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的家乡位于吕梁山脉南端西鹿,尧师故里大山里,蒲县乔家湾镇野峪村,是一个几十户人的小山村,地貌为土石山区,四面环山,坐北向南,受地势所限,依山坡而建,形成高低坐落,上下层叠的特色民居。属于左氏家族的有门楼院,书房院,西边院,小院里,半坡院,新房院。院子里外边有三个栓马桩,大门楼按照清朝规矩修建的,有木刻雕塑,有牌匾,门楼顶上有青砖烧制龙头龙尾。大门前边有个照壁,村前有一条小溪,对面山上还有一颗大神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村的北边原来有一片楸树林子和两颗一揽粗的大核桃树,树冠很大足有三丈有余。垄上垄下分别有一个碾盘和两个石磨,供全家人磨面碾米用。我们村里环境优美,四季分明,空气清新,夏无酷暑,冬无雾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左氏家族简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6, 26, 26);">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6, 26, 26);">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家族一辈又辈的往事就是美好的见证。</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村几十户人家,左姓占多半,还有武、贾、李、贺、吴、蔺姓氏。左氏家族十五代(道光元年)由洪洞左家沟村迁移野峪村,在这个小村安家落户,艰苦创业,至今繁衍二十五代,有200多口人。随着社会进步和变化部分人迁移到县城居住,少部分迁移大城市工作和创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十八大以后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村村通了柏油马路,村内小路全部水泥硬化并安上了太阳能路灯,路边修建了休闲广场,彻底解决了人蓄饮水问题,修建了温室大棚两个,修建了一片太阳能发电板,在原国土资源部门协助下申请国家资金,磊石坝800来米,整理高标准基本农田500余亩,原来的坡地推成了梯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得到群众的好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记得,童年的时期我们家生活在四合院里,这里曾经住过六户人家,家人们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听老人们讲高祖爷爷曾经在这里住过,高祖爷爷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秀才,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本应考上举人结果让考官作弊只考了个秀才,高祖爷爷左勲为人正直,乐于助人,靠给人书写文书契约谋生,一生清贫,养育一儿一女(嫁到洪洞东园村)。高祖爷爷这一辈叔伯兄弟七位,名字都是单字“熊、鳌、麟、鳯、鹏、栾、鹤”,他们都有相当的文化,据县志记载左麟为清朝光绪年间的监生,可见祖先很重视教育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兆”字辈的伯叔兄弟八位,老<span style="font-size:18px;">爷爷左兆荣,脾气正直,体型魁梧,身体很棒,从小习武,会耍鞭杆,不信神鬼,靠自己勤劳致富。老奶奶曹氏(曹村乡山头村人)为人厚道、宽容、善良,他们俩位老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注重子女学习,传承耕读传家良好家风。养育五男四女,田地几十垧,家有余粮,骡马成群,家境过的比较殷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爷爷兄弟五人,姊妹九人中的长子,“瑞”字辈的伯叔兄弟十三位。爷爷们都有初中文化程度,生活中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我们一家人非常团结。我爷爷左仁瑞,有文化,有智慧,为人处事随和,善结交朋友,解放前后是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治家有方,他管理者大家庭的油盐米柴, 为这个大家庭生存和发展出谋划策。我奶奶张氏(和尚村人)他们俩人一生养育俩儿子,伯父和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爷爷叫五瑞,师范毕业,17岁参加革命,解放前48年参加蒲大独立营,随后编入彭德怀元帅部队,踏遍甘肃宁夏闹革命,参加了解放太原战争并获得二等功勋,51年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国家安排在首都北京工作,享受处级待遇,56年参加过成昆铁路建设,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过功受过奖。为国争光、为家争荣、为人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辈们姊妹三十一位,“文”字辈的伯叔兄弟十七位,我们这一代“爱”字辈的姊妹46位,实属人丁兴旺,后继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伯父,左生文生于1935年,50年代毕业于隰县师范学校,为人处事谦虚随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办事干练,恰到好处,分析问题透彻,为乡里乡亲办了很多实事好事,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曾经当过一任校长,一任站长,两任书记,一任部长,一任局长。伯母乔氏初中文化,处事随和、善良。如今,伯父伯母已过世了,愿您在那边一切安好!您的教诲侄儿记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父亲,左银文生于1937年3月,初中文化,为人正直,脾气暴躁,团结邻里,善于说话了事,办事干脆利索,有胆有识,多才多艺,会哨笛、会四角号码字典、会木工,我小时候的婴儿车、耕地用的犁、家里的家具大部分是他做的。教育子女非常严格,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道理,因此我小时候挨打的事是家常便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60年代,父亲在曹村乡山头村当任小学教员,教书育人。由于当时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一个月工资不如一担白萝卜价钱这是其一。其二是家里老人身体欠佳需要照护。其三兄弟俩人伯父在外工作家里农活需要他干,另外还要给伯母挑水。因此,回家务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70年代,经济匮乏的岁月伙同他人跑运输,养家糊口。当任大队干部几十年,在"学大寨赶杨谈"时期,带领群众打坝填地,上山开荒种田 ,解决群众粮食短缺问题。兴修水利设施“胜天池”,跑前跑后申请水利资金引水下山解决群众饮水问题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8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包产到户政策,带头科学种田,率先尝试地膜覆盖技术,采用机械精准播种,亩产玉米达1500斤,可谓后山地区示范典型,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带头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90年代,辞退村干部,贷款合伙办企业,手头有点余钱自费5万余元为村里改造引水工程解决群众饮水问题。通过他的辛勤劳动,坚持正义,敢于斗争,抵御干扰,不懈努力,最终胜利,也为后代们成家立业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左氏家族传承了“耕读传家”的家风家教,重视教育后代,现在后代们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他们走出了尧师故里的大山,走向了平阳大地,走出了三晋大地,走向了大城市,走向了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父母年过八旬,身体健康,头脑清楚,耳不聋眼不花 ,四室同堂,儿女们轮流陪护,幸福安度晚年。</span></p> <p class="ql-block">1978年全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氏家族在北京运河酒店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6年伯父家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二、我的美丽家乡</p><p class="ql-block"> 春天来了,燕子来了,春的希望来了。此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山沟里的柳树发了芽,满地都是刚出头的小蒜苗、白蒿苗。村边上楸树渐渐开了花,粉红色花朵好像倒挂金钟 ,落下来时候如同天女散花,满地一篇红,孩子们争着捡回家蒸着吃。那两颗大核桃树也开花了,落到地上好像毛毛虫,不小心落到脖子上感觉挺害怕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俗话说:大树下边好乘凉,天热了几位老爷爷坐在大树下,悠闲自在的聊着天,时而捋着胡须,时而吸几口旱烟,时而在鞋底上磕磕烟灰。</span>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也是农民准备春耕生产好时候。</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春分”节气已过,清明节到了,当地人非常重视,至今保留着家族男性集体祭祀祖先优良传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年清明节不管路途有多远,大家赶回老家祭祀祖先。早上天刚蒙蒙亮大家在祖坟上集中,举行祭祀仪式后小孩子们在坟的东边排成一行滚馍馍(蛇盘兔馍),看谁滚的远,越远越好,一不小心馍馍滚到沟里去了。祭</span>祖结束后一大家几十口人集中到一起吃上一顿“钢丝”面,小米蒸饭,边喝酒边聊当年打算,期盼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饭后到红色教育基地“农耕文化园”参观一下,警示后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左氏家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农历三月二十八柏山古会前后正是春播的好季节,那时,玉米苗绿茵茵一行行一排排,山坡上黄彤彤的连翘花、马茹花、黄槐花、土梨花招来许多蜜蜂它们在上面飞舞着,忙碌着,传播着花粉。从早到晚都透发出一种清香,花儿散发出的芳香,泥土散发出的清新,融汇在一起,这种清香美丽极了。 </p><p class="ql-block"> 夏天来了,孩子放暑假了,带着孩子们回去走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边走边欣赏自然风光,好好吸几口天然氧吧。到了弟弟家吃顿饭顺便凉快凉快,采摘一些豆角、黄瓜、南瓜、樱桃,兴趣来了下地干点活。 </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夏天,经常去村的西边一里处“谭葛窝”边上洗洗澡,会游泳的他们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常在村前边的小河里抓蝌蚪摸青蛙,河边小姑姑们唱着“苗苗青来菜花红,毛主席来到咱们农村”优美动听的歌曲。这里也是“天然的洗衣基地”,大人们挎着衣服篮子,拿上棒捶,成群结队的来洗衣服。也是小孩子嬉戏的场所,这里夏天真凉快啊!</p><p class="ql-block"> 秋天来了,天高气爽,雁子南飞。收获的季节,农作物,玉米、谷子、米子、荞麦、油麦、土豆、萝卜、白菜等都熟了,到处一片丰收迹象。乡亲们在忙着收获、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满山的红果、马茹果、土梨、剪枝果在微风下沉甸甸的点着头,仿佛向我微笑。黄澄澄谷穗晃来晃去像个“猫尾巴”,玉米杆怀里抱着双胞胎依然那样坚挺,路边的菊花显得那么鲜艳,它们仿佛述说着什么?领着孙子指指哪说说这特别高兴。回去采摘点嫩玉米穗,刨几个红土豆回来享受一下家乡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冬天来了,遇到雪天更有意思,带着孩子去感受一下雪的美景,随风乱舞的雪片落到在外面玩耍孩子们头上、衣服上他们全然不顾,有的堆雪人;有在地上画画的;有的打雪仗;也有淘气的小朋友在雪地里打滚、翻跟头。他们喊着、说笑着、疯打着,一个个乐不得了。 </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冬天,农村人弄上一缸玉米发糕面,磨上一斗炒面(玉米、谷米、油麦炒熟后磨成面),纳上一缸酸菜。早上起来坐在土亢上,弄点炒面浇上米汤拌一拌,一边就着酸菜 一边听着小猫咪“念经”的声音,吃的别有一番味道。中午时候蒸一笼玉米面发糕,喝上一碗汤面,虽然艰苦点但都是绿色食品。愿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愿我的家乡的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造福人民。</p><p class="ql-block"> 左家沟是根、野峪里是魂、蒲城是第二故乡。我爱我的家乡,我们这里有传说中白衣菩萨、峡谷风光、太山风景、农耕文化园,更有亲人期盼和想念。</p><p class="ql-block"> 欢迎您到我的家乡做客,请您喝一杯青甜山泉水,参观农耕文化园,游览峡谷风光!</p><p class="ql-block"> 左 爱 林</p><p class="ql-block"> 2021年元月28日草拟</p> <p class="ql-block">蒲子农耕文化园外貌</p> <p class="ql-block">白衣洞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蒲县峡谷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