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父亲

纯子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21年1月22日(腊月初十)晚8点半,我的父亲吴开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的父亲走了,却又从未离开,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我的父亲》写于2017年,是我给父亲90岁的生日礼物。谨以此文,献给我最最亲爱的父亲。</span></h3><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 的 父 亲</b></h1><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德纯</b></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父亲名吴开化,1928年出生于湖北省宜都市渔洋河边的一个小山村。念过7年私塾,在民国政府公办小学读过2年半后,升入初级中学,前后上了11年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再过几个月,父亲就满89岁了。在南方,按虚岁计算应该就是90岁了。</div></div> <h5><font color="#9b9b9b"><b>父亲是个书迷,手上常捧着一本书。</b></font></h5><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父亲一生坎坷,却始终热爱生活。小时候因家庭贫困,经常辍学。1949年父亲21岁时,前妻因病于2月去世。不久,我祖母因劳累过度,也不幸病故。1953年父亲25岁时,娶了我的母亲,育有我们兄弟姊妹6人。</div> <h5><b><font color="#9b9b9b">父亲60岁生日时,我拍摄的他和母亲、部分姊妹及晚辈在一起的合影。</font></b><br></h5><div><br></div><h3> 1957年反右扩大化时,父亲被打成“右派”。从乡镇中心学校被下放到农村,1978年才得以复职。为了让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体弱多病的二姐能够接班,父亲复职后在宜都王畈中学只工作了两年,就又回到了农村。</h3><h3><br> 退休后,他本以为可以和母亲一起颐养天年。不幸的是,1995年6月1日,母亲因突发哮喘病,离开了我们。更令人没想到的是,2010年一直在老家照顾父亲生活的三姐,也因莫名其妙的脑干脑炎离开了我们。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h3> <h5><font color="#9b9b9b" style=""><b>父亲90岁生日时,我们拍下了他和姑妈及部分子女</b></font><b><font color="#9b9b9b">在一起的合影。</font></b></h5><div><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div> <b>父亲是灵秀的。</b>虽没有读过高中,上过大学,但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镇,也算是一名知识分子。在蒙冤受屈的22年里,作为9口人的一家之主,父亲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br><br> 那时在农村劳动,文弱书生的父亲一天的工分还没有母亲的高。生产队领导照顾我的父亲,经常安排他参加一些基本建设,如修建焦枝铁路,兴修宜都幸福水渠等,父亲都会被安排做一些如司务长、会计和记分员之类的活干。活儿是轻,工分也少,但父亲并没有消沉下去。<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 <h5><font color="#9b9b9b"><b>2020年元旦,父亲和哥哥、我一起合影留念。</b></font></h5> <h5><b><font color="#9b9b9b">妹夫刘家云在家陪伴父亲。</font></b></h5> 他买来了《本草纲目》,在劳动工作之余认真研读,在田间地头寻找中草药,首先从家里人身上做实验治病。母亲在一次劳动中被毒蛇咬伤,父亲在第一时间帮她包扎伤口,清洗毒液,上药治疗,很快痊愈。消息不胫而走,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br><br> 父亲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神医”,对毒蛇咬伤、牙疼、皮肤瘙痒等病情有独到疗法。为了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父亲向生产队提出自谋职业(帮别人治病),上缴管理费(一年200元)抵工分的办法,生产队同意了父亲的申请。 <h5><b><font color="#9b9b9b">1986年,父亲到当阳游览玉泉寺时,我给他拍的留影。</font></b></h5><div><br></div><div> 很快,父亲获得了相对自由,不用下田劳动了。父亲发动我们兄弟姊妹帮助上山采药,在家制药,一部分药材直接出售挣钱,一部分药材用于帮附近乡亲看病治疗。<br></div><div><br></div><div> 同时,父亲与母亲一起在家里研制了一种用于生产米酒的酒曲子。这种酒曲子生产的米酒特别甜,物美价廉,七分钱一个。这解决了附近乡亲们爱吃米酒而苦于买不到酒曲子的烦恼。我们家的收入也慢慢增加,生活水平逐步得到了改善。生活的压力和困难被父亲的勤劳和智慧克服。<br></div> <h5><b><font color="#9b9b9b">二姐夫匡万新在家陪伴父亲。</font></b></h5> <h5><font color="#9b9b9b"><b>2021年元月9日,父亲与家人小聚,这是他老人家最后一次在外就餐。</b></font></h5><div><b><br></b></div><div><b> 父亲是严厉的。</b>小时候,一位得过小儿麻痹症的中年妇女路过我们家,当我和三姐看她走路一瘸一拐,等她离开后我们都噗噗地笑了。父亲当时就给了我和姐姐一人一巴掌,并教训我们说:“她的残疾不是她本人的错,不是她自己愿意的,她也非常痛苦,你们应该同情她,帮助她,而不是嘲笑她,以后绝不允许再嘲笑残疾人!”<br><br><h3> 还有一次,我大概上小学三年级,父亲让我两天内会背诵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文章是繁体字,1953年版的《古文观止》书,仍然竖排的。由于我既不适应繁体字,又不习惯书的排版,两天过去了,我还是背诵不了,被打了一顿。正是这次挨打,我很快就能熟读背诵《祭十二郎文》,从此也学会了认读繁体字。四十多年过去,我至今依旧能背诵部分章节。</h3></div> <h5><font color="#9b9b9b"><b>父亲与友人江晓鄂(国画家)一起参加书画展。</b></font></h5> <h5><b><font color="#9b9b9b">我陪父亲参加书画展时,同王作栋、袁在平、曹诗平等</font></b><font color="#9b9b9b"><b>友人合影。</b></font></h5><h3><br> 父亲经常要求我们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待人处事接物都必须讲究礼仪和规范。每次回家,父亲都不忘唠叨,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多做好事,多积阳德,厚德载物,天道酬勤。</h3><h3><br></h3><h3> 他教育我们:“善小宜为,恶小勿举,重义则直,无欲则刚,有求则卑,蓄私害理。”父亲曾在来信中告诫我:“守其廉政,尽其天职,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愧天理,不怍人情。”</h3> <h5><font color="#9b9b9b"><b>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父亲在宜昌过年,儿媳李静(后)、孙女吴翌闻(前)向父亲敬酒,我随手抓拍留念。</b></font></h5><div><br></div><div><b> 父亲是慈祥的。</b>小时候,我常和父亲一起睡。夏天,他总是半夜起来打着电筒,悄悄在蚊帐里拍打蚊子,唯恐惊醒我。冬天他总是帮我掖被子,唯恐我着凉。</div> <h5><b><font color="#9b9b9b">父亲80岁大寿时,同乡邻一起歌舞时的情景。</font></b></h5><div><br></div> 1981年,我从宜都第四中学理科班考到宜都一中,全县文科重点班。父亲得知后,高兴地帮我到处找上一届文科毕业生借史地课本和相关资料,并提出要送我到学校,去看看他曾经的母校和老师。<br><br> 当把我把父亲带到他满头银发的数学老师面前时,他表现出的激动和尊重,让我终身难忘。为帮我配好近视眼镜,购买各种生活用品,父亲竟在县城跑了5家商店,走了几个来回。 <h5><font color="#9b9b9b"><b>父亲、大哥、我和儿子,祖孙三代人的合影。</b></font></h5><div><b><br></b></div><div><b> 父亲痴爱学习。</b>父亲一生坚持阅读学习和写作,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也没放弃自我,坚持诗歌创作。“文革”结束父亲复职后,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先后拿到了多个培训证书。他说,要把“右派”期间耽误的20多年青春损失补回来。每次父亲到宜昌,我都会尽量陪他多走走看看。无论到哪里,他都会提笔写几句。<br></div> <h5><b><font color="#9b9b9b">父亲痴迷写作,大半生笔耕不辍。</font></b></h5><div><b><font color="#9b9b9b"><br></font></b></div> 退休后,父亲出版了诗歌集《山野歌吟》,用时13年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改写成长篇叙事诗。上个月,《三国演义》长篇叙事诗出版了。当他拿到还散发着淡淡油墨书香的新书时,激动地连续说了三遍:“书终于出来了。”但当省、市相关媒体记者的采访时,他却又显得很淡定,而我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愉悦。 <h5><b><font color="#9b9b9b">2004年,《长篇叙事诗水浒传》出版发行后,父亲在我家为朋友签名赠书时的留影。</font></b></h5> <h5><font color="#9b9b9b"><b>父亲的诗作</b>《<b style="">长篇叙事诗</b><b style="">三国演义》。</b></font></h5><br> 父亲老了,身体慢慢差了。但他不愿意离开生活近八十年的乡村,不愿意离开老房子,也不愿意请保姆,坚持自力更生。好在我的一个姐姐和妹妹就住在附近,可以随时过来照看。 <h5><font color="#9b9b9b"><b>2018年国庆期间,我和父亲在老家小院里的合影。</b></font></h5><div><br></div> 前几年,父亲知道我喜欢村里的橡树,特意在院子移植了一棵。如今已玉树临风,籽实饱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