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歌的起源(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惜墨</p><p class="ql-block"> 原始劳动歌谣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由于年代久远,当时又文字记录,保存至今的作品极少,只是在先秦两汉的典籍文献中偶尔可见。如见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它以简短而朴素的语言记述了砍竹、接竹、制造弓箭,并用弹丸击杀野兽的狩猎过程。《礼记•郊特牲》中的相传为伊耆氏时代的《蜡辞》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征服自然、战胜灾害的渴望,全文都是对自然界发出的命令。</p><p class="ql-block">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p><p class="ql-block"> 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p><p class="ql-block"> 与此异曲同工的作品还有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的命令旱魃北行的短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除了上面提及的劳动歌谣和“咒语”之外,还有一些反映古代战争、徭役、婚姻、风俗一类内容的短歌,多见于《周易》的卦爻辞。此外,《尚书》、《逸周书》、《左传》等书中也有少量上古歌谣。这些原始歌谣通常都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说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是对这种诗、乐、舞三位一体情形的最好描述。原始劳动歌谣是原始人类的集体的口头创作,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原始人类随口歌唱他们的口头创作,用以协调劳动动作,减轻疲劳程度,鼓舞劳动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国奴隶社会文学包括夏、商两个朝代的文学(自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夏代历史大半属于传说时代,其诗歌、谣谚等可靠的极少,可靠的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样的诅咒夏桀的民歌,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尖锐矛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