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读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的教学笔记》这本书时,李老师谈到了自己的教学观,他告诫年轻教师要读出教学的本质,他还和我们分享了教育智慧。单纯从教学的实际设计层面来看,最受用的是“真实的课堂教学实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老师呼唤教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教师的教育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是啊,在我任教小学的这两年里,我努力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可依然在教学上进展不大,读了此书我明白了,完全的复制粘贴是无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设计。其次在担任三班的班主任以来,发现班主任工作要自己去揣摩,单有干劲是不行的还要有智慧。平时学习别人管理班级的方法,我也只是将安排表啊、活动计划啊等等外形的东西学去,而真正的实质没有学到,所以照搬照抄是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读完此书我明白了班主任的魅力也在于个性,在于班主任自身。有风格有思想的班主任必然会去想管理的方法,而这样的方法是不断的推陈出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书中,李老师主要阐述的是语文教学,但从中我觉得对教数学的我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李老师强调让每一位学生建立自信,抬起头来走。而我往往就是不放心,什么都要自己讲,不相信学生。洋思中学教学副校长刘金玉曾说“中国的学校不是叫‘学校’,应该叫‘教校’”,一语中的,说出了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就是老师没有一套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只是一味的讲课,一个字——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得余文森教授说过一句话:“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此,我要努力备好每一堂课,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对文本质疑,能有自己的见解,能给学生以自由空间,尤其是心灵自由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学生思考的火花要用教师思考的花火来点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能紧跟这你的预设走,也就是说,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课堂的活动而流动。就像一泓清澈的河水,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流淌,但是不时有突兀的礁石、美丽的水花,甚至还有两岸风光,让你欣赏不尽,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了李镇西老师和程红兵等老师的书信,通过这些书信,我看到中国教育道路上有一群执着的追求者。他们像夸父逐日一样的追逐着教育的理想,充满了热情、勇敢、智慧、诗意。李老师的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想,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做出来的,那么关于它的书也应该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读到134页,果然有这样的文字。“朴实、诗意、形象、激情——我追求这样的教育实践,也追求这样的教育表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李老师还强调,青年教师要善于自己培养自己,要做一个有追求的教师。马校长经常给老师们说,提高自己有三个渠道“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提高”。我觉得她说的是对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读了李老师的文章,现在觉得“自我提高”应该是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上帝曾说过,自己拯救自己。老师在培养方面,也应该是只有自己才能培养自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寒假闲暇时间里,读《我的教学笔记》,使我受益匪浅,我也在思考,自己是否也应该养成写教学笔记的习惯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