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壁当代陶瓷艺术欣赏

陈斯壁

<h3>陈斯壁:艺术之于存在的暗涌生机文/程小雨&nbsp;从景德镇穿越一千多公里,此刻的身心,落地在北京。午夜,在异地的辗转反侧,似乎在倒时差般,事实上是在感受经验的某种转换,不同的时空正在这同一身体中错综地交织,像一面棱镜,映射出人的多重生活。而这一独特经验本身,又令我想象到日常的另一种经验,即当我独自在路上疾行,仿佛这个行走的人是漫步在一个巨大的由时间本身构成的空旷之地,在不断蔓延的时间流中,她将有更多的可能去重建自己的自我形象、价值观、人格,而我感到正是这一切可能让我们获得了个体存在的“暗涌的生机”。<br></h3> <h3>这或许是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写作者,久居景德镇这座充满创造者的城市中心,总是感到从艺术创造这一行为本身折射出关于人之存在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的发掘也总是潜藏在人与材料深度接触的那些时刻,那些隐秘的对话,那些关于身体与物性直接的互动,那些手的痕迹在表征思想性的过程中。材料作为一种被用于创造与表达的媒介,仿佛无形中正拓展着人的身体的广延与意识无垠浩瀚的边际。尤其是陶瓷,作为一种可塑性极强与具有巨大语言承载空间的材料,在人的思想、文化认知日益活跃并呈现广阔的开放性的当下,陶瓷在创造者的手中似乎正孕育和发生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br></h3> <h3>而这也是我数日前在拜访艺术家陈斯壁先生时他尤为强调的一点,他认为这种“革命”正是让当代的陶瓷创作指向人的存在本身,指向现实的社会与文化语境,指向多元的关于政治、文明与人类诸多困境的思考。事实上,这场“革命”在日益活跃的当下陶瓷艺术生态中,正是无形中被不同个体呈现出的多重而迥异的创作所广泛“探讨”的,如果将当代陶瓷艺术的版图作为一种从高空俯瞰的风景,那么艺术家个体自身所携带的经验、思想与文化自觉在艺术中所显露的丰富性则构成了这块版图上深邃、神秘、无限的分支。<br></h3> <h3>在此,陶瓷作为一种附着了古老而强大的历史传统的材料,正是在创造个体不断从各个层面诘问社会现实与困境及塑造、辨识自我的过程中走向了一种“当代觉醒”,走向了它伴随着撕裂与平衡、伸展与扭曲、隐秘亦袒露的另一重充满矛盾性、无限瑰丽而诡谲的语言空间。而这也正是我在陈斯壁系列作品中所看到的,从他身上我发现一个艺术家在面对陶瓷材料进行创作时,将是对他以往的个人美学经验、视野与见识,他所关注的文化、现实的另一种融合与重构,而这一切恰恰因为陶瓷独特的语言系统被表现得更直观而强烈。  这时,有趣的是,正是对一个艺术家撇开陶瓷材料经验的反方向地推演与观看,对比陈斯壁之前的绘画经验,或许很难想象一个国画专业的画家在陶瓷创作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鲜明的具有批判性精神的当代意识,但陈斯壁作为一个艺术家一直以来事实上关注着当代艺术的进程与演变,并秉持着艺术精神中的批判自觉,且多年来一直有大量收藏版画的嗜好,版画的创作过程中饱含对材料物性的洞察与驾驭、一种人文思考、探索与劳作精神的沉淀将人的创造性与思想的痕迹、温度丝丝入扣地凝结于作品中,这点在陈斯壁的美学经验中塑造了厚重、独特的修养与自我精神。当这样一个画家将他的创作媒介伸向陶瓷材料时,是否可以想象,一方面是对以往绘画经验的超脱,在运用陶瓷材料上展现出一种开放性、实验性,另一方面是对某种艺术批判精神自觉而充满着一种个体强烈意志地继承与袒露。  《浮华》系列而这无疑在陈斯壁的系列作品中有迹可循,并呈现出一种渐为清晰的个人探索脉络。系列作品《废墟》、《无常》、《红尘》、《浮华》、《天书》无论是对陶瓷材料的实验性探索,还是对此类主题性的深入关注,都展现着陈斯壁在以陶瓷为媒介进行创作中所强烈关注的对象与如何将对象、思想转化为可视化语言的那种在个人艺术语言中被独特编码的神秘过程。在他的作品中,陶瓷材料被开垦出巨大的语言空间和表述方式,材料的原始物性、表述的图像、符号以及创造过程中的身体痕迹都附着着一层隐晦、私密又强烈直观的指称意义,仿佛经由我们视觉所看到的正在袒露一种言辞,一种独特的能够被感官所领略的文本。在《废墟》系列作品中,以陶瓷绷板作底,这种手法极为鲜见,他同时运用现成品与陶瓷色釉材料综合创作表现出一种“废墟”般的浴火裂变的景观,使用现成品作为当代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在一个作品中逐渐解构了它的物质属性,而成为指称某种隐秘含义的符号,这在《废墟》这样荒凉、粗粝,充满某种流变性的作品中似乎是一种乱象之后的重生或遗留。 《红尘》系列《红尘》系列作品则植入日常中司空见惯但充满私密性质的物象符号,这些作品中陶瓷同时作为黏土的那种被人为创造的扭曲形态就像塑造了一个具有精神与文化意涵的身体本身,这时日常符号则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手套、口罩、女性衣物等不再是庸常之物,而具有了一种阐述与言说意义,编织一种能够唤起普遍共情与认知的图景。《无常》系列则对是空间的某种探索,在二维平面空间中用极简的方式延展出空间的多维性,就像卢齐欧·封塔纳在画布上留下艺术史中表现无限性的一刀。  陈斯壁的系列作品中丰富而多元的创作方式表现出对材料本身的探索意识,同时,强烈而鲜明的观念性则支撑着这一切探索,正是作品背后的观念架构了一条隐秘的路径。在这些作品中,陶瓷材料作为转化为视觉语言的方式彰显了一种当代意识之下的表述力度,同时那种隐秘在材料中巨大的勃发能量正是在这种观念与意识的引导下走向了意味着任何可能性与超拔性的繁密的理性空间。<br></h3> <h3>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在其著作《美学理论》中曾写到,“艺术作品的决定性特征并非是直观形象的纯度,而是作品如何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它们自身与其内部所含理性契机之间的张力”,我想陈斯壁的探索也必定饱含着这种理性之间的张力,在这理性中,艺术家在一件预示着极大开放性的作品中,进行自我迷宫般的编码,而留给观者一种永远试图解密的、不断趋向在一件作品中获得启迪,获得靠近另一个灵魂的那种令人无法拒绝的魅力。<br></h3> <h3>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来自自我内部的“革命”,我曾经所感到的那种对自我形象、人格的可能性塑造,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我想将变得更为直接,因为艺术使得这一切无时不刻地在发生,在拓展着人的边界,在重估人与事物的价值。对于陈斯壁,这点亦必定毫无疑问地成为他存在的一种有力方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