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亭再长也有外,古道再久也有边。浊酒一壶余欢尽,尘缘了断尊法师。迷戏痴文李叔同,演剧作画李息霜。东渡西归号广候,左手指月终弘一。</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父亲是清朝同治四年的进士,曾经是吏部主事,天津巨富,李叔同是庶出,身份尴尬,五岁那年,父亲去世,过早体会了生离死别,天性敏感,寡言少语,自幼对佛教着迷。15岁即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样的句子。虽生于富贵之家,却时有世事无常之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p><p class="ql-block"> 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巨匠。</p><p class="ql-block">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p><p class="ql-block">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在当时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我们熟知的漫画大家丰子恺先生,就是李叔同的得意弟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有志之士无不渴望变革图强,维新变法兴起之时,李叔同热情高涨,刻下印章“南海康梁是吾师”,四处宣扬变法。</p><p class="ql-block"> 谁曾料想,声势浩大的维新变法竟然只存在了短短的一百多天。</p><p class="ql-block">眼见才刚刚得势的维新党人死的死,逃的逃,世事无常的的阴影再次笼罩在李叔同那颗敏感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于是李叔同效法柳永,在茶馆酒楼之间,纵情声色,逃避现实。他家底殷实,出手阔绰,和很多的文人名妓都有往来。在20岁的时候,他搬到许幻园家“城南草堂”,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结金兰之谊,号称“天涯五友”,极具纨绔之风。</p><p class="ql-block"> 25岁的时候,李叔同再遭变故,他年仅46岁的母亲撒手人寰。安葬完母亲之后,他极为失落。颓丧之际,他远走日本,在日本的学校里专攻美术,辅修音乐。</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还自编音乐杂志,传播西方乐理,推广作曲方法。归国之后,李叔同投身教育,力求开启民智,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在那一段时间里,李叔同常常一人写诗作画,对于人生超常的体悟,以及对艺术的天分,让他很快脱胎换骨。</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上的高度,让他知音寥寥,他在浙江甚是孤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挚友许幻园来找李叔同,远远站在门外雪地里,大声说:叔同兄,我们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吧。然后鞠个躬,头也不回地走了。</p><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在大雪里默默站了一个小时,回到屋子,含泪写下了《送别》。</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p><p class="ql-block">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p><p class="ql-block">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p><p class="ql-block">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p> <p class="ql-block"> 丰子恺或许给出了答案,根据他的了解,他说他觉得李叔同出家是必然的选择,不是因为世俗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他生命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有太多的爱,爱妻儿、爱学生、爱艺术、爱朋友,爱人世间的每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可他又何等敏感,早已看破无常,他知道所深爱的都将逝去。</p><p class="ql-block"> 物质无所欲,精神无所求,灵魂无所依。弘一法师去世之前诗曰: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