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得到APP听书,听到王晓春的《跳出教育看教育》,是一些独立成篇的短文,均为有感而发,很适合走路时听。</p><p class="ql-block">但因为是AI读的,人工智能的语音很机械,完全没有起伏变化,毫无情感和理解可言,总感觉怪怪的,于是特别想找一篇短文尝试自己读一下,这样或许会感觉好一些。</p><p class="ql-block">于是选了《知识的四个层次》,通篇读了下来,不知效果如何,还请美友指点。</p> <p class="ql-block">《知识的四个层次》</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晓春</p><p class="ql-block">读者:shahong</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下为原文,可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知识的四个层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冬吴相对论·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这一期节目里,吴伯凡说:</p><p class="ql-block">CEO的书架上,只有5%~6%的是商业管理类的书,他们读的书或者接触的那些知识和信息,大多是跟商业本身无关的。他们之所以去读那些书,是因为他们稀缺什么东西,是吧?IBM对知识(本句中的“知识”是广义的,后面提到的“知识”是狭义的——王晓春注)有个分类,分为四级,最底层的那个叫数据,数据之上才能够形成信息,这是经过提炼的数据。信息之上是知识,信息经过提炼就是知识,知识再往上是智慧。这是呈金字塔形的,数据很多,信息相对少一些,知识就更少一些,智慧最少。我们在经营一个企业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缺乏数据和信息,知识也不缺乏,最缺乏的就是智慧。所谓智慧,不是说对具体某事某物的技巧、技能,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境界。十个人面对同样的商业机会,面对同样的宏观经济态势,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是很不一样的,最终做决定不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信息,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了不同的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境界和洞察力,他们看事情的方式和处理事情的智慧是不一样的。而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告诉你很多智慧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当中都失败了,是因为德国人在战争当中非常强调精确性,强调每一次战役的规划要如何精确。有人说他们小心翼翼地绕过一个个小陷阱,以便顺利掉进大陷阱。知识有时候能帮助我们避开小陷阱,但是让我们掉进一个大陷阱,就是见木不见林的那种状态,就是知识的状态,见林又见木的状态是智慧的状态。一个经理人,如果陷于那些繁杂的知识和信息当中,就会被套牢,就会看不见本应该看到的那些最基本的事实,那些基本面。《财富》上曾经有一篇文章写道,那些愚蠢的决策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做出的,不是因为他们智商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永远在纠缠那些小问题,于是去逃避那些小的风险,去关注那些小的成功,而忘记了大的风险,最终走向致命的失败。作为一个经理人,要掌握的东西很多,但是千万别忘记了,智慧是比知识、信息、数据更重要的东西。</p><p class="ql-block">每日陷入具体的数据和知识当中,正是多数中小学教师基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活里不太缺少知识,他们每天都在和所谓的知识打交道,他们最缺少的是智慧,是眼光和境界。可惜,许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许多校长也不知道这个,还在急赤白脸地搞什么“精细化管理”。所以,当教师培训的时候,校长和教师总是急切地向你“讨招”,觉得“拿来就能用”的东西才是“干货”,其他的都没用。不错,现在确实有不少教师面对问题已经“江郎才尽”,给点具体做法救急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老师应该追问一下:人家在一件事上能教我一招,难道还能天天跟着我,给我当军师吗?为什么我自己想不出办法来?这么问,就有点意思了。你就会发现,缺的是智慧,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而这正是哲学专门研究的问题。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有人称之为“聪明学”。所以我希望教师多读点教育之外的书,尤其是哲学书。陆游告诫他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的意思是,诗的真正水平取决于诗人的精神境界、格调和学识,这些东西不是单从诗中学得来的。同样的道理,要成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教育者,一定要跳出教育。你用教书匠的眼睛看教育,永远也看不懂教育。《冬吴相对论》的这两位主持人并非专业教师,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远远超出当今很多教育专家和名师。这是什么问题?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境界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正是当今很多“教育专家”和“名师”的可悲之处。</p><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