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记忆

薛淑清

<p class="ql-block">  闲来翻看半个世纪前的老照片,感慨无限。满脑的回忆,满眼的过往,仔细端详着每位同学那稚气未脱的脸庞,看着,回忆着,不觉间泪水模糊了双眼。</p><p class="ql-block"> 1968年的9月20日,是我们离校的日子,在离校前,我们几个同学和金三中的书记于振洋(一排左五)、校长王振有(一排左三)。老师赵翠珍(二排左五)、刘新甫(二排左一)、郑天泰(一排右一)、牛占峰(一排左一)、军代表边继尧(一排左四)、张本平(一排左二)、牛占峰爱人(二排左四)等拍照留念。照片上的同学姜春丽(二排左二)、薛淑清(二排左三)、王淑凤(二排左六)、于桂玲(二排右一)、刘德满(三排左一)、闫长正(三排左二)、戚木(三排左三)、王殿宾(三排左四)、孙治权(三排右一)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据我所知,照片中的同学戚木和校长王振有早已离世,两年前,书记于振洋也与世长辞了,赵翠珍老师现在在敬老院,生活不能自理。前几天同学告诉我,赵翠珍老师已于2022年八月份在敬老院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  1968年的7月5日,是我校高二高三的同学离校的日子。离校的当天,我们学校宣传组的全体同学和老师、军代表合影留念。一排右一是我们的班主任袁成玉老师,右二是教我们语文的李宝兴老师,右三是军代表边继尧,右四是军代表张本平,右五是文革时期我们的临时班主任勇德本老师,右六是教高三数学的丛积微老师。我曾听同学们说丛老师的名字充满了智性,是由数学中的微积分而来。当时我也曾憧憬着到高三能在丛老师的门下。</p><p class="ql-block"> 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今天再看一看,已经有多位不认识了。我还能记得的是:一排左一是高二的姚福忠,杏树屯人。中排左一是高一的薛淑清,左三是高二的孔宪盛,左四是高二的张长久,左六是高三的洪文成,左七是高二的李宽厚,中排右一是高一的姜春丽。最后一排左三是高三的毕成宽,文革中改名毕戈,左五是高二的金家盛,右一是高二的赵安权。其余的就叫不上来名字了。</p><p class="ql-block"> 孔宪盛和金家盛已在几年前去世了。我们的班主任袁成玉老师也在多年前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1966年的九月中旬,我们几个同学来到北京。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天安门”在我的心中充满了神秘感。在那之前,我还只是从书本中看到。因为快到国庆节,接待站把我们安排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席地而住。住处安排妥当后,我们就急不可待地来到天安门广场,留下了这张照片。当年,凡是从外地来京串联的红卫兵,可能都会留下这样的照片。那年的10月1日,我们参加了国庆游行。因为距离远,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人,我们也只能看个轮廓。</p> <p class="ql-block">  离校的当天,我们来到登沙河照相馆,手捧毛主席语录,臂戴红卫兵袖标,胸戴毛主席像章,头戴军帽,照了这张“英姿飒爽”的照片,照片中的姜玉兄,当时是初一的学生,也混在这四个大姐姐的队伍中,不知她现在在哪?生活还好吗?</p><p class="ql-block"> 左一姜玉兄(初一),左二于桂玲,左三王淑凤,左四姜春丽,左五薛淑清。</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回到了朝思暮想要离开的农村,朝起而耕,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看不到希望,看不清前程。离校两年后,即1970年的11月17日,姜春丽来到我家,我们怅然若失地来到杏树屯照相馆,留下了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农村这个看不到尽头的抗争中,我们努力着,思考着,奋斗着,最终我们的同学们绝大部分离开了黄土地的劳作生活,或经商,或做教师,或搞基建 ,或从政,或上大学,庆幸我们都跳出了黄土地。大约是1983年的几月?已记不清楚了,我从盘锦回家,和姜春丽在大连老虎滩公园相聚的情景。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有限,没有留下更多的影像资料。</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小帅哥是姜春丽的外甥,如今也已到了不惑之年,光阴似箭呐!</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请保存这不可复制的历史瞬间,它即是我们人生的记忆,也是那个语录不离手,口号不离口的疯狂的文革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