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雄安 守望崔村

冰的温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请和我一同守望我即将消失的家园——崔村。</b></p><p class="ql-block"><b> 据《雄县志》记载:崔村元代建村。明朝洪武初年,唐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时已称崔村。崔姓时已迁居固安县,民国年间村西尚有崔氏墓地,当时按其姓氏取名崔村。现在崔村已经没有崔姓后人,但是崔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崔村村民主要有刘、唐、王、翟、闫、张、李、赵、郑、周、杨、昝、陈、任、左、金、马、郭、甄、杜、邢、邓等姓氏,以汉族为主。现在崔村共750多户,2800人左右,3900多亩耕地,村民大多以工农业为生。</b></p> <p class="ql-block">  生命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守护这片土地。这个曾被著名作家秦兆阳称作“曲堤村”的美丽乡村,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记忆。秦老在解放前长期在冀中十分区工作,对这里的人民感情深厚。解放后, 1952年秋末到1954年秋天,秦老又一次选择了到雄县下乡,体验生活。在雄县兼任宣传部副部长期间,根据崔村、狄头、龙湾一带的生活经历,创作而成了小说《农村散记》和《在田野上,前进!》。其中《在田野上,前进!》这部书,是以崔村的土改为蓝本进行创作的,书里许多人物原型和事件都是崔村的真实事件。这部小说简直就是崔村土改时期的纪实</p> <p class="ql-block">  1953年3月,秦兆阳根据崔村人刘老济事迹写的人物传记《刘老济》,刊登在了国家级刊物《人民文学》上。文中写道:刘老济和被评为省模范宣传员的儿子刘凤桥响应党的号召,无偿把自家仅有的30多亩地献给村集体。父子俩的行动促进了崔村由互助组过渡到生产合作社的进程。刘凤桥、刘志斌等十户农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定名晨光农业社。后来刘凤桥得知村里修井需要砖,毅然拆除了自家的影壁和墙,把砖无偿捐献给村集体。这个曾被著名作家秦兆阳称作“曲堤村”的美丽乡村,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记忆,也为崔村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崔村位于雄县县政府东南2.6公里处(北纬38.986,东经116.138),南与大阴村隔河相望,东、北分别于大步村、小步村接壤。发源于太行山南麓的大清河绕村南流过,形成了这里的冲击平原地貌。昔日的大清河清澈见底,缓缓向东流入渤海。村里50岁以上的人们谈起大清河趣事,眉宇间难掩兴奋。绿色的青蛙鸣叫着,清澈的河底趴着数不清的河蚌,河滩上的龟蛋是偶得的惊喜,想改善伙食的村民在撒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沉淀在记忆中特别难忘的是孩子们借着打猪草的由头,游过四五十米宽的河道到大阴村地界打草,大阴村的孩子偏偏要到北岸来割猪草。两个村的孩子们碰到了,总能挑起事端干一架,拿着红缨枪叫嚣着,再扔几个土坷垃,谁也不服谁。那时候干架都是那么美好!吸引着全村十几岁的孩子都来参战。如果哪天还没有隔河干上一架,仿佛这一天就熬不过去。常在河边混,十二三岁的孩子们个顶个都成了野泳高手,收割的猪草捆成捆,被顶在头上或踩水或仰泳回来。</p> <p class="ql-block">  这里四季轮转分明,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最适合耕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高粱、棉花等物产丰饶。如今又到了麦收季节,布谷鸟清脆的叫声萦绕在耳边,放眼望去是大片大片金黄的麦浪,收割机在田间地头穿梭着……这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质朴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建筑是岁月的标签,最能体现村庄的变迁。在村委会的院中,高高矗立着一座水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这里,已经成为崔村的地标性建筑,她已经融入崔村几代人的记忆中。穿过村委会的院落,再往里走,就来到了孩子们心中的乐园----崔村幼儿园,这里散发着一份宁静与温馨。</p> <p class="ql-block">  村委会前是一块空地,不知从何时起,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晚市,每天傍晚熙熙攘攘描绘着村落的繁华。晚市退去,又一场喧闹登场,广场舞、秧歌队、露天戏台接踵而至。崔村的传统民俗表演也在这块空地完成,每年春节花子会、跑驴子更是人们的精神盛宴。</p> <p class="ql-block">  此外村里的其它业余文化也很丰富,书法、绘画、文艺创作蔚然成风。在五六十年代,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田间地头是业余说书人的舞台,能给劳苦的农民带来一丝丝精神的慰藉。那时候村里有位老人叫王挠子,长得小墩八个,留着小胡子。他会说书,在劳动间隙常给人们说《济公传》,后来人们渐渐忘了他的本名,都叫他老济公。如今村里的业余文化队,特别是萨克斯吹奏,名满雄州,又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村里八十多岁的刘金柯老人是村里公认的书法大家,每天挥毫泼墨是必做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  穿过村委会门前,东西延展的是村里最主要的街道。往西是奔县城的路,少了一些阡陌小径,多了一些川流不息。走到村子最西边就是崔村小学,一批批的人才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刘一村就是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孩子。她大学毕业后,只身远赴云南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支教,她一教就是五年。在这五年间,她没有挣过一分钱工资,被学生们亲切的称为“妈妈老师”。央视四套《边疆行》讲述过这个感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往东走,老旧的平房夹杂着一栋栋小楼,错落有致。在村子的东北角是新建的小区,楼房与村落的旧建筑交相辉映,近代的繁荣在这里撞击着人们的视觉,古老的生活秩序中穿插着高楼与电梯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沿着柏油小路出村,继续向东能遇见最美的园林。园内充满了山林野趣,休闲纳凉是必不可少的,坐看云起云舒,一切都是简单而恬静的慢生活。闲暇时挖点曲曲菜丰富餐桌,运气好还能碰到野鸡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再去探访传统技艺吧。刨笤帚是崔村的家传手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里的人们在刘法奇的带领下陆续开始了小作坊式的经济发展,几乎家家户户刨笤帚。如今这门传统手艺已经很少有人做了,可是独具匠心的老艺人们还在努力传承。</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舌尖上的崔村,老豆腐应该当之无愧。据老人们说,做老豆腐那叫一个讲究:井水可上不了台面,做老豆腐的水必须要起大早到大清河挑。黄豆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用大清河的水提前泡发,然后在石磨上细细研磨。一道道工序,经过半夜再半天的辛勤劳作,才能呈上百姓的餐桌。在艰苦的岁月,能喝上一碗嫩滑香辣的老豆腐,简直是人间美味。</p> <p class="ql-block">  时间的长河从来不会停止奔腾,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小本生意,塑料行业铺天盖地席卷崔村,成为崔村三十年来的经济支柱。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宣布成立雄安新区。为了支持雄安发展,实现碧水蓝天目标,从事塑料行业的村民们纷纷转型另谋出路。 </p> <p class="ql-block">  崔村人杰地灵,从古至今人们从不向命运低头。抗日战争时期,村民刘义增等九位村民为国捐躯,成为烈士。今天在建设雄安的岗位上,崔村人们依旧冲锋在前:拆违建、搞绿化;抗疫情、保雄安。</p> <p class="ql-block">&nbsp;&nbsp; 走进雄安,守望崔村。你曾雄关险隘,守护着这片热土;你曾清水蜿蜒,滋养着这片热土。随着党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历史性战略性选择,我们即将告别一种过往,一种习惯;迎来一种全新,一种期盼。不久的将来,一座世界瞩目的绿色、宜居、科技之城,将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在中华大地上,又一个春天的故事,在我的家乡上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