,进行深、浅潜水作业,所以,加压舱在这个季节,非常的繁忙,有时候一开舱,一个月都关不了舱,最忙的时间,白天夜里要连轴转,病人最多时,一天达到30多人。每波病人治疗进舱最短时间3小时,最长的治疗时间达72小时(特殊病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楚的记得有一次,就在我要下班时,突然来了一个重症潜水病患者,经过检查确诊后,立即送入舱内,按照与病史、症状等相符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当舱内压力升至最高点时,病人的症状消失,情况一切良好(根据病人病情的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没错的),然后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减压,但当舱内压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时,突然患者的病情出现反复,只好再次提升压力至症状消失,按照方案停留足够时间后,再次缓慢减压,可是患者病情再次反复加重,就这样,反复几次后,病人仍然无法按照常规治疗方案减压出舱,怎么办?一方面,舱内患者病情严重,无法出舱,另一方面,全体加压舱站的官兵在等待我的指令,此外,患者的家属们也在焦急的等待着,病人的安危,就在我的闪念决策中,此时,时间的指针已指向半夜零点,我没有犹豫,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国内外著名的潜水专家龚锦涵院长的电话,向他详细的汇报了我所遇到的情况,龚院长讲他也没碰到过这种情况,说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病例,龚院长一边鼓励我“小史,你要坚持住,病人只要能安全出舱,就是奇迹…”,一边查阅资料并和国内外的有关专家沟通,在很短的时间内给我回了电话,向我作出了很关键的指导性的治疗方案,在龚院长的指导下,我们按照龚院长的意见对病人实施了治疗,在历经72小时后,病人安全出舱了…就在这72小时内,我们加压舱站的官兵没有一个人休息,打来的饭菜都没有吃几口,没有言语,没有瞌睡,不感到饥饿,他们始终在我身边不曾离开,这72小时,我们忘记了昼夜,忘记了饥饿,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就是一定要救活潜水员,一定让他安全出舱。第二年我参加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潜水医学研讨会时,龚院长还专门找到我,问起过此事,随后因为这起特殊案例,我写了一篇《一起违规作业引起的潜水病特殊案例》学术论文,发表在了《中华航海医学》杂志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起有深刻记忆的病例,其实在工作中,日夜连轴转,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自从1986年至1998年间,我们救治的潜水病人,已无从计数了,有地方的渔民,有海外的华侨,有20多岁的小伙子,也有70多岁的老人,由于在当地影响较大,曾一度被当地的报纸电台宣传报道,被称为“海上救护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加压舱站工作期间,我必须提到我的老所长王有存。我和老所长在一起共事5年(王所长1991年初调往军区总院工作),这期间,王所长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关怀,我的成长进步与王所长的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他是领导也是老大哥,兵龄比我早4年,但是王所长,从来不居高临下,指手划脚,而是不论大小工作,他都是抢在前面,就连冬天早起生炉子,他每天第一个来到所里,亲自动手,每天上班他都提前到,下班后最后一个离开,有病人时他更是不离舱半步,说他是以所为家一点不过分。所长的业务技术非常全面,他懂医学,懂机电,会潜水,在全军的加压舱站的专业人员中,所长属于是老前辈,业务精湛,是全国和全军的潜水医学和高气压医学领域的拔尖人才,经常被上级抽调或被其他单位请去做业务指导。王所长对待官兵一视同仁,热情服务,尤其对待下属人员不仅要求严格,更是关心照顾,排忧解难,经老所长帮助过的官兵多到无法统计,与王所长共事过的官兵一提起他,没有不感动的。老所长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老所长的领导下,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获得科技成果进步奖,并编写了几十万字的训练教材。所长是全国学雷锋模范,多次被军区树为先进典型。王所长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有存所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右侧为王有存所长,左侧为本文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2年间一起共事过的加压舱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王有存(老所长),史佩珍(女,主任),邴启斌(军医),刘亚林(军医),李东霞(女,军医),马海涛(女,军医),</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郑永奎(机电班长),王云阔(卫生班长)赵</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文举(卫生员),刘增山(卫生员),刘永刚(卫生员),庄宿军(卫生员),牟勇军(卫生员),李兴亮(机电兵),李一兵(卫生员),胥团结(机电兵),杨俊波(机电兵),王培兴(卫生员),侯红光(卫生员),张富凯(机电兵),吕士泉(机电兵),王书敬(机电兵),绍伟(机电兵),陈季辉(机电兵),毕士锋(机电兵),孟凡福(机电兵),李树合(卫生员),王树森(机电兵),刘中敏(机电兵),张天露(机电兵)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侦察兵战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里,我必须要提到我的侦察兵战友们。我从医院的工作环境到了最基层部队,接触到的是最基层的官兵,12年的时间,使我足以对我们的侦察兵有深刻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我们是两栖侦察队,所以既有海上任务同时也有陆地科目,人员也是有船艇人员和陆地班排人员。他们驻守在海岛的最边沿,住的是石头房(防风防地震),躺在床上就可以从窗子里看到外面的大海,海浪声伴随着我们的官兵直到离开海岛;吃的是大陆运进岛的粮、菜(岛上的水土无法种植),喝的是用车拉来的水,用来洗漱的水是从井里提上来的水(因为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所以不能饮用)。岛里的冬天非常寒冷,条件很艰苦,没有暖气,是自己生小炉子取暖,记得最冷时,每天早上起床后看到窗子上都是厚厚的冰霜,每次官兵出早操回来时,值班员准备的洗漱水都已结上了冰。食堂里的地上绝对不能有水(必须及时擦干)否则就会结冰滑倒,洗出的衣服都是先结了冰,待太阳出来再化成水,然后慢慢干,经常是洗一次衣服需要几天才能干。在船上的官兵就更艰苦了,有一次我上班的路上(一路沿海边)看到停靠在码头上的我们的船舱门全部被冰雪封住了,打不开舱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刘德松队长给我们讲过,出海执行任务遇上风浪时,在甲板上根本站立不住,必须抓紧栏杆或舱壁,否则一定会摔倒。晕船就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连续大风浪,吃不进饭,为了保存体力,命令吃饭,可是饭刚进嘴里,一个风浪来了,食物还没到胃里就全部吐出来了,翻肠倒胃的感觉,是每一个在船艇工作过的官兵都深有体会的。往往是只要人不倒下就要站在甲板上作业值班…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侦察兵完成了一次次的侦察训练科目和任务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陆地上的班排,每天早操是五公里跑,有时早晚两个五公里。正课时间的训练强度更大:体能锻练、战术训练、擒拿格斗、武装泅渡等等,为达到“陆地猛虎,水中蛟龙”的要求,真真实实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常是每天要两身衣服换洗着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岛上的夏天非常的潮湿,被子经常是湿漉漉的,祛湿防潮是每个人必须要注意的事,否则,时间一长,就会影响身体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岛上恶劣的天气和生活艰苦的环境许许多多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我描述不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官兵并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所困倒,而是在干部和骨干的带领下,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看书学习,写家信,打篮球,拔河,打扑克,包包子,包饺子改善生活等等,因地制宜,苦中有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上为侦察队队长刘德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里,我说一下侦察队队长(正营)刘德松。刘队长1975年新兵连一结束被分配到了侦察队,直到1995年初要提升职务才离开,在侦察队工作20年,和侦察队一起成长进步,见证着侦察队的发展变化,侦察队的一草一木,一兵一卒,甚至侦察队的边边角角,他不仅十分的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队里的事比他的家事重要,队里的官兵比他亲人更亲,他以队为家,待战友如兄弟,工作起来不要命,严格起来不认人,这在部队上下是出了名的。刘队长从当艇长开始,无论在什么职位上,从船艇操作到陆地科目示范,从理论讲解到实际演练他都是在最前面言传身教,就连在食堂帮厨包大包子,有时也会见到他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有一次,上级来加压舱站检查工作(当时加压舱站是独立的小散远单位),因为检查完时已近午饭时间,我提出让领导体会一下我们最小伙食单位的饭菜,没想到的是,领导非常爽快的答应了,这下,我心里慌了,我们的炊事员是自己的机电兵兼职的,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在家都是孩子,哪会做饭啊,我们自己吃,只要洗干净做熟就不能有更高要求了,我后悔自己说话太欠考虑了,无奈之下,我找到刘队长把经过一讲,队长说“没事,我来做”我高兴坏了,马上让战士们准备食材:蝎子,螃蟹,海蛎子,野菜等等我们自己去抓,去捞,去采摘,另外买来一条大鲅鱼,队长亲自动手洗杀做,边做边讲解,不长时间,鲅鱼丸子和鲅鱼饺子就出来了,由于人多,齐动手,在刘队长的指导下,很快一桌独特的山珍海味就摆在了餐桌上,领导吃着我们自己做的饭菜(没有喝酒),说“这是我下部队以来,吃的最美味,最舒心的一次饭菜…”,我和战友们听了这话后,真是心里乐开了花。这件事对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从内心里很感激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侦察队,有许多像刘队长这样的干部,他们身上都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闪光点,说起他们每个人,都会令人感动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两栖侦察队队长刘德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侦察队有个思想统一,作风优良,军事过硬,上下团结,执行命令坚决,凝聚力强的领导班子,又有一群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坚强战士,在实际的工作训练和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及参加上级举行的多次比武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1. 1985年侦察队63艇抢救香港《八仙过海》落水剧组,被解放军报、青年报、前卫报、大众报等竟相报道,侦察队被省军通报表扬,该艇荣记集体三等功,两名战士二等功三名战士三等功。年底侦察队被上级评为先进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2. 1987年8月20日侦察队建制升级。同年接受任务去南海接渔船,横渡四海,历经艰险,安全顺利完成任务,侦察队被要塞区荣记集体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3. 1994年全军“8.28”船艇会议,被要塞荣记集体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4. 1998年济南军区侦察兵实战比武考核,荣获第一名,被省军区荣记集体二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5. 解放军报、前卫报以《小小侦察队个个有绝活》为题,相继报道了侦察队的事迹,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以“陆上猛虎,水下蛟龙”竞相连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6. 十几年中先后培养出了34名团职以上干部,更是有许许多多的战士考上军校或直接提升为干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加压舱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与侦察队战友的关心支持帮助分不开的。刚调来侦察队时,队领导看到我是女同志(尽管在工作中我从未把自己当作女性来要求照顾),对我没有提过什么要求和安排苦累的工作,反而,在工作上生活中给了我很大的照顾,其中有两件事令我非常感动,难以忘记:一件是在加压舱开舱治疗潜水病人时,有时病人因病痛而导致情绪失控,难免出现出言不逊的情况,每当这时,为防止意外的发生,在加压舱外,总是会有成队的战友,站在我的身后,给我信心和力量,队领导曾多次告诉我“你不要担心,只要发现有异常,立即通知队里,你的身后有我们…”。另一件更使我终生难忘:在夏季正当潜水旺季时,潜水病的发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有时一二个月不能关舱,常常有病人在夜间来治疗或是治疗至深夜结束。有一次,治疗完病人已是下半夜,我准备回家时,巡岗的战友提出“送你回家吧!”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在医院常值夜班,走夜路也是常有的事,并没有感觉特别害怕,但那是在医院的院内,科室离宿舍也不远),就一人走回家,但是,现在单位离家要经过码头,有时停靠在码头的船只比较多,人员也比较杂,想到这,心里也会有些害怕。当我快到家的大门时,无意的一个回头,发现有队里的一个班长带一战士在我身后不远处,正悄悄跟着我,见我回头,立即打一敬礼“您到家了,我们回队了”当时我的眼睛模糊了,只挥挥了手,竟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第二天我找到当晚值班人员说“以后再不要这样做了”他们嘴上答应了,可是再碰到这样的事,我发现,他们仍然跟在我身后,只是距我比较远些了,直至我到家门口时,他们才悄悄返回。这件事,对我的震撼太大了,每每想起都忍不住泪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2年中像这样令我感动难忘的事情有许多,我无法一一列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8年刚过春节不久,我接到了上级通知,让我参加全军100名特种兵的一次为期半年时间在烟台某岛的潜水训练的保障任务,和我同去的还有侦察队的几名战友,我们按照规定要求准时到达聚集地点后,我才发现,来自全国各地全军各兵种的优秀特种兵一百多名(集训的队员100名,另加带队领导及服务保障人员几名)人员中,我是唯一女性。在全是男性的群体里,生活的各种不便是可想而知的,但不管怎样,军人没有谈条件的理由,只有服从命令的资格,就这样开始了近半年的与特种兵共同的生活和训练。每天早上出操,早饭后就去海边训练,到太阳落山再返回驻地。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度过了几个月,这期间,战友们对我非常关心和照顾,训练的往返途中帮我拿器材,有时看到我不怎么说话,以为我有心事不开心,就与我聊天说笑话逗我开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在一次去训练地途中,因通讯员不小心将在车上的暖瓶碰倒了,当时暖瓶正在我的左脚边,暖瓶破碎开水全撒在了我的脚上,致使我的脚踝、脚背部立即发红肿胀,接着起了多个大小不等的水泡(二度烫伤),行动虽然受限,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去训练场,此时,战友们对我更是表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照,不仅帮我拿东西,打开水,就连打饭刷碗都替我做了(其实我的脚虽然烫伤,但是经处理后,还是可以慢慢走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外出执行任务期间,虽然只有我一个女同志,但并没因此而感到孤独和对环境的不适应,反而,从战友身上看到了什么是“陆地猛虎,水中蛟龙”的真正体现,更加体会到了战友的情深意暖,短短的四个月(因为调动等情况,我提前一个多月返回原部队)时间与侦察兵(确切的说是特种兵)的共同生活训练时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任务完成结束后,我被评为《部队侦察工作先进个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全军特种兵潜水训练保障时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12年时间过去了!在这12年的时间里,我生活工作的既充实,又开心!和战友们一起做了许多很有意义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1. 编写了数十万字的《加压舱训练教材》获总参二部科技进步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2. 完成了四项技术革新获《军队科技进步成果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3. 发表了数十篇中华级学术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4. 加压舱站连续三年荣立集体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5. 我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6. 3名卫生员考上军校,1名战士直接提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当我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干部被提拔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一个个战士考上军校,一个个优秀的士兵被直接提升为干部时,我的内心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比我自己提干上学还要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参加技术革新坚定会后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2年中获得的立功奖章和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在侦察队的12年间经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马明邦(连级)、刘德松(营级)、万长波(营级)三任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曲启达(指导员)、姚惠忠、姜仁国、楚万河、王晓辉四任教导员。</span></p><p class="ql-block">我非常有幸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和职业生涯中有这12年的经历,非常有幸遇到了侦察队的那帮战友!那段时光和那帮人是我终生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中叙人叙事为真人真事,图片由战友提供,图中人物均为我的侦察兵战友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