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爱煞了唐寅的诗,下载到手机上,反复诵读,越来越觉得他是孤独的天才,诗书画三绝,不被当时的时代所理解,只在孤山上吟风弄月,是唐寅的悲哀还是当时时代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唐伯虎生于寅年寅月寅时,便取名「寅」,因为寅为虎,便取字伯虎,唐伯虎出生后,家境殷实,生活还算是富足。但我觉得伯虎之名字煞气太重,正如<唐伯虎点秋香>上秋香所说,伯虎和白虎是谐音,白虎则是中国镇邪的神兽,但毕竟冲气太重。</p><p class="ql-block">唐寅意气风发的时候,父亲中风而死,母亲悲伤,也相继离世,随后妹妹又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然死去,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夭折了。</p><p class="ql-block">如果唐伯虎写日记的话,这无疑是世界上最为悲伤的日记。不知道是不是苦难才能孕育天才,大多数天才的身世都是悲惨的。</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称他是天才,是因为他有着超乎天下众生的智商,在人生的三次考试里都是第一名。</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考试,年仅16岁时,大概相当于现在初三的学生,他参加了全县的童生考试,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考秀才,结果,全县第一,震动了整个苏州城,被誉为神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考试,是唐伯虎29岁那年,去参加乡试,所谓乡试,不是在乡里,而是全省范围的考试,他再一次不负众望,又考了第一,相当于现在的高考状元,当时有个名称,称为解元。后来苏州人也都称他为唐解元,好像全国就苏州人这么叫。这是苏州人和唐伯虎套近乎,就好像家里人叫自己小辈乳名似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三次考试,31岁,也是唐伯虎这一生命运的转折点,会试,这个也就是全国举人都参加的考试,关于唐伯虎的这次考试有很多的版本,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唐伯虎命运从此急转直下。会试前,踌踌满志的唐寅说,我一定会考第一,根据唐伯虎之前的表现和唐伯虎的才学,我会选择相信。可是当唐伯虎考了第一之后,便是他这一生恶运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和唐伯虎一起应试且同行同住的一个叫徐经读书人,在会试前给主考官送了礼,结果主考官出题奇难,大部分的举人都答跑题了,只有两份试卷没有跑题,主考官又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不用看,也知道这两份必是唐伯虎和徐经的!</p><p class="ql-block">他认为有徐经不奇怪,为什么要说有唐伯虎呢?可能觉得拉一个名气大的,这样就不会有人认为徐经私下送礼了。</p><p class="ql-block">主考官大才,主考官奇才。</p><p class="ql-block">可惜旁人都不傻,于是乎很快被人告发,打了徐经和唐寅五十大板,押入大牢。虽然后来查无实据,但科场舞弊影响太大,徐经和唐伯虎都被削除仕籍,发到小县当小吏。唐伯虎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官也不要了,开始浪迹江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寅心怀愤愤之气,开始了他的“千里壮游”,从苏州出发,坐船到达镇江,从镇江到扬州,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然后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后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p><p class="ql-block"> 唐伯虎这一气不得了,快跑遍半个中国了。</p><p class="ql-block">到九华山后,唐寅的银子就花光了,当时也没农行卡,没办法叫祝枝山他们给汇点,所以只得返回苏州。想想古代的旅游还真是省钱,想唐寅这么穷都可以九省游。大概是因为那时山川朗月、清风大地全是无主之物。返回苏州后,唐寅就在苏州山上搭了一座破房子,取名“桃花庵”,他自称桃花庵主,喝酒养花,消极遁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想,文人和政治始终是搭不上的,文人究其一生也是不懂政治的,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参与政治,最终的结局都很凄惨。所以唐伯虎没有走上政治,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只能说是幸运。不然像是李斯那样,强走入政治的文人,最终被腰斩于咸阳,泪眼婆娑的和儿子们告别,总会让人觉得很心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所以到后来宁王造反,需要招揽文人,第一个就想到了唐伯虎,如果名满天下的唐伯虎来归,何愁天下文人不纷纷依附?</p><p class="ql-block">于是八抬大轿招唐伯虎作为幕僚,唐伯虎多聪明,一下就看出了宁王的用意。你不是看中我的名誉么?那我名誉不要了!他经常蓬头垢面从宁王家跑出去,光着身子在大街上狂奔,一边跑还一边喊,我是宁王的贵客!我是宁王的贵客!引得众人纷纷围观!(画面太美不敢想象。)</p><p class="ql-block">宁王被弄的颜面无地,头疼不已,只好把唐伯虎送回了苏州,再后来宁王因谋反被抓,唐伯虎因装疯逃得一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宁王事件后的唐伯虎思想更是消极,醉心佛经,涂抹画卷,自负甚高,不愿入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闲时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他得画往往无人问津,生活窘迫,经常要靠朋友的接济过活,这让我想起了梵高,可见天才在被世人承认之前都是孤独寂寞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至于唐伯虎有没有点过秋香呢?这个一想也知道是世人的杜撰,唐伯虎有过三个妻子倒是真的。不过唐伯虎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首藏头诗,无怪乎大家都认为唐伯虎点过秋香,我想跟这首诗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我也在想,这首诗是巧合么?在思想相对保守的古代,有爱字这个说法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没有。</p><p class="ql-block"> 看下这首藏头诗吧。 </p><p class="ql-block">我画蓝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愁。秋月融融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经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唐伯虎生活落魄,死后也无人追问,幸好在几十年后有一个唐公的粉丝,仰慕其才名,爱他如痴,自己出资收集整理了他得诗稿,为他立了墓碑,所以现在才有幸能读到唐伯虎的诗。提起唐伯虎,可能消极避世是他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可是他有一首诗写得很积极,我想每个人都要有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一切,只要心是乐观的,上进的,一切都将会越来越好。还是比较欣赏和唐寅生活在一个时代的王阳明,知行合一,文能著书立说,武能上马抗敌,这才是读书人应该追求的最终目的,不是消极,更不是用知识束缚自己的手脚。最后,来读读唐解元这首积极的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夜来欹枕细思量, 独卧残灯漏转长。</p><p class="ql-block"> 深虑鬓毛随世白, 不知腰带几时黄。</p><p class="ql-block"> 人言死后还三跳, 我要生前做一场。</p><p class="ql-block"> 名不显时心不朽, 再挑灯火看文章。</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