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衛生隊現場會隆重熱烈</b></h1><h1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中秋節團圓日戰友情深</b></h1><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3><b> </b> (魯安憶舊系列之三十三) </h3> <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inherit;">文: 魯安<br></b><b style="color: inherit;">圖: 蓮君</b></h5></div> <h1>記得是在1971年夏天,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後勤部衛生隊現場會議,在六團衛生隊召開, 標誌著六團衛生隊“先搭窩”階段的基本結束。一師後勤部衛生科姜科長, 六團後勤處王處長和一師各衛生隊隊長, 一師醫院, 直屬機關各單位衛生室和師部衛生所的領導出席了會議, 共計20多位首長。由於自己時任六團衛生隊文書, 從始至終參加了這次活動, 包括歡迎儀式, 歡送晚宴, 會議中還擔任會議記錄工作。印象深刻。</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一師衛生隊現埸會議七一年在六团卫生隊舉行</font></h3> <h1>大部分個團的衛生隊領導對六團衛生隊的作法表示高度贊同, 認為這是一方向, “先搭窩, 後工作”, 不過也有人認為, 六團衛生隊沒有在醫療服務方面下功夫, 不值得大力推廣. 會議最後也沒有達成任何結論。一師後勤部衛生科姜科長, 山東人, 是來自38軍的軍醫, 他作為這次會議的最高領導人物, 會議最後的講話卻令人深思. 他說, 六團距離師部醫院最遠, 我們不能在荆笆棚裡為兵團戰士做手術, 更不可能讓我們的醫生護士, 在露天下為傷病員看病打針服藥. 六團宋純芳隊長的作法, 有點“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意思, 他的一口膠東話, 引起一陣哄堂大笑。</h1> <h1>據後來的消息說, 當時一師後勤部為六團衛生隊和宋隊長艱苦創業,在烏蘭布和腹地建立起當時比較先進的醫療場所的先進事蹟, 整理了材料, 上報了北京軍區, 推薦六團衛生隊集體榮立三等功, 正如後來濟南知青戰友,六團獸醫所劉小玲(音譯) 在閱讀了魯安憶舊系列文章後留言的惠評: “六團衛生隊的整體王字型的結構設計, 像極了濟南中心醫院。” 而濟南中心醫院位於濟南解放橋附近, 目前是山東大學(原齊魯大學)的附屬醫院, 因此至少, 六團衛生隊的建築形式讓濟南赴內蒙的兵團戰友感到格外的親切, 有了回家的感覺。</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烤火吃西瓜,團聚慶仲秋</font></h3> <h1><p>中秋節是一家人回家團聚的日子。</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們六團衛生隊, 也在中秋節團聚會餐, 記得我們有很硬的磴口特色的月餅, 每人還分到兩三個小蘋果, 十月初, 內蒙古的夜晚已經很冷了, 我們圍火賞月, 圍著火爐吃“泰國瓜”(一種長長的像枕頭似的西瓜, 不知道為何稱泰國瓜), 和華萊士瓜. 望著天空中的一輪明月, 自己還寫了以下的詩句:</span></p>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時難年少大漠中, 弟兄背井各西東,</i></div><i><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祖宅古樹盡伐後, 田園榆錢皆飄零;</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藍天仰望南飛雁, 白雲化作北來風,</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一年一度思鄉日, 中秋明月掛天穹。</i></div></i></h1> <font color="#ff8a00">一師六團司令部警通排排長(浙江桐鄉知青)余柏生,是作者在六團的摯友</font> <h1>或許由於職務的原因吧,在中秋佳節, 自己有很多機會和團部的司政後機關的戰友們聚會, 用“大家”代替“小家”, 譬如六團司令部警通(警衛通訊)排的排長余柏生, 浙江桐鄉知青, 在六團最初的艱苦的日子裡, 他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還有團部小賣部和糧站的戰友們, 我經常去他們那裡辦理一些供給品的手續, 譬如過節的蘋果, 罐頭, 大米白麵等等。</h1> <font color="#ff8a00">一九七三年九月,余柏生到西安電訊工程學院深造,我(左)特地到北京相送,並在照片後賦詩。</font> <h1>記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團郵電所得小吳, 蒙古族青年, 當時記得我們的通訊地址, 還不是一師六團衛生隊. 在兵團初期, 都用軍郵代號代替。一師六團, 代號是內蒙古磴口130信箱, 這個數碼的來由, 是因為196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簡寫為124, 而六團則在124的基礎上, 加上6, 則是130信箱。五團應該是129信箱,七團則為131信箱代號, 以此類推。</h1> <font color="#ff8a00">七六年和六團衛生隊戰友余興禮(軍隊子弟知青四川人)合影,當時我(右)正在西南石油學院讀書,他返鄉探親時合影於南充人民公園。</font> <h1>我記得在初期, 我們郵寄出去的信件, 都是到小吳那裡蓋上的三角形軍郵郵戳。</h1><h1><br></h1><h1>六團郵電所得小吳, 對我們衛生隊的戰友特別友好, 每次我去他那裡辦理郵件業務, 他都會推薦很多漂亮成套的紀念郵票給我們, 可惜那時候我們戰士的津貼很低, 也沒有集郵和文物保存的理念, 那時候的很多郵票, 譬如林彪和毛澤東一起檢閱文革大軍, 林彪手書四個偉大, 以及很多毛澤東手書的郵票, 如果保存到現在, 應該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了。</h1> <font color="#ff8a00">六團衛生隊許士谷在化驗室聚精會神工作中(謝謝許士谷提供)</font> <h1>感謝張連富軍醫, 他在微信裡告訴我, 小吳大名吳永林, 也應稱老吳了罷。記得他在1973年被推薦到北京郵電學院讀書, 畢業後分配到北京火車站附近的北京郵電大樓工作。定居在北京。聽說我們六團的戰友, 經由北京轉火車, 都去郵電大樓和小吳見見面, 當然他和六團衛生隊的戰友走的更近些, 據同在北京的張軍醫, 南東醫生介紹, 他常常參加北京六團戰友的聚會, 尤其是和衛生隊老戰友活動, 還是蒙古族豪爽, 熱情, 助人, 樂觀的特點, 可惜英年早逝, 過早的離開了我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沙漠腹地,夜晚琴聲</font></h3> <h1><p>記得六團衛生隊北京知青曹國治上士來內蒙古的時候, 帶來一把小提琴和幾本英文中學課本, 浙江知青卓運培也帶來了一把三弦, 他們都是有一定樂器功底的人。我常常到曹國治辦公室借閱他的英文教材, 學習一些簡單的英文詞彙. 譬如“厚”“薄”這些英文詞彙都是那個時候學的。為何會有這麼深刻的印象, 是因為我大學畢業留校任助教之後, 學校教務處曾經對年輕的助教有過英文摸底考核. 在考單詞的項目中, 就有“更厚”, “更薄”等詞彙, 我是第一個交卷的, 而且還過考試第一名的成績。您說, 能不感謝曹國治戰友嗎?當然, 在英文教課書中, 也有那個時代的烙印, 如“long live……”等內容, 不過這並不打緊, 看來如何“為我所用”也是挺不容易的. 當然在更多的時間裡, 尤其在沙漠腹地大風狂號的夜晚, 還有他們的琴聲, 在此有詩為證:</p>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狂風黃沙寐不成, 夜深無月有琴聲,</i></div><i><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塞北妙手撥弦樂, 江南絲竹到天明。</i></div></i></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孤燈學英文,知識靠積累</font></h3> <h1>從1971年秋季開始, 六團衛生隊安營扎寨的工作基本吿一段落, 工作重點逐漸轉移到“救死扶傷”,為兵團官兵和當地農牧民醫療服務方面來, 下文中我將把首任衛生班長華瑞珍醫生回憶六團衛生隊手術室的初創階段以及李增余軍醫的故事整理成文, 以饗讀者。</h1> <font color="#ff8a00">六團衛生隊醫助郝麗萍(山西知青)和醫助李永平(浙江知青)合影 (謝謝盧夏鸣戰友提供)</font> (2021-1-27定稿, 感謝蓮君精美的插圖, 感謝美篇幕後人員的編輯, 感謝老戰友華瑞珍, 吳雲霞, 盧夏鳴,吳世英, 李平,李永平, 徐建民, 許士谷等提供的照片和回憶資料。宅家防疫作文, 敬請指正)