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泰顺】看错“壸范流芳”几十年

林作坡

<p class="ql-block">  今天又到周末,回家看看母亲。我们走了500米远的族兄家的老房子,村里人称这座老房子为“大份”,现今看到的是一座破旧的古宅,可谓:昨日繁华今不再,唯留青草诉衷肠 ......</p> <p class="ql-block">  看到荒草凄凄的庭院,感慨万千: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p> <p class="ql-block">  这里民居多为合院式建筑,它们要么沿山涧而建,要么就一头扎进田野的怀抱里。东垟西村民居与对岸的门楼外民居遥相对望,身后的大山即为门楼外的案山(笔架山)。这里的民居在构造与装修上显得朴素和简洁,它们与山水更显得融洽。</p> 笔架山 <h1>  族兄从房子里抬出一牌匾,这牌匾小时候就看过,今天他又拿出来,问我是什么意思。他小心解开包裹的废纸,用水冲洗,看到的是八成新的匾额,不禁脱口而出”<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壶</b>范流芳“。</h1><h1> 我回去一查,汗颜不已,糗大了,原来几十年下来都看错了,顿时后悔。第一个字不是”壶“。这四个字遒劲大方应该是”<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壸</b>范流芳“。</h1><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题头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泰顺县事北平候万福为林母陈氏八十寿立”,匾额落款“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正月榖旦”。 </p><p class="ql-block"> 林母陈氏,是林光阜,字齐冈,号丰山的第三房姨太太。为了表彰陈氏所作所为,觉得陈氏可作为封建社会的妇女典范,因此泰顺县事候万福为陈氏八十寿赠送匾额。</p><p class="ql-block"> 牌匾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绘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见证着一个家族人文史、一段文化的兴衰史,细细品味,字里行间是家庭的门第层次、道德修养,文字记载、典故出处,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一个牌匾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我们来了解一下“壸范流芳”。</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壸[ kǔn ]</span>范:妇女的仪范、典式。出处,宋朝陆游《贺皇帝表》:伏以圣人有作,追参 尧 、舜 、禹 之盛时;壸范增光,上配 姜 、任 、姒之至德。</h1><h1> 明朝张居正《工科左给事中邱岳父母敕命一道》:尔 熊氏 ,乃工科左给事中 邱岳之母,勤淑相夫,式修壸范;端严教子,丕著母仪。流芳:流传美名。</h1><p class="ql-block"> 看来这位陈氏虽是林家的三房姨太太,但她勤淑相夫,式修壶范,端严教子,丕著母仪。因此在陈氏八十寿庆上,县内名流和县太爷来祝寿,其场面应该非常壮观。</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  <b>千年古村 人文东垟</b></font></h1><div> 泰顺林氏林建公迁居筱村后,他与第六子卜地泗溪结庐盖房,仅六个月离世,兄弟们帮忙六弟站稳脚跟,繁衍生息,后裔析居泰顺各地及浙江福建各地,名人辈出。仅在始迁地新东洋就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景观。<br></div> <h1>  <font color="#39b54a">  <b>  历史文化景观有:</b></font></h1><div> 龙须岩下遗址、林建夫人韩氏夫人墓、洋头敬胜堂、橹尾古民居建筑群、杨家边土楼群、古刹东奥寺、和乐堂(林昕故居)、狮峰精舍(林新贻故居)、平厝、福府、龙门府邸、卐府(林伯穆故居)、六大古制粬粬窑和酒厂、书斋门楼古街、大厝下、后厝仔古建筑群、古诊所(筱村古医院)、竞成书院(千年东洋书院)、林氏祠堂建筑群、新厝下(龙府、凤府)、祠堂后建筑群、文重桥、三圣宫(陈十四夫人宫)、文昌阁遗址、双子碉楼、西村林氏老厝(林光霁故居)建筑群、外翰第(旗杆底)建筑群、筱岭畲族风情建筑等。<br></div> <h1>  <b><font color="#39b54a">自然景观有:</font></b></h1><div> 五条千年古道、先秦遗址金山寨、石柱、笔架山、石镜及大雪尖、望海尖、雷火尖、澄坑大瀑布、三叠岩、仙岩洞、泠水窟、朝天马岭、金银谷、香坳湖等人文与自然风光,留有数量较多的古代省内外名人诗文吟咏。<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