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则口轶事三则

生态壶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牛建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井则口在县城东南方向,属店上镇管辖。井则口村子不大,但人文景观和旧时遗迹不少。这里讲三个故事,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观音庙传奇</b></p> <p class="ql-block">  在井则口村口有座观音庙,红墙灰瓦,坐南朝北,庙门上方木刻“普渡迷津”四个大字,人们一看就知是佛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据庙上碑文记载,井则口观音庙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康熙25年建成大殿”,“乾隆15年建成戏台”。嘉庆17年泥塑观音菩萨诸神,“2月19日开光演戏洽社”。至此,每年阴历十九成为村民烧香拜佛、说书唱戏的传统庙会,一直延续到现在。</p><p class="ql-block"> 井则口观音庙规模不大,但分上下两院,从大门进去,经过戏楼底下,上7个台阶到下院。经过下院,再上7个台阶到上院。上院是观音大殿,进深四椽,面阔三间,大殿两厢有耳房,院子东西有廊房。下院是戏楼,面向大殿,左右有化妆间,中间有屏风隔扇,“出将”、“入相”出入口设施齐全。下院东西是廊房,原来每个廊柱都挂有“对板”(写对联的木板),后来不知什么时间改成平房,柱子上的对板和戏台上的屏风隔扇也被拆掉。</p><p class="ql-block"> 小时记的原来的上院大殿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宇非凡。殿脊琉璃瓦镶嵌,闪闪发光,屋坡筒瓦一仰一合,结实美观。大殿四角高高挑起,各系风铃一个,有风吹来,叮当作响,铃声悠悠,引起人们久远的思念。现在经过翻修的大殿已非原样,最能引起人们思念的铃声再也听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观音庙塑有菩萨群像,平时大门紧锁,只到大年初一、二月十九等烧香日子才打开。井则口观音庙祖祖辈辈管理的很好,但就在建国后的第三年,正是井则口、王桥凹、岭西三村并一村时,不知王桥凹哪个孬种把神像搬出,推进庙前的深沟里。对此老百姓痛心不已,都说害像的那家人肯定要遭殃,但过了几年也没出事。这时有人说了,菩萨也不怎么灵吧?不过大多数人都说,不是菩萨不灵,是菩萨慈悲为怀,宽容一切。</p><p class="ql-block"> 神像没有了,但烧香拜佛从没停止。村里人的规矩,误了什么也不能误了烧香,特别是大年初一早上这柱香,虽然天寒地冻,遇着下雪的天气,手摸到铁器都要沾掉皮,但许多人宁愿一夜不睡,也要抢着烧头香。在加上这么多年,中间曾发生了不少匪夷所思的事情,更增加了村民到庙上烧香拜佛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观音庙所在的村口是个急拐弯,庙前庙侧是大路,路下是一条深沟和一块农田,现在深沟填埋了,农田还在。由于此路是急拐弯,且有庙墙遮挡,视线不好,经常有骑车和开车的人掉下去。远的不说,只说近些年掉到路下的人和车就有六七起,其中有骑自行车的,有骑摩托的,还有推小平车和开三轮的。路下田地离路面有五米多高,按说人车掉下去是会出事的,但很奇怪,凡掉下的人和车没有一个人受伤,最多的也就擦破点皮。</p><p class="ql-block"> 前年村民付反令家给孙子圆十五,他家一个亲戚骑摩托车前来祝贺,事毕返回时走到庙前,由于速度太快,来不及拐弯,连车带人径直掉下路下田地里。听说此事,许多人跑去救人,但见那个亲戚不但没跌着,还站起来跳了三下给大家看。还有一年,本村里在外工作人员牛文根盖房子,坐汽车往家里拉建筑材料,汽车开到庙后,由于道路太窄,忽然车前一个轮子吊空,眼看车身倾斜,就要掉下路去,见状牛文根和司机急速跳下车来。谁知一个奇迹发生了,只见车身晃了几晃,稳稳倾斜停在路沿上。</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事情多了,各种说法也来了:有的说是跌巧了,有的说是命大,不过谁也不否认,事情都发生在观音庙弯道上。最终大家似乎统一了认识,应该把“功劳”记到观音菩萨头上,都说是观音显灵,菩萨保佑。</p><p class="ql-block"> 话虽这样说,但村里并未把这些事看作正常,视而不见、放任不管。鉴于屡屡发生的人车跌落现象,曾有一段时间,村里把这段路改道庙后。谁知自从把这段路改道后,村里接二连三出了几起在外务工和工作人员意外伤亡的事故,这种情况在以前是绝没有的。对此各种说法又多起来,都说是改道改坏了,把风脉破坏了,强烈要求恢复原路。在这种情况下,村里只好又将修好的路废掉,仍改走旧道。</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观音庙,香火依然,面貌如故。类似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原因是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村上的道路都拓宽了,包括庙上这段绕弯路,路面不仅拓宽还铺了柏油,去年又在路边安了护栏,在拐弯处还安了凸镜,走路行车安全多了。</p><p class="ql-block"> 这段路是修好了,不会发生意外了,但菩萨保佑的传说和故事却没终止,每每提起这件事,老百姓都会说个没完,由此还会联系到其它。</p><p class="ql-block"> 本村松坡山上有棵老松树,年代久长。长的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村人叫它“母松树”。凡是村上谁家生了孩子都要到这棵松树前烧香头磕头,乞求平安。本村人在这里烧香,外村也有人来这里烧香。近几年还增加了个“新项目”,有的人家孩子高考也到这里烧香。</p><p class="ql-block"> 一棵老松树就能保平安,还能帮助孩子考学校?恐怕谁也说不清,这纯是一种迷信。岂知这种迷信和“说不清”却成了农村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在农村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办丧事烧荐王纸,要说“一路走好”;出丧钉棺材要喊“躲钉、躲钉”。喊这些能顶用吗?谁也说不清。但许多人却从这个“说不清”里得到一种解脱和精神慰籍,对有些人甚至成了一种自觉和精神依托。不要说迷信无用,如果没有这种迷信,农民就只有下田劳动的份了,那将是一种什么状况。</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写观音庙,联系到这些所谓的迷信和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种迷信和精神因素,使今天的观音庙世世代代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 笔者亲历,仅从建国初到现在就对观音庙维修过三次。最大的一次是1997年,正如庙上碑文所记“损者补之、缺者添之、改者复之、旧者新之、曲者直之”。通过这次维修,尽管仍没有恢复原样,但大的方面还是得以保存。到2014年,村里又应村民的要求,集资重塑了观音神像,大殿两边的耳房还增加财神和龙王神像,大庙也由里到外全部粉刷了一遍。到此,一个完整的、面貌一新的观音庙展现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说观音庙神灵,其实是虚的一面。实际上观音庙也包括其它各种大庙,在农村农民政治文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长此下来,形成了一种“庙文化”。</p><p class="ql-block"> 大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公共场所,是一个留存时间最长的公共场所。就像我国北方多数的神庙一样,除了供奉神灵,说书唱戏的功能外,不少村都曾把它用做办公开会,研究讨论集体事宜的“村公所”。更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许多村都利用其开学堂、办学校,教书育人。井则口有一段时间,除在庙上办学校,还把此地当作饲养场,养羊喂牲口。还有一段时间庙上又成了外迁户的临时住所和避难所。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把庙上房舍多,当作存放集体财产的“大仓库”。有放粮食的,有放建筑材料的。有时除了放集体的东西,遇到个人不便的、私人的东西也可在这里放。</p><p class="ql-block"> 笔者小时就曾记得,庙上有一个小房间,经常放着一口新做的棺材,非常吓人。原来村里有的人家,为了以防不测,遇到合适的年份,早早就给老人把棺材做好。棺材做好了但没地方放,谁也不愿意把棺材放到自己的地盘上,因此只好放到庙上,因为庙上是公共场所,不妨碍他人。长期下来,观音庙又成了一个很隐秘的地点。</p><p class="ql-block"> 有村必有庙,无庙不成村。作为国家文物古迹,无论是几级文物,更多的是不上级的普通文物,我们都应把它保存好,维修好,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读神道碑</b></p> <p class="ql-block">  在井则口村外、庙后、道路边有一通神道碑。碑文为“国子监大学生牛公际泰一位神道”,是村人牛汉儒、牛继儒兄弟为其父所立。</p><p class="ql-block"> 神道碑坐西朝东,为青砖灰瓦碑楼式建筑。因碑立在道路边,此地就叫碑路上。也因此,这里就成了村里办丧事、烧荐王纸、送逝者上“天路”的去处。直到现在,本人还常常梦见小时候参加烧荐王纸的情景:村民排着队伍,打着火把,举着白马(纸马),烧香焚马,哭声连天的情景。特别是回来的路上,队伍静悄悄地走着,大人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向后看。看着大人们那种严肃的表情,神秘的脸神,不禁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 由于神道碑立在大路边,许多人路过此地都由不由地望上一眼。尤其是外地人,有的还要爬上台阶看个究竟。我曾就此问过许多人对故乡的印象,大多都记得路上这通碑,有的忘了村名,但神道碑却记得很清楚。究其原因,一是神道碑本应立在墓道上,而井则口的神道碑却立在大路边,引人注目;二是过去走路多是步行,很容易看到路边的东西。如果是现在,十有八九看不到了,因为现在走路多是坐车,人坐在车里一晃而过,如果不是特别注意是看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碑文记载,井则口神道碑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近200多年的历史。它像一个历史老人见证村人一代又一代生生死死,繁洐生息。</p><p class="ql-block"> “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碑上,下田人步履匆匆从这里走过,不由地望上一眼,每每似一种怀念;傍晚夕阳西下,神道碑拖出一道长长的影子,随着时间推移渐行渐短,仿佛在迎送上劳累一天的庄稼人收工回家。</p><p class="ql-block"> 神道碑高1.6米,宽0.75米。碑楼通高3.75米,宽1.7米。碑头撰刻“大清”二字,两条飞龙对称摆布,摇头晃尾似有腾飞之状。碑的右上角,首款“道光三年立”;碑中阴刻“国子监大学生牛公际泰一位神道”;左下角落款为“牛汉儒、降服子牛继儒”。</p><p class="ql-block"> 牛际泰,村人叫他牛建瑃(小名)。际泰可是他的字?牛汉儒是他的儿子,降服子牛继儒是他出嗣的儿子。过去习惯,父亲去世后要儿子服孝三年,而已出嗣的则降三年之服为一年之服,称降服子。这里还需说明一点,碑上牛公际泰的“泰”字,下面的水字旁少了一点,这绝不是疏忽,而是有讲究的。原来在旧社会儿子写父名有一种忌讳,不能直呼其名,即使遇到非写不行的时候,就在父名的某个字上少一点或者多一画,以示对父辈敬畏之意。</p><p class="ql-block"> 牛建瑃生卒年限不详,最早看见他的名字是在村里庙堂纪念碑上,记录他在河南陈洲沈邱县为故乡建观音堂代捐银两的事。其中刻有名字的有“义和号”、“新安集合义号”等名号和商铺。他本人也捐银4000两。那时他是在沈邱县当官,还是经商做买卖?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家族现存的,还没有完全拆毁的几处住宅庭院,还可以看出他并非一个寻常人物。</p><p class="ql-block"> 牛建瑃原宅居上场院。上场院,占地3亩多,坐西朝东,是一个城堡式建筑,大院套小院,院中又有院。院里有水井、碾子,四周建有围墙和房子。一条小溪绕墙而过,在东南方向拐弯处与从南水沟流下的水相交,形成一条“人字水”,老百姓叫它“玉带水”。“玉带水”是很经典的风水宝地,想当年主家是精心选择了的。再加上这座大院地势较高,站大院门口往东一望颇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上场院,边墙、房屋早已拆毁,水沟也已埋平,碾子早已取消,若大的场院,断断续续只留下一些房子基石和残垣断壁。不过细看这些石头,都是经过打磨雕凿的条石,由此也可看出当时建筑的精良和主家的富有。围墙和周边房屋是拆除了,但西边仍有两处院子保留下来。一座是今人牛志豪的大院,另一座是牛东根家族的大院。</p><p class="ql-block"> 牛志豪的大院是一个经过改造的院,上世纪90年代家人重修此院,拆下楼房大梁发现文字,上书牛建瑃所建,当属牛建瑃住宅无疑;另一个大院是今人牛东根家族的四合院,尽管经过翻修,已非原样,但大的结构没有变。不过这里的四合院和平常说的四合院不同,普通的四合院多是平房,东根家的四合院全是楼房,青砖灰瓦,气势不凡。尤其是大门口的“门当”(竖着的长方形石礅)青石洗面,精雕细刻,上卧一形拟虎状吉祥物(因年代久远人们一直用手触摸已看不清面),神态生动,活灵活显。大门匾额,木雕“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老远就能看见。</p><p class="ql-block"> 牛建瑃的另一处宅院,是处在村子中央,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大院,村人叫当中院。当中院坐北朝南,正门正道,是一个两进院。前院是平房,形制三对三,过道大门,两厢南房。后院是楼房,形制五裹三。全院共有房舍21间。前院后院之间建有仪门,平时出入走两边,遇到办大事,取下中间隔板正门进出。仪门不高,但建筑精良,有刻石有雕花,尤其那立柱下面的鼓状石礅,雕刻精美。也因这种精美,引来小偷,就在去年一个夜间被偷走。上世纪60年代,此院曾有牛建瑃的后人六七户人家居住,如今已全部搬走,原的老房子都闲置起来,加上缺少维护,损毁严重,有的屋顶已经塌陷,屋脊、兽头也没了踪影,显出一派破旧景象。</p><p class="ql-block"> 牛建瑃是个监生,不算高学历,但在当时农村几乎是一色文盲时代,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通俗一点说,监生就是秀才,或者说他是秀才队伍里最优秀的秀才,因而他可举荐到国子监读书成为国子监太学生。清朝体制,监生也有好几种,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优监等,在清代后期监生还可以通过“捐监”、“荫监”取得,牛建瑃属哪一种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牛建瑃住宅有多处,家境阔卓,牛羊成群,村人说东坡沟的几处窑洞就是他家圈羊喂马打下的。牛家拥有的土地也不少,种地都种到外村。据传在临村龙郡池石墙地一带(石墙砌的地岸)和淙上村老张沟碣的上地方,都有牛家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看牛建瑃的经济实力确实不小。历史上有个说法,只有“死有功业,生有德政”的人物才可立神道碑,牛建瑃究竟有什么功业,有何政德?还需进一步考证。传说他曾在朝中当官做事,后来受到诬陷迫害,在酒场意外死亡,政府出资建了这通神道碑。原来在其老宅当中院的大门上还高悬一块匾额,上书“选俊均成”(现在这块匾挂在后人牛保富新房的大门上),可惜上下款的字已脱落,因何事何时何人悬挂已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 文章写到这里拟应结尾了,但还有几个疑问仍未解开,现在提出来供研究讨论。</p><p class="ql-block"> 一是查资料显示,神道碑多是立在墓道上,极少有立在大路边的。井则口的神道碑却占了个“极少有”,其中必有一定的说法和道理;二是凡在国子监上学读过书的人都称太学生,牛建瑃为何称大学生?对此我曾问过一些人。有的说过去“大”字和“太”字是一个用法,太学生也叫大学生;还有的说,到外国读书回来的留学生叫大学生;更有一种开玩笑的说法,是刻碑人忘了刻那一点了。总之,这些说法都不足为据,还望有一个充分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母松树”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经常到村对面的松坡山上玩耍,有一天发现有一棵老松树又大又粗,树身树枝上缠满了红布条,觉的好奇,就问大人,大人说那棵树叫“母松树”。第一次听到母松树这个名称感到很奇怪,难道树木还有公母?大人见我一脸疑惑,笑着说世界万物都分阴阳,都有公母,不然就没有这个世界了。简单一句话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当然那时还小,不能理解其全部含意。</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查资料才知道松科植物是单性花,雌雄同株,雌花会发育成为木质球果。联系到老松树下到处落满了松果(当地人叫松圪捞),一年压一年,形成厚厚的一层,就不难理解何为母松树了。如果讲寓意,这不就是多子多福吗?所以说全村无论谁家媳妇怀了孕或生了孩子都要到母松树下烧香磕头,无一例外。</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建国后、人民公社化,不知哪一年,山上的母松树忽然被人砍掉。后来才知道是公社成立木业社要用大树做材料。母松杀掉了,但老百姓对母松树的崇拜不但没有终止,反而愈加强烈,就在杀树的当年,村里通过仪式又选栽了一棵母松树。到现在这株树长的枝繁叶茂,生气勃勃。说起来也奇怪,和母松树一起栽植的还许多松树,唯这棵树长的高大挺拔,遮天蔽日,在周围众多松树的映衬下,可谓鹤立鸡群。也因此,村人更为迷信这棵树。相信它有灵气,能给家里带来平安和福气。</p><p class="ql-block"> 最近回家,有村民还告诉我,村里的母松树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本村人在这里烧香,许多外村人也到这里烧香。而且近几年还增加了“新项目”,不少人家孩子高考也要到这里烧香。去年就有柏林村和林青庄村两户人家因孩子高考住上了好学校,一打早就敲锣打鼓来老松树下烧香还愿。</p><p class="ql-block"> 井则口三山围绕,绿树环抱,周边布满了松树。众多的松树盘根错节,竟长出许多奇特的形状来。在村口路边就有一棵老松树,村民叫它“迎客松”。形状如安徽黄山迎客松一样,从树的一侧伸出长长的手臂,似欢迎客人的到来。原来在它的对面还长有一棵榆树,两个树冠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一个拱形的树洞,人们从中间走过,感觉像穿过一个隧道。现在因榆树长在地边被主人砍掉,剩下的迎客松,“手臂”显的更长了。这株迎客松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的“手臂”又长又宽,“一手遮天”。站在树下往上一望,似一顶棚,全被密密麻麻的松针枝叶盖了个严严实实,根本见不到阳光。</p><p class="ql-block"> 说到松村,在松坡山西边的山地上,还有一棵松树长出长长的一大串附生物,形状像个上宽下窄的箩筐,村人叫它“松斗”,有的叫它“松灯”。据说松树中出现这样的东西是瑞祥,村上会财门大开,招财进宝。</p><p class="ql-block"> 话虽这样说,我想谁也不会相信。不过也许是巧合,村上这几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发展,经济状况确实发生了不小变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许多人都建起了蔬菜大棚,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2020年全村一举脱贫,原来有几个贫困户还都变成了富裕户。</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