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兵五十二师安装营回眸

乐逍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安装营纪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云贵</p><p class="ql-block"> 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二师安装营,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5军195师的工兵营。195师改编为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后,按国防部1963年3月8日颁发的《工程兵建筑师编制表》整编,由195师工兵营正式改编为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安装营。</p><p class="ql-block"> 改编为安装营后,第一任营长为张德本、之后为初玉,副营长巴文英,政委邓瑞海、之后为张兆作。当时安装营驻A国防工程工区内。</p><p class="ql-block"> 安装营编制下辖三个连,一连由原来工兵营的电装连改编为通风连,第一任连长为高峰、指导员赵华荣;二连由原来工兵营的机械连改编为电气连,第一任连长崔珉顺、指导员傅连贺;三连由原来工兵营的伪装连改编为水暖连,第一任连长陆积才、指导员陈报亮。安装营1963年组建伊始,便移防怀来县官厅镇,冬训结束,4月份开始为全军在官厅水库大比武修建营房。全营官兵平地、和泥、脱坯、垒墙、挂瓦,以61年湖北兵为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累,争分夺秒,提前于9月份完成营建任务。之后先撤至矾山休整,年底回到工区驻地。</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由三连六班长卢进武带领部分战士,赴大同留守处完成301、东营盘等部队留守处自来水和电器改造任务。大同地处塞北高原,天寒地冻,当地冰冻层很厚,管沟要挖深2米多,他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凯旋而归。大同金黄色的小米饭和香喷喷的土豆丝,在1964年就是好伙食,战士们真的忘不了那满眼黄土、寒风刺骨的塞北时光。</p><p class="ql-block"> 安装营组建初期,营部技术员有王孝华、孙炳权、魏赠应、黄云瑞,后来先有王军、余传山、彭胜荣、李和宝、杜新生等;施工员有张云贵、冯元炉、沙希贵;器材员有龚家宏、李敬远、王昇荣;医生崔恩发、医助肖正杰、卫生员谢浩然、熊参赞;文书刘生有、杨世民;通信班长郑良田、通信员安文君、车晓红、王传秋;上士赵东强、周文富,炊事员张壁、王旺林。</p><p class="ql-block"> 为给国防工程培养安装技术骨干,安装营于1964年1965年,分别选派卢进武、余新桃、余阳春、徐美林、孙维金、李继川、张云贵、张顺尔、冯元炉、程绍仁、王定土、崔礼堂、史庄根等数十名战士赴北京安装公司及上海相关厂矿进行了技术培训。其中专业有:通风、电气、水暖、电气焊、塑料、冷冻机、发电机、油漆等。成为之后国防工程安装的基本力量。</p><p class="ql-block"> 1966年春节过后,安装营进入A国防工程进行安装施工。三个连队均混编成有各个专业的混合连。安装营部带领一、二连完成A2、A3工程,三连配属兄弟部队完成A1工程。</p><p class="ql-block"> 1966年代,部队生活很艰苦,吃的是二米饭、金银卷,饭前还要唱首雄赳赳的军歌。睡的是大通铺,铺板上垫的是从山上割来草杆做成的草垫子,每人占用睡位仅40公分左右,翻个身就会弄醒战友。但干部、战士们斗志旺盛,工作都不愿落后。安装锅炉房和空调机房,空间窄、管道复杂,难度大,但战士们对工程质量,百年大计,毫不含糊。通风管道的保温,矿渣棉粉刺扎的人浑身难受,但没有一个战士叫苦。配电柜的安装是高级活,密密麻麻的线路,眼花缭乱的按钮,战士们精心操作,一丝不苟。时间紧、任务重,干部、战士加班加点,吃饭在工地,休息在坑道,不避酷暑寒冬,不怕漆熏、虫咬,吃苦耐劳,二年时间,出色完成A工区的安装任务。综合封闭试验,供水畅通、空气舒畅、电力充足,圆满成功,受到工程兵陈士榘司令员的表扬。</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忘不了施工间隙忙里偷闲,上到云雾缭绕的深山老林里捡干柴、打铺草、采野韭花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1967年工程完工后,安装营选留下张兆作、安文君、魏赠应、彭胜荣、成占业、王孝华、刘向山、程绍仁、王定土、李虎旦、郑必达等部分干部、战士组建工程维护队。1967年底安装营全部撤至河北怀来县官厅镇。</p><p class="ql-block"> 安装营在官厅期间营长为崔珉顺、政委贾天振,副营长王建军;一连连长戴永强、指导员赵华荣,二连连长黎年森、指导员郭作栋,三连副连长唐仁梓、指导员韩俊义。安装营驻防官厅期间,营部和二连住珠窝堡,一、三连住珠窝园。</p><p class="ql-block"> 1968至1969两年间,曾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的崔珉顺营长,带领全营干部、战士,认真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搞军工生产,主要是盖厂房、办纤维厂、开锰矿、卸火车皮、种稻子。</p><p class="ql-block"> 部队办纤维厂,盖厂房任务急,时间紧,歇班不歇人,三个连队轮流干,七天盖一栋厂房是常事。后期安装纺织机器,战士们跟着北京来的师傅,按照图纸照葫芦画瓢,半个月的没明没夜的干,顺利完成了安装任务。</p><p class="ql-block"> 火车卸货。卸的都是些粗货,不是锰矿就是水泥,卸货不定时间,火车来了不能压车皮,白天来了白天卸,半夜来了半夜卸,每次还限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累的战士筋疲力尽,杖凭年轻,个个争先恐后,争当五好战士。</p><p class="ql-block"> 在桑干河边围坝造田种稻子。围坝造田最累,两个人用一根粗圆杠抬上百十重的一大筐黄土,往返坝上坝下,还争先恐后。插稻子也不是好干的活,腿泡在水里,腰一弯一直,累的满头大汗。中午吃饭,一阵狂风半碗黄沙,挺悲催、挺浪漫。怪了,那时“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军队正走红,在大北方的桑干河畔种稻子居然也能丰收。</p><p class="ql-block"> 当时为配合形势需要还抽调部分干部、战士参加了对地方院校师生的军训。</p><p class="ql-block"> 当时安装二连以炊事班长杨立儒为代表创造的野战马蹄形炊事灶轰动全军,他被推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四届人大会议。</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官厅的风沙,忘不了官厅水库夏天里荡漾着的涟漪,忘不了官厅水库冬天厚厚的坚冰,还有用水库里的大鱼烹调的鱼肉香!</p><p class="ql-block"> 1968年,二连徒步拉链到河北涞源参加6503工程安装,战士们第一次吃到驴肉,二连还第一次被评为四好连队。</p><p class="ql-block"> 1968年,三连参加了晋北阳高1004仓库的工程安装。塞北荒凉的群山、青干了的玉米杆和沙甜的西瓜,成为战士们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69年下半年营里派出由安装三连张云贵排长带领一个加强排,参加总参第三招待所的锅炉、暖气改装任务,受到总部的表扬。年底安装三连又接受工程兵大院锅炉、暖气改装任务,全连进驻北京工程兵大院。</p><p class="ql-block"> 1970年安装二连在黎年森连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北京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地下工程的维修、安装,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表扬。</p><p class="ql-block"> 为落实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指示,七十年代,安装营选送部分干部、战士去各大专院校学习深造,前后有:张云贵、李付东、张连奎、李荣、潘进宁、杨德胜、刘勤武、赵耕田、蔡元彩、田士章、蔡宾海等,为安装营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上半年,安装营奉命参加B工区国防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由二连张顺尔排长带领二排全体战士,先于大部队进入工区南山打前站,为安装营进驻工区做驻防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B工区安装营驻当地南山一带。在B工区国防工程建设期间,安装营营长黎年森、政委郭作栋。工技术员有:孙炳权、范振起、郭自成、石来义、张云贵、刘少杰、王东民、马河水、史庄根等。</p><p class="ql-block"> 一连连长郑良田、指导员刘正言;二连连长郭士富、指导员杨立儒;三连长唐仁梓、指导员车晓红。为适应工程安装需要,于1971年初又组建安装四连,连长杨还生、指导员赵东强、之后为郑新才,同年7月安装四连调归三工区。另,为集中完成工程中特殊的建筑装修任务,安装营曾组建一个土建排,排长姚书太。</p><p class="ql-block"> 1970年,张顺尔任队长、赵东强任指导员,带队到上海供电局、冷冻机厂、上海柴油机厂、上海开关厂、上海电缆研究院等地做技术培训,参加这次培训的有王东民、马守仲、王印、王传秋、武永才等80余人。</p><p class="ql-block"> B工区国防工程安装施工,由安装营统一调度安排。其工程安装特点是点多面广。各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工程复杂程度可不小,一点也不能马虎大意,往往总是赶时间、抢进度。一个点刚完工,就要翻山越岭,肩挑人扛或乘解放牌汽车经颠颠簸簸的山涧小路搬家到另一个点,吃不好、睡不好,成为家常便饭。特别讨厌的是天罗地网式的无法躲避的黑色小咬的袭击,常常是不知不觉手上、脖子上,甚至在臀部留有奇痒无比的红疙瘩。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经过紧张的3年多施工,顺利完成工程安装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营里留下孙炳权、张云贵、王东民、刘少杰、史庄根继续完成工程技术收尾。同时从安装营选留张才贵、马河水、周文富等部分干部、战士调往工程维护大队。</p><p class="ql-block"> 除了讨厌的小咬,B工区青山绿水、翠竹掩映、莺歌燕舞、米酒飘香的优美和着管道、铁皮的叮当声及浓浓的油漆味,伴随着战士们度过了近4年难忘的战斗生涯。</p><p class="ql-block"> 在以上A、B两个国防工程安装施工中,安装营61、63年的湖北兵、64年的山西兵,特别是61年湖北兵,是工程安装的基本骨干力量。65年的陕西、河北、东北兵;66、68年河南兵;69、70年河北兵成为安装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 1974年5月安装营部及一、三连随五十二师大部队移防河北涞水县。初到涞水,安装营驻南瓦寨、北瓦寨,后来移防东关一带。主要负责师部大院修建中的风、水、电安装,1977年入驻师部大院。</p><p class="ql-block"> 涞水期间安装营营长黎年森、副营长仓培鑫、政委郭作栋、崔应泉。工程技术人员有:孙炳权、范振起、张云贵、刘少杰、王东民、史庄根、潘进宁等。</p><p class="ql-block"> 一连连长仇喜斌、指导员巩宝合,滞留在B工区的二连连长为薛连友、指导员李长忠,三连连长李付东、指导员车晓红。</p><p class="ql-block"> 涞水是王祥的家乡,县城北有一条河,叫拒马河,是王祥卧冰的地方。古说其继母生病想吃鲜鱼,天寒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因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孝敬文化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毛主席相继去世;唐山大地震、粉碎“四人帮”。天灾人祸,翻天覆地。</p><p class="ql-block"> 为躲地震,当时安装营住在城北马场的那个地方,一段时间住的木板房。天气很冷,晚上只好战友间身体相偎取暖。黎年森营长和技术人员住一块,他因为打鼾,因此他常常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夜在营房外转游半夜,等战友睡着后他才悄悄躺下,为的是怕影响战友睡觉。多好的领导,多自觉的长者。有时候一个人品质的表现并不在多惊天动地,一滴水可见精神。</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工程兵建筑五十二师按军委1976年7月8日颁发的《工程兵建筑团编制表》进行整编,撤销安装营。安装营完成了历史使命,开始解散。1977年安装一连调归53师;1978年安装二连、三连分别调归110团和118团。</p><p class="ql-block"> 期间:黎年森调维护队;郭作栋调110团;孙炳权调防化兵部;范振起、王东民、潘进宁分别调工程兵总部;刘宪贵、李付东、孙维金调北京总参;张云贵、杜新生调重庆53师;史庄根调110团;郑良田、张顺尔、冯元炉、石来义、王少清、刘少杰、邵明才等调襄阳“八一”电影制片厂。</p><p class="ql-block"> 安装营从1963年正式改编组建到1978年解散,先后经历15个年头。天地悠悠,岁月匆匆,15年光阴不算太长,但对于与安装营相依相伴的战友们,却是终身难忘的15年。它是见证战友青春年华的15年,是战友们山南海北、战天斗地、风雨同舟、并肩战斗的15年。人生苦短,芳华易逝,我们把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奉献给了永远的安装营。安装营永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