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茫父书画院】江华胜琢衣博物馆

黔美聚焦

<p class="ql-block">茫父书画院林诚为江华胜画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斥资千万!江华胜在贵阳建了一座私人博物馆,专门收藏世界各地的缝纫机。茫父故里古茶之乡这是一个从一根针线看中国服饰史的地方,这个地方坚守着对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上演着一位“小裁缝”与上千台缝纫机的故事。自古以来,衣食住行,“衣”被排在第一位,这不仅说明衣服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更是说明了服饰在生活的文化体现上高于后三者。在贵阳一个偏僻的村子里,“隐藏”着一座私人博物馆,馆内收藏着从古至今有关服饰文化的各种文物工具,包括明代宫廷所用的烫斗、最古老的织布机、200 多年的麻布等,最让人惊讶的是,馆内陈列着千余台中国以及全世界各个年代不同品牌的缝纫机械,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位“小裁缝”对服饰文化的热爱。藏在小村子里的博物馆承载着江华胜的大世界吴山村,位于贵阳花溪区久安乡,以前我从未听过这个村子的名字,或是有关这个村子的任何信息。进村的双向柏油马路通向阿哈湖水库,从贵阳市中心出发20公里,车行30分钟,找到“江华胜琢衣博物馆”,也找到了它的建馆人——江华胜。吴山村村委会建在博物馆旁边。初见江华胜,他身穿中式布扣衣服,微胖,微笑脸上一双精明的眼睛。博物馆是由制衣厂废弃的厂房建成的,我们跟随他走进博物馆。来之前,我是为着那千余台缝纫机而来,但是最开始进入视野的,确是一堆有关服饰文化演变的古老文物,上到明代宫廷烫斗,下到距今上百年的各种布料。我才醒悟,这座博物馆不止收藏了千余台缝纫机那样简单。博物馆主要分为三个馆:服饰文化馆、民俗馆、红色文化馆。红色文化馆主要收藏的是中国在革命时期具有革命符号的各类物件,民俗馆收藏的主要是老百姓家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在这里,你不光可以了解到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看到纺织业从古至今的各种工具演变,你还能看到用中国传统榫卯技术做成的上百年镶金木制床、最古老的榨油工具、最早进入中国的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大哥大”、老式唱片机、小画书、毛泽东语录、粮票等各类具有怀旧感的物品。</p> <h3>江华胜自已书写刊刻的招牌</h3> <h3>明代的宫廷烫斗</h3> <h3>具有怀旧感的各类物品</h3> <h3>一团棉花到一块成品布料制作过程的情景化展示</h3> <h3>这一排是江华胜自己研发的服装缝纫器械</h3> <p class="ql-block">服饰文化馆内有对布料、刺绣、蜡染整个制作过程的情景化展示,最精彩的还是那来自中国以及全世界不同时期、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各类缝纫机。走在这些缝纫机之间,就像走进了世界近代服饰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机械上斑驳的锈迹,正在无声地讲述着纺织业从工业社会一路走来的变迁历程。“这一台是我整个企业的源头,我是靠这台缝纫机发展企业的。”“这两台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立过汗马功劳,当时灾区所用的帐篷热合工作都是它们完成的。”“这台是全世界缝纫机品牌的始祖。”“这是丰田的缝纫机,丰田是做缝纫机起家的,那时候的丰田还没有生产汽车呢……”全世界不同时期、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各类缝纫机每走过一台缝纫机,江华胜都会告诉我他与这台缝纫机的故事,因为这里的缝纫机都是江华胜买来生产服饰的,每一台缝纫机都经过江华胜的手,生产出各种服饰产品,每一台缝纫机的针线孔,都被江华胜引线而过,缝纫出江华胜的“服饰人生”。江华胜靠这台缝纫机发展了楷瑞制衣厂江华胜热爱收藏,博物馆内的所有东西都是他的个人收藏,他的第一件收藏品是在 1976 年的时候收集到的“明代宫廷烫斗”。至此,除了做服饰之外,他的收藏之路也“一收不可停手”,到现在,他手上的各类收藏品已有上万件,加上建设博物馆的费用,已超过三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刚开始收藏的时候,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手艺人,每次看到这些具有手艺文化的东西,就想收藏,算是一种对‘工匠’的崇拜和尊重。”这是江华胜收藏的初衷最早的榨油工具 距今已有 300 多年2013 年,江华胜有了建博物馆的想法。江华胜说,如果不用建博物馆的方式将这些东西展示出来,那么下一代的人对这些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就完全不知道了,而这些东西终有一天会消失。建设博物馆,一是对工匠的尊重,二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接触博物馆中陈列的各类物品,重新回到那些消失的年代,感知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时代的文化。时代会消失,而文化永远不会消失。江华胜拿着最早进入中国的录音机“服饰人生”——江华胜与服饰的一世情缘“在我刚接触做服装的时候,可以说是这门手艺救了我一整个家族的人,所以服装对我来说不仅是一门生存手艺那么简单的存在。”1957 年出生的江华胜,在 7 岁的时候,由于家境原因,不得不去做服装学徒,从第一次拿起针线开始,江华胜便与服饰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因生存而开始的手艺,到最后却成为了自己的“一生挚爱”。</p> <h3>江华胜对我的讲述回到了做服装学徒的最初。刚开始学习做服装的时候,江华胜的天赋惊人,别人用三年才能学成的技艺,在江华胜这里,三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14 岁的时候,江华胜从拾荒人的手中花了 20 元,买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飞人牌缝纫机。买下的缝纫机并不能工作,江华胜便将它拆开、清洗、组装。在此之前,他几乎都是全靠手工针线缝纫做服装,从未接触过缝纫机,可是江华胜却将这台不能使用的缝纫机重新组装成功。也正是因为有了此次的经历,江华胜自学了缝纫机的结构,往后的时间里,所有品牌、所有不同用途的缝纫机,江华胜都能维修、都能组装,甚至在后期有了自己的服装生产工厂之后,江华胜还自己研发了很多不同功能的服装生产机械。<br></h3> <h3>被问及博物馆正式开馆的时间,江华胜说应该就在一个月左右,博物馆正式开馆的当天,现场会展示全手工制作的 2000 多道工序的西服以及能制作 60 多类不同花纹的手摇的缝纫机,还有价值连城的神秘宝贝。<br></h3> <h3>结合江华胜想把自己的制衣厂做成百年企业的梦想,建设博物馆也是江华胜对企业的另一个文化延伸,用江华胜的话来说就是,“我要做到真正的传承,传承的就不仅是技术手艺,还要有文化,服饰文化的传承才是重要的、最真实的传承。”<br></h3> <h3>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也就是对一类事物一贯到底的专注。当我们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把事业变成梦想,它的存在就不仅仅是生存来源。从迫于生活变成高于生活,江华胜的服饰人生犹如博物馆内的每一台缝纫机,走过岁月,却留下了时代的文化印记。博物馆地址:花溪区久安乡吴山村村委会</h3> <p class="ql-block">建设博物馆,一是对工匠的尊重,二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接触博物馆中陈列的各类物品,重新回到那些消失的年代,感知物件背后的故事和时代的文化。时代会消失,而文化永远不会消失。江华胜自己都没有想到,因生存而开始的手艺,到最后却成为了自己的“一生挚爱”。</p><p class="ql-block">问他一天忙什么?他说自己不忙,是在玩,他的口头禅是“玩文化,玩美食,玩非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