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宝庆教育随感(251)</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德育管理篇之班主任可借鉴和利用的谚语和典故(3)</span></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与环境、气候的斗争中,产生了很多的智慧并掌握了其规律,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文字记载留给后人很多的反思和借鉴,使人们在今后的生活、生产、生存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按照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在民间也有很多的谚语、典故和歇后语被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三条大路走中间”,“跟着好人学好事,跟着坏人学不良”,“宁养贼子不养痴儿”“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等等,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教育。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进入了信息时代,运用各种先进的工具来学习和工作, 实际上古代传承下来的这些典故和谚语依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仔细品味依然会回味无穷,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孟母教子断机杼</span></p><p class="ql-block">孟母三迁的典故让我们知道孟母善于利用环境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典范,她还是通过道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榜样。据说孟母三迁后孟子得以学习,可孟子家很贫穷,只靠孟母织布来维持生计,在私塾可能因为穷被其他同学笑话,孟子感到学习烦恼就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一看到孟子没按正常时间回家,就知道孟子逃学了,于是叫孟子到织布机前,当着孟子的面将织布用的梭子砸断了,孟子看到母亲生气并将织布用的梭子也砸断了,忙问为何,孟母说,我之所以砸断梭子,就是告诉你,我在这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归于零,织布从一根线一根线做起,天天坚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织成一匹布,换成钱后才保障我们吃饭和让你读书,希望你好好读书学习,将来能为自家和大家做些贡献。我知道,你的学习和我织布一样,需要天天坚持并日积月累才能成功,可是你现在却逃学,我还织布有什么用!干脆,我也不织布了,你也不用学习了,我们这样饿死好了。孟子是个孝顺的孩子,听到孟母所说的话,恍然大悟,深深的感到羞愧,跪在孟母面前,发誓好好读书,再也不逃学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孟子信守诺言,努力学习,通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懈的学习终于成为亚圣。孟母教育孟子的典故也被写入三字经中,“子不学,断机杼”,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用再体验生活的艰难,感到学习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既没有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方向,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是混天熬日的呆在学校内。出现此类现象,教师觉得是家长的事,家长觉得是老师的事,又出现了家长、学校相脱节的现象。作为班主任,也应该像家长一样,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和突出的特点,帮助学生从人生,家庭,责任各方面进行分析和定位,让学生知道自己优势和长处,做到扬长,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弱势,想办法补上来。学生的资质不同,家庭不同,出现的问题也各有不同,班主任不要忘了最亲密的伙伴,那就是学生家长,一定要和家长密切合作,根据家长需要,该提供理念的要提供理念,该提供方法的要提供方法,该和家长唱双簧的要和家长唱双簧,总之要让家长和班主任形成对孩子教育推拉的合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在家长的推动下,沿着人生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提高,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p><p class="ql-block">针对很特别的学生,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回家接受家长再教育,放孩子到家长身边,这时的家长可真的需要借鉴孟母的经验,让孩子体会父母的不容易,要和孩子做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孩子内心深处激发孩子的潜能,坚持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切莫陷入常态下的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家长坚持督促提醒孩子逐步提升并及时跟上鼓励,逐渐的,让孩子变好变得优秀,再到卓越,成为家长骄傲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1、1、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