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千峰庵

紫依

<p class="ql-block">  今年登五朵山赏秋时,偶然听朋友提起这附近有个千峰庵,而且还是哪个襄王墓的遗址,不由勾起我的好奇。五朵山来了很多次了,千峰庵倒是第一次听说。</p> <p class="ql-block"> 开车从襄阳岀发到谷城茨河镇后,便按着朋友发的导航地址驶入山区。新修的盘山公路两旁依然林木葱茸,给萧瑟的隆冬凭添一眼绿意,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p><p class="ql-block"> 导航将我们引到朋友的庄园,一幢依水库而建的别墅,正于五朵山脚下。庄园边有一条小路,路边蜿蜒曲折的小溪流水潺潺,苇花飘荡,伴随着小路往更深更远的山凹里延伸着…..朋友说那里就是千峰庵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典型的葫芦地形,入口很窄,越往里越开阔,最深处千峰庵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处平坦地面上,从风水学的角度看这儿真是块宝地,对面五朵山如佛指环拥,难怪襄宪王会把墓地选在此处。</p> <p class="ql-block"> 襄宪王朱瞻善于永乐二十二年被封宪亲王。正统元年移襄阳府,以后又袭封了七位亲王,这些亲王死后大多葬在以七里山为中心的谷城、南漳,襄城一带,且墓址豪华,除大型地下墓室外,地表均建有月台、拜台、享殿及付属建筑,但因年代久远,除少量碑石外,大都损毁,唯千峰庵自明成化年间历经五百年风风雨雨保存至今,实属珍贵历史遗迹遗存,也是唯一留存下来的襄阳王陵地面建筑。据史料记载,襄宪王死后,其妃嫔们请求削发为尼为其守陵,这才特许在墓西侧建千峰庵以奉王陵。</p> <p class="ql-block"> 通往墓前的神道上,有一个正在维修的石桥,它本身也是神道的一部分,几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巨大的古砖棱角依旧,历经百余年车来人往的贱踏和辗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高速通行的重负,砖拱桥依然坚固,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通往墓区的砖辅就的神道除部分被破坏,其他古砖仍完好如初,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筑路技术和质量过硬的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 转过一个山弯,襄宪王墓前一块龟驮的石碑展现眼前,另一块只剩下一个龟碑座了。碑上有清晰的"御赐"两字,碑文依稀可见,内容大致陈述了千峰庵的来历。墓前的月台、拜台破坏严重,但其形制依在。庵西南是一个以古木渠形式为导引水渡槽和蓄水池,以供现今尼姑生活用水。庵堂全貌一派苍老残旧景象,正殿屋顶已部分露天,东偏殿墙壁坍塌,彩绘退色,一片衰败。但是,那些明代砌筑庵堂的巨型专用砖块,还有过殿大门上汉白玉雕琢的门槛和门鼓石构件,无不述说着当年千峰庵兴盛时历史文化的光彩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 庵堂里己不适合再住人,修行的尼姑在旁边又建了临时房屋,勉强有个栖身之所。看她们挂在墻上的作息时间表,的确是苦修啊!</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千峰庵时我在想,别的地方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重建一些早己不存在的建筑,去开发旅游资源,而地处风景秀丽的五朵山下的千峰庵却成了被政府遗忘的角落,什么时候这组明代建筑遗存能得到应有的保护、重视和利用,别让真正的古建筑倒下去,重振襄阳古城的威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