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5.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 ——评沙珠双老师的 《浅水洼里的小鱼》</p><p class="ql-block">《 浅水洼里的小鱼 》旨在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平等与可贵 ,感动于一次次平凡又执着的伸手之援。使他们在痛惜小鱼陷入困境时萌生真情 ,在“在乎”的呐喊声中感动生命 ,在学会伸手相助的义举中创造美, 在感悟中不断的建构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人性美 。</p><p class="ql-block"> 王崧舟老师认为:诗意语文从问世的那天起,就自觉地以生命化教育作为自己的终极探寻和关怀。这节课即是语文课程生命化教育的一个生动体现和闪亮平台。从设计的主线看,由直面“死亡”到感动“在乎”,再到珍视“伸手”,其生命意识、生命意蕴的言说意图已经清晰可见。直面“死亡”所唤醒的对生命的敬畏,感动“在乎”所体认的对生命的珍爱,珍视“伸手”所彰显的对生命的关切,将本课所负载的人文价值推到一种生命美学的极致。从设计的细节看,第一板块紧扣“用不了多久”,这是对生命的时间特性的一种高度警觉和敏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又过去了”的设计旨趣;第二板块采用推波助澜式的对话策略,将“在乎”的视城一层层地打开,“小鱼在乎”_——“小鱼的亲人在乎” ——“小男孩在乎”——“我们都在乎”,从而使“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生命哲学之光在课堂上在师生的心上熠熠生辉;第三板块,透过希望工程小女孩的眼睛,让学生看到生命之间的关爱、呵护的伟大力量。生命因了生命才焕发了它全部和尊原声。这就是本课对诗意语文生命化教育的精彩言说。</p><p class="ql-block"> 作为语文老师 二十多年了 ,从来都觉得语文就是字词句段篇,而生命、精神的引领是本质就存在的,无所谓挖掘,读了沙老师的设计、王老师的评课,我终于体会到语文的“言语”是有生命的,心灵 、人格、 精神 、生命、 人性, 这些是语文的大道 ,是诗意语文的精髓 。</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来到了第四辑——品课:细微处彰显本质</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好课永远是相对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课标准。那些抽象的评议尺度,诸如“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三维目标”、“自主学习”等等,若遇上真实而具体的课堂情境,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课堂是由具体而丰富的教学细节构成的,剥离了这些细节,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好课标准。因地评课、因时评课、因人评课、因材评课、因境评课,才是科学的、富有生命力的评课。</p> <p class="ql-block"> 16.有一种感动叫“诗意”</p><p class="ql-block"> ——评肖绍国老师执教的《木笛》</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评价《木笛》一课是肖老师潜心 “诗意语文”的一个力作。诗意语文的表现,来自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第一,来自文本的诗意:第二,来自教师的诗意:第三,来自学生的诗意:第四,来自教程的诗意。只有四个维度的协同与融合,方能将诗意语文推向种理想的境地。 《木笛》一课,是对诗意语文理想境地的一种积极尝试和有效建构。</p><p class="ql-block"> 一、文本诗意——集中而典型的开掘</p><p class="ql-block"> 肖老师的成功,首先在于对《木笛》文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处理。细读全课,课上师生一起倾心研读的只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是刻画 “雪中吹笛”的文字,第二段是描绘“烛光方阵”的文字。除此之外,几无涉足。且教师对这两段文字的处理煞费苦心。通观全课,这两段文字是这样呈现的:雪中吹笛——烛光方阵一——雪中吹笛——畅写心声—— 雪中吹笛。 显然,这两段文字无论是呈现的次序还是频率早已跟原文大相径庭。正是这一集中而典型的文本开掘,为文本诗意的高浓度、高品位彰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教师诗意——真诚而动情的传递</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诗意,集中表现在执教者真挚、丰富、颇具感染力的教学情感上。且看绍国在《木笛》一课中的教学语言:为唤醒和强调词语的“语境感”,老师这样引导:“ 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这四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教学语言,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学生,启迪学生投人而真诚地思考、感悟,不在于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也不在于它有多么强大的气势,而在于教师语言声声饱含真情,字字发自肺腑。唯有这样的教学语言,才是诗意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三、教程诗意——精致而曲折的生发</p><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程的诗意,最核心的问题是课堂节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木笛》一课的节奏, 精致而曲折,教学的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第一,依托“雪中吹笛” 这一高品位的诗意语段,在教学流程中前后后看呈现三次横跨全课的教学,据此营造一种一唱三叹、 回环复沓的整体课堂表。三次呈现的“ 雪中吹笛”,尽管字面完全相同,但是,每次解读的语墙和内涵却不尽相同。这是一种既复沓又攀升的节奏,如一首撼人心魄的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第二,课前先行隐去故事的结尾部分——大师在广 场上倾听朱丹吹笛并录取了他。直到课堂教学的尾声,教师才用大屏幕投影的方式呈现故事的结尾部分。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学生既惊讶,又颇欣慰,从而营造出一种悬念突转的教学节奏。当谜底最终揭示的时候,强烈的落差对于学生情感乃至思想的冲击必将是巨大的,这就是教学节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四、学生诗意——感人而融洽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诗意语文,最终的归宿一定落在学生的诗意上。离开了学生诗意的涵养和陶治,其他三个维度的诗意也就多半失去了课程论和和教学论的价值。学生诗意是一种整体的、 生命化的语文素养:没有思想、情感乃表现为学生的某种状态。这种状态,首先是“投人”的。至生命的深深的卷人,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诗意”。这种状态,还是“动情动心”的。课堂上,学生是投入的,是动情动心的,更是由衷言说的。最感人的环节莫过于学生对朱丹心声的移情摹写。真挚、真切的言说本身就是种诗意, 何况,这种言说的裹挟着学生生命的全部理解、思想和尊严。</p> <p class="ql-block"> 又一次颠覆了我对诗意语文的狭隘理解。 原来诗意可以是文本诗意、 教师诗意、教程诗意、学生诗意,这所有的才是真正的诗意语文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