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马太效应"</p><p class="ql-block">~越努力的人越幸运,越懒堕的人境遇越糟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谓马太效应,指的是好的会越好,越努力的人越幸运,即人们都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某人稍有成功,稍有起色,许多人就会去帮助他,成全他,让他拥有更多更好的资源;而坏的越坏、差的更差、尤其是越懒堕的人境遇越糟糕,人们会以扶不起的"刘阿斗"为由,不愿雪中送炭。</p> <p class="ql-block"> 在心理学上可以理解为:越努力的强者得到的关注越多,越贫弱的人受到关注越少。如果说一个人赢得荣誉,获得了赞美,那么接下来好事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好运连连。中国有句俗话:"客走旺家门",家门兴旺或生意兴隆的人家,大家纷沓而至,都想去看看或见识见识,人的意识深层还是喜欢接受好的事物,积极的趋势,反之,贫弱无能无志者人们避而远之,"门可罗雀”,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马太效应的说法来自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马太福音》中你会发现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奖让他更富有;没有的,连他现有的也要夺过来。”其实,这还是人们愿意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总结与概括出一种新的社会心理现象:“对著名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此后他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为“马太效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一旦在某一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取得成功后,那么优越感和优势资源就会应运而生,接下来更多的荣誉和更大的成功也会登门拜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然,任何一种效应在现实中的意义都具有两面性。社会心理学家们也同样认为,马太效应在生活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作用具体有两点,首先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还不成熟的成果和貌似正确的成果,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地加强与进步;其次马太效应会产生“荣誉终生”以及“荣誉追加”的现象,对一些无名者有着榜样的作用,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促使还没有成名的人积极奋斗,努力去超越成名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但是它的消极作用是,那些名人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取得的成果而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丧失了理智的判断与谦逊的态度。而无名者因为一开始并没有名气,即使有着惊人的才华,经过奋斗取得成果也无人问津,有时还有可能会遭受非难和忌妒。这样的结果会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span></p> <p class="ql-block"> 除了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马太效应外,在教育领域,马太效应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学校里有名气的教授、专家得到的科研经费一般都会比较多,社会兼职也比普通人要多,就连评奖活动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在科研领域,一些科研经费的使用基本上是处于被垄断的状态,一些项目的立项、评选、经费都由少数专家控制。这样做可以说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同理,在学校里,一些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会经常听到表扬的声音,老师在上课时表扬他,学校领导在同学中表扬他,父母在亲戚面前表扬他,优越的成长环境给他带来满满的自信。而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不仅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赞扬,有些老师也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在学校刻意冷落与疏忽他。这样一来,马太效应就必然会造成老师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的学生,从而放弃了对差生的培养,如此会造成学生群体中少数和多数的隔膜和分化。</span></p> <p class="ql-block"> 不过,也有一些师德商尚经验丰富的老师会认识到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他们会积极发掘差生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将其放大,为其树立自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的发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的影响非常大,它的危害也不止一个方面,有时还表现出学生群体中自傲和自卑对立的一面。特别是在对好学生过分偏爱的老师的班级里,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部分人因为老师热情的态度会产生骄傲自负的情绪,还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尊心严重受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进而自暴自弃或产生极度自卑的心理。</p> <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止马太效应带来的副作用,作为老师应该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能力差一些的学生,需要更多地给予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心,从而增强他们努力向上的决心。只有尽量避免消极作用的影响,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让班集体变得更加融洽,只有这样,孩子们的心灵上才不会受到太大的伤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