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难 忘 “三 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生活关 劳动关 苦乐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97、2、10)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些记忆是永远的。滚滚的汉江水,巍巍的秦巴山,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是1 9 70年8月22日早上6点多,我这个没被学校批准参加三线建设的16岁的小姑娘,凭着一股倔犟劲和“铁梅1 7不算小,要为革命挑重担”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硬是爬上了开往2107工地的大卡车。当天汽车开到镇安县,第二天就因公路不通开始了步行。每天早上四点多钟,我们就摸黑背着几十斤的行装,凭着手电筒的亮光,排着一字形队伍,一个紧挨一个,沿着崎曲的山路,趟过大腿深的河水,急速前进。每天要走80里左右,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到达休息地。就这样,我们过青铜关,奔赵湾,趟小河,于8月28日胜利到达旬阳县。次日,坐船顺汉江东下大棕溪区。从此,开始了两年八个月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下角是5846部队11连队,中间偏右是我们连队,左上角是铁道兵5846部队团部。我们共饮棕溪水,军民团结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 首先迎接考验的是生活关。初来,没有房子住,我们在山角下支起了帐蓬,睡在离地面约20公分高的用砖支起的藤条编成的床上。江南的八月,阴雨连绵,被褥经常潮湿。一天晚上,睡到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雨,同学们又困又冷,紧裹被子一翻身又睡着了,等第二天天亮,睁开眼睛一看,我们的鞋漂在水面上,而帐蓬里的水已和床一样高。遇到大风,帐蓬被刮起,几个人都拉不住,只好凭全班同学的齐心协力。当时,没有公路,我们吃的粮食要靠汉江船只运送。每次搬粮,我们都要到离驻地近两里多路的江边去背,一人一袋,不分体质强弱,有的身体好的还背两袋。170余人的吃饭成了连里的一大难事,炊事斑的同学没有做饭经验,开始蒸出的馍,都是死面疙瘩,大家风趣地说“馍掉在地下能打出个窝,吃到肚子里一天不饿”。压缩莱吃得人干燥无味。为了解决吃篓菜问题,连里安排我和8个同学组成背菜组,每天早上我们五点钟起床,吃过早饭带上一个馍,翻过几架山,赶到三、四十里外,海跋二千多米高的生产队,一户一户收购农民种的白菜、萝卜、青菜等,好不容易每人买够四、五十斤,我们就赶紧下山往回走,这时候背着背篓,沿着山边小道,身子左右摇晃,两腿不停发抖,一不小心,就有掉下山去的危险。同学们互相提醒、关照,不敢休息,直往回赶,到连队已是满天繁星。 </p><p class="ql-block"> 为了彻底解决住宿、吃菜问题,我们自己动手先是盖房。在雨季刚过,冬季到来之前,全连同学从四十里以外的大山里面背回木桩、檩条,在5846部队3营11连战士的指导帮助下,从垒石、平整土地、挖地基、栽桩、钉藤条、墙抹泥、盖牛毛毡屋顶、安装门窗等,全是我们自己动手,很快长10米,宽5米的8间新房盖好了。我们住上了自己盖的新房,尽管它冬天冷,夏天热,但比起帐蓬来,既安全、又干净。我们把白被里子叠在外面,整整齐齐像豆腐块, 白褥子里作床单,每人60公分宽,走进我们的宿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解放军连队。随后,我们就利用星期天和工余时间,把房前屋后的河边山坡闲置的坡地,一块一块翻整为小畦子,种莱的牟维鲁同学每天担粪、施肥、锄草、间苗,很快我们就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再也不用上山背菜了。赵风贤同学担当起了连里的“猪倌”,肉食也做到了自给。 </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战友,相爱的姐妹。我们11班的九姐妹于1972年3月8日合影。</p> <p class="ql-block">劳动后的愉悦,那年我们17岁。</p> <p class="ql-block">1972年3月8日留影</p> <p class="ql-block"> 劳动关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关。刚到三线工地,我们的劳动就是修公路。铁道兵11连一个班的战士分到我们12个班,教我们打眼放炮,没几天,我们就学会自己干了起来。开始抡起八磅重的大锤,不是打在自己腿上,就是打在扶钢钎同学的手上,震得虎口裂痛,满手血泡,但没有一个同学叫苦叫累,人人争先恐后,抢重活干,到后来抡大锤打钢钎在三、五百下是正常现象。 公路修通后,一切需要的设备运进来,我们就开始进洞打隧道。女子连打隧道,这是少有的。我们当时分为三班倒,和铁道兵、民工上下坑道齐头并进。初拿风枪,又重又高,俩人扛一台也是左右摇摆,风枪的震动和打出来的石头粉沫,直呛的人喘不过气来,1 0分钟就要轮换一次。炮眼打好后,就装药、放雷管导火索、点炮、出碴,然后支支撑架、打拱等。三个多月的隧道工作,炼就了我们这支铁姑娘队伍。</p><p class="ql-block"> 记的我们在打桥墩地基时,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不管是下到10几米深的桥墩地基下挖泥沙,还是在地面上搅拌混泥土,同学们你追我赶,都不甘落后,穆利和王小平同学一次就抬了六包六百斤重的水泥,运往搅拌机旁。有近一年时间,我们是在汉江滩上打石碴。先是用大锤把大石头砸小,后又用小锤打成路基石大小的石子。一百多个同学,散落在河滩边,每人寻一方宝地,各自为战,展开了无声的竞赛。在大会战期间,炊事班的同学把饭送到工地,大家狼吞虎咽1 0分钟吃完又接着干。下午收工时统计员小宋一丈量,最多的竞打子1立方多,少的也有0.7立方左右。随后,同学们用尖钯子扒到竹簸箕倒到藤条框里,在“一、二、三”的口号声中,由四个人分别传递往汽车上装,装满一车最多只有5分钟。半年多的时间,大棕溪口汉江河滩上,被汉水冲刷了数十年,数百年的圆滑坚硬大小不等的顽石,被我们一块块打成了石子,化为桥墩、隧道、路基,熔进了襄渝线。</p> <p class="ql-block">我们班全体战友与11连黄连长在我们修的桥墩下合影。(1973年4月)</p> <p class="ql-block"> 生活关、劳动关的考验,使我们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苦乐观、世界观。当初,我们离开父母,离开城市,单纯、幼稚、脆弱。经过两年多艰苦岁月磨炼,单纯幼稚变为成熟,脆弱变为坚强,劳动的汗水冲刷掉了“娇骄”二字。在劳动中,我们懂得子生活来之不易,看到我们亲手修建的公路、隧道、桥墩、路基,一种无言的自豪感涌上心头:劳动可以改变一切,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劳动可以获得一切。我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想得是早日修好襄渝线,让毛主席放心。这种艰苦生活,为我们日后走向新的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三线同学相聚,谈论最多的是这个主题:有了参加“三线建设”这段历史,将无悔于人生。时代需要这种精神,建设需要这种精神,同时,它更是我们个人的财富。愿当年这种不畏艰险、舍身忘死、艰苦奋斗、团结互助、以苦为乐的“三线精神”,继续鼓励着当年的“三线战士”,在祖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中再立新功。</p> <p class="ql-block">1973年3月8日驻地山沟留影</p> <p class="ql-block">二年八个月三线生活结束,我们连队选拔的九名干部与连长、司务长合影,随后被陕西省革委会政工组分配到各县工作。(1973年5日)</p> <p class="ql-block">1998年8月连队部分战友在西安革命公园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0年6日受安康市政府邀请,前往安康参观,期间到烈士陵园为逝去的119名战友揭碑。在参观学兵纪念馆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28日战友们重返襄渝线,在我们当年修的棕溪火车站与车站站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战友们到医院看望住院的82岁的毛秀娟连长。</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22日全连战友聚会,纪念参加三线建设五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日22日全连战友纪<span style="font-size: 18px;">念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五十周年活动</span>期间,41中女战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感恩大家奋斗精神,我朗诵了《岳阳楼记》。</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王凤云战友回西安合影。</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班里八姐妹咸阳公园相聚。(2020年11月)</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相聚的喜悦。(2020年11月)</p> <p class="ql-block">2011年冬天三线战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战友到棕溪区</p>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22同学五十年聚会</p> <p class="ql-block">2015年5月连队李指导员来西安战友聚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